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战国灾难史——天灾、饥荒、瘟疫与战乱

2023-01-15 21:42 作者:早苗庵宗瑞  | 我要投稿

在中世纪的日本,百姓们的生活是非常困苦的,尤其是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长期化的战争再加上持续不断的天灾人祸,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举个例子,根据《胜山记》的记载,日本战国时代的甲斐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自然灾害、饥荒、瘟疫或者战争,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

自然灾害

明应七年(1498年)八月二十五日,日本列岛发生了以关东东部的太平洋海底为震源的剧烈地震,甚至连京都、奈良都能感受到震感。不仅如此,地震还改变了地貌,远江国浜名湖与太平洋之间因为地震出现了一个海湾。

根据《胜山记》的记载:“八月二十五日辰时发生地震,国内的寺院与民房全部倒塌,骏河国的居住在海边的百姓被海啸卷走,尸体一直漂到了伊豆半岛的海湾。小河也被摧毁。同月二十八日下起大雨,狂风不止,申时,西海、长浜、大田和、大原等地发生泥石流,许多人都不幸遇难……”

明应七年发生的这场“明应大地震”给日本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甚至改变了日本的历史进程。在“明应大地震”以前,伊势盛时(北条早云)在今川家的支持下率军侵入了伊豆国,以韮山城为据点同伊豆半岛南部的支持“堀越公方(伊豆国的统治者)”的国众作战。

与此同时,甲斐国也发生了内乱,甲斐国的守护武田信绳与弟弟油川信惠为了争夺家督之位展开内战,油川信惠获得了隐居的父亲、前任守护武田信昌的支持。在伊势盛时侵入伊豆国时,武田信绳站在了堀越公方足利茶茶丸的一方,因而武田信昌、油川信惠便与今川氏亲、伊势盛时结盟,甲斐国、骏河国、伊豆国都陷入了战争中。

“明应大地震”发生以后,甲斐国的国人们认为这是因为武田家父子兄弟相残,导致上天降下天罚,再加上甲斐国受灾严重,兵员、兵粮都难以得到补充,武田信绳便与父亲武田信昌、弟弟油川信惠议和。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受到武田信绳庇护的堀越公方足利茶茶丸被引渡给了伊势盛时,最终自尽,堀越公方灭亡。

伊势盛时侵入伊豆国后,本久久难以平定伊豆半岛南部,可是明应大地震带来的海啸却让南部的国众损失惨重,所以堀越公方灭亡以后,这些国众便都纷纷与伊势家议和,臣服于伊势盛时,伊势家(后北条家)从此得以在关东立足。

与上层武士不同,地震对百姓们的影响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百姓们的房屋被毁,在狂风暴雨、泥石流的袭击下,农作物的收成也成为了问题,明应大地震之后,甲斐国便发生了饥荒,紧随饥荒的,自然就是死尸带来的瘟疫。

除了明应年的地震外,天文九年(1540年)甲斐国被台风袭击也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天灾。

根据《胜山记》的记载:“五月、六月下起了暴雨。八月十一日傍晚至亥时,台风来袭,河口湖沿岸遭到大浪的袭击,山里的大树倒下压死了人,寺社也在风中倒塌。台风过后,地下众的房子几乎无一幸免,许多鸟兽也都死去,甚至找不到没有倒下的大树。”

天文九年的这次台风,让甲斐国受灾严重,百姓们的房屋倒塌,许多人因台风死去,原本快要收成的农作物也被台风摧毁。

在台风的次年,《胜山记》记载了灾后饥荒的惨状:“这年春天陆续发生有人饿死的事件,很多人和马都死了,人们说这是百年一遇的事件,千人里恐怕只有一人能幸存。”

天文九年的这次台风导致了天文十年的饥荒,让甲斐国民不聊生。这次天灾与明应大地震一样,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在日本战国时代,如果发生天灾的话,一般百姓们都会认为是领主的“不德”导致上天降下天罚,例如明应大地震时,国人们就认为地震是武田家父子兄弟斗内导致的。一般这种情况下,领主都需要改变之前的政策,一边罪己,一边安抚百姓,严重的甚至要退位隐居以谢天下。

可是,天文九年发生台风以后,甲斐国的守护武田信虎非但没有倾力救灾,反而顶着次年的饥荒出兵信浓国。武田信虎的穷兵黩武引起了国人们的不满,于是国人们便拥戴武田信虎之子武田晴信(武田信玄)为主,流放了武田信虎。

虽然后世为了给武田信玄洗白,说流放武田信虎是因为信虎想废长立幼,但是实际上这种说法没有依据。废长立幼通常都会导致家中分裂,比如明应年间武田信昌想废长立幼,甲斐国就随着武田信绳和油川信惠兄弟俩分裂成两个派系。可是武田信虎被流放以后,甲斐国没有任何一人站在武田信虎的一方,说明流放武田信虎,是自下而上齐心协力发动的一次政变,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台风、饥荒与兵祸。

饥饿的时代

富士山北麓的河口湖一带,在战国时代属于甲斐国的地界。当地的百姓们通常会种植二期作物,在春天与秋天各收获一次。这些收成的农作物便是百姓们赖以生存的口粮,可是,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影响了其中一期的作物收成的话,百姓们就将陷入饥荒之苦。

永正十二年(1515年),因为这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河口湖种植的作物歉收,而在秋天收成时埋进土里保存的芋头因为严寒无法挖出,导致河口湖发生了饥荒。三年后的永正十五年(1518年)七月,因为夏季台风的袭击,秋季的收成锐减,物价飞涨,而外地原本准备运往河口湖售卖的粮食又在运输途中被其他人买走,导致河口湖发生了饥荒。在次年春收到来以前,河口湖的百姓们不得不靠在山里挖野菜为生。

除了天灾以外,导致饥荒的原因还有“人祸”。例如历史学者藤木久志提出,越后国的战国大名上杉谦信之所以经常在秋收后发兵关东,次年春夏时率军返回越后,就是因为秋季的粮食收成不佳,在次年收获以前为了减少领内粮食消耗而进行的“粮食战争”。士兵们随着军队出阵关东,一方面减少了国内的粮食需求,另一方面这些士兵的粮食需求也可以通过劫掠关东的百姓而得到解决,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当然,上杉谦信的这种做法完全就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典型了,因为关东的百姓们一旦被上杉军抢劫走口粮以后,关东就会发生缺粮导致的饥荒。

横行的瘟疫

自然灾害通常会引起饥荒,饥荒就会饿死大量百姓,除此以外,战争也会产生大量的尸体,这些死尸一旦没有被及时埋葬,就会引发瘟疫。

永正十年(1513年),甲斐国爆发了被称为“唐疱”的瘟疫,“唐疱”就是俗称的“癞病”,病人会被称为“癞人”,因为细菌的感染,病人们的皮肤会发生腐烂。大永三年(1523年),许多人甚至因为瘟疫逃离了甲斐国。

在战国时代,百姓们认为之所以会染上瘟疫,都是因为前世的罪孽,或者是瘟神、恶灵导致的。例如永正八年(1511年)甲斐国发生被称为“喉瘦”的瘟疫时,百姓们的应对方法就是制作被称为“喉瘦之鸟”的娃娃,将这些娃娃放进河水里漂走,祈祷瘟疫能够随着娃娃一起离开。

在关东信仰鹿岛神宫的百姓们,在瘟疫发生的时候,也会举办被称为“鹿岛漂流”的法事。百姓们用蒿草制作出假人(鹿岛大人),寓指将罪过与恶灵包裹进鹿岛大人的身体里,然后将草人放在小船里,点燃草人,让其随着河流或者海流漂走,以此来驱逐瘟疫。

除此以外,如果发生瘟疫、天灾的话,日本各地的百姓也会私自制定年号,通过更改年号来祈祷新年降临、迎新辞旧祛除灾厄。比较常见的私年号有弥勒、福德等等,暗指“弥勒佛降世”等吉祥的寓意。

与现代应对瘟疫的科学方式相比,中世纪日本百姓们的做法愚昧且可笑,但是如果设身处地地想想,在那个战争的时代,他们能够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战争带来的灾难

日本战国时代,百姓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天灾、瘟疫与饥荒,还有就是所有人都逃不开的“战国时代”。

尽管现代的艺术作品里会将日本战国时代刻画成一个英雄的时代,但是实质上这些英雄的成功,都是靠百姓们的累累尸骨所堆积起来的。日本战国时代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束战争的织田信长。

天文五年(1536年),武田信虎侵入相模国,掠走当地“足弱”百姓百余人,所谓“足弱”,指的就是老弱妇孺。这些人被掳走之后,家境好的会被家人出钱赎回,家境不好的则会被卖为奴隶。

天文十五年(1546年),武田信玄攻打信浓国的志贺城,当地的百姓们都被武田军掳回了甲斐国,家人必须以二至十贯的价格向武田家赎买这些人。可以看出,一旦百姓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战场,这些在战场上出现的人们便成为了士兵们的战利品之一,他们要么被亲人赎回,要么就变成奴隶,被卖往别国。

当然,战国大名们也是不会放过发财的机会的,在战场上大名们会贩卖一种被称为“制札”的文书,这种制札上书写的内容,就是禁止本家的军队对当地进行劫掠。百姓们如果想在战场上保存自己,就需要向大名购买制札,当然,如果陷入两家的交战地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两家大名都购买制札,只是都不便宜。

《长年寺文书》中收录了一封武田家在侵略上野国的时候,上野国长年寺中的一个留守僧人的文书,内容如下:“七年间,在武田军对箕轮城的数回侵攻中,只剩下我一人留守寺内,手持制札与士兵们理论。在此期间,有一回本地变成战场,有三回我的衣服被士兵们扒下夺走,被掠走的人和马更是不计其数。近两年除了饿死的人以外,长年寺大门外居住的住民约有百余人逃亡别处,客死他乡。但是,哪怕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不会退出长年寺一步的。”

从长年寺的文书中可以看出,长年寺虽然获得了武田家的制札,但是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长年寺还是数次遭到士兵们的掠夺,最终只剩下了一名僧人。长年寺外居住的百姓更是因为战争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在日本战国时代,日本各地的战国大名都在进行着战争,而在这个将星辈出的年代,同样也在发生着无数次军队抢劫人口与粮食的灾祸。


日本战国灾难史——天灾、饥荒、瘟疫与战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