“侠”论三章(其二)
侠之别传(一)
不知怎的,这几天就想说说侠……
也许是起因源自几天前的抗洪,一场近乎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洪水肆虐了西南大地,众多健儿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成功地抗击了这场洪水,保住了家园。而在这个群体中,个个都舍小家,顾大家,颇有几分武侠小说中群侠的意思。
在《墨子》一书中,记载了墨子救宋抑楚,与公输盘(鲁班)和楚王的斗智斗力的故事,就很好地表达了“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说同“悦”,开心)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翻译翻译: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老师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凭借您杀掉他。”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献给你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盘说:“我崇尚仁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牺牲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子,邻居有破车却想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粗布衣服却想去偷;舍弃好饭好菜,邻居有糠糟却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一定是有偷窃毛病吧。”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洞庭湖,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是天下最多,宋国就像人们所说是连野鸡兔子鲋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糠糟相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样的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就和上面所说的行为一样。
楚王说:“好呀!即使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多次挡住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很多。
公输盘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守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吧。我不去攻打宋国了。”
无独有偶,体现墨者的侠义精神,还有不为多数人所知的一篇: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於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
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
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
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
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若客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
翻译翻译:
墨家学派的钜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友好。阳城君让孟胜带领墨家帮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并且把璜玉分成两半,做为符节。阳城君自己拿了一块,给孟胜另外一块,并定下了约定:“如果有人来接管封地,必须出示符节。合符以后才能听从命令。”
墨家楚王死了,群臣围攻追杀吴起,在楚王的葬礼上动了刀枪,阳城君也参与了这次行动。后来楚国要追究责任,阳城君就逃亡了。楚国要收回他的封地,一面派大军包围了阳城,一面派出使者联络孟胜。
孟胜说;“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与人家有符信为凭证。现在没有见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足以阻止楚国收回封地。看来我是非死不可,要与阳城共存亡了。”
天下孟胜的弟子徐弱劝阻孟胜说:“就算死,如果对阳城君有益也就算了;但是这样做,不但对阳城君无益,还会令墨家面临灭绝之境,万万不可。”
孟胜说:“不会的。我对于阳城君,即便不算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即便不算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臣属。如果我不死,从今以后,访寻严师就不会来找墨者了,访寻贤友也不会来找墨者了,访寻良臣亦不会来找墨者了。我正是为了践行墨家的道义而死,为了延续墨家的事业而死啊!我将把钜子之位托付给宋国的田襄子。田襄子乃是贤德之人,又怎会担心墨家绝世呢?”
徐弱说:“先生既如此说,那就请让我先死为您在黄泉开道吧。” 转过身去在孟胜之前刎颈而死。
孟胜于是派遣两个手下冲出重围,将钜子令牌送给田襄子,而自己则在楚军的围困中战死,他的弟子追随他一起赴死的有一百八十人。
突围而出的两人终于见到了田襄子,便将钜子令牌交给他,传达了孟胜的遗命,准备返回楚国为追随孟胜殉葬。
田襄子忙阻止说:“孟胜子已经把钜子之位传给我了,你们应当听从我的命令。”但两人还是返回去为孟胜殉葬。
墨者认为不应该听从巨子不明察的指令。如果仅仅实行严酷的刑罚和厚重的奖赏,(而没有信仰的指导),一定达不到墨家这种境界。今世的治理方法,大多都是仅仅实行严酷的刑罚和厚重的奖赏,这样像墨家的(崇高的境界)事情就不会出现,这就是古代所认为的以繁烦苛酷为明察啊!
历史自古多相似,笔者不禁想起了田横五百士,守义不辱的壮举,详细之处,有机会可再下篇细谈。
就连大诗人李白也深受影响,年青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与李白并称“大李杜”的杜甫也写出名篇《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可见当时的风气。但个人武力再高,脱离了政权,财力的支持,在帝国的体系中也难掀起浪花,最后只能成为传奇。
也是因为随着社会治理结构的不断深化及完善,以“依法治国”“审判为中心”的制度确立,人们呼唤侠的愿景己经逐渐减弱。毕竟侠的缘由,一、是诞生于乱世,二、虽天下一统后,帝国治理结构的稚嫩,三、则是民族正走向复兴。所以从上述来说,武侠的衰落也是一种必然。正如笔者珍藏的《金庸全集》,已经许久没有翻过……
从国家层面来说,游侠是法律秩序的破坏者,但从私人层面来说,必须承认游侠精神。就象号称自由民主代言人的美利坚,宪政立国二百多年,但其输出的好莱坞文化,多是个人英雄主义,仍然崇拜超级英雄。
可见侠义精神在全球不死,只是如何将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融入律法,又不让侠义破坏社会秩序。此事任重道远,我们应当始终坚信:即使公平正义有时虽会迟到,但终究不会缺席!“侠”也必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