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太阳的人们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民族的先行者。

1964年10月16日15:00
中国新疆
马兰核试验场01号实验塔架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逶迤连绵的戈壁孤寂而苍凉,远处重峦叠嶂的山脉沉睡着。十万年不变的风给沙丘挂上了蚩尤旗。
转瞬,一轮新日在阵阵惊雷中绽放于天地之间,刹那间,空气在嘶吼,大地在颤栗。火球熄灭后形成的烟云继而挂满了天空,形成了一幅奇特的画卷。而在数公里外,一群灰头土脸的汉子眼含热泪欢呼着,拥抱着。
他们这代人诞生时,这个民族似乎已经深陷沦亡的泥淖,压榨者挥舞的皮鞭、侵略者闪着寒光的刺刀、殖民者的冷眼与讥笑,深深的烙印在这个国家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他们太清楚"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含义了。伴随着一声霹雳,那段屈辱的历史蓦然间烟消云散。那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艰苦攀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换来核武器惊天巨响的人们,重新支撑起了这个古老民族不屈的脊梁。


风起
中国人对于原子弹并不完全陌生。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的蘑菇云宣告了灭绝人性的军国主义日本的战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收获了近代以来对抗外敌的首次胜利。这两朵盛放在隔海之岸的死亡之花一时间闻名遐迩,蹒跚于苦难的古老中国也将新奇的目光投向了它。
1951年,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一时手足无措,开始在各种场合叫嚣:“扔个原子弹给中国人尝尝”,公开对志愿军进行“核讹诈”,不断扬言,要对中国东北的志愿军后勤基地、乃至中国所有中心城市,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一路凯歌的志愿军并未被麦克阿瑟的和讹诈吓退,联合国军也无法遏制中朝军队猛烈的进攻势头;加之自开战以来麦克阿瑟多次对美国高层的命令置若罔闻,又在外交场合公开抨击高层不扩大战争的方针等一系列行为最终让美国军政高层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无奈中,麦克阿瑟只能空留下“老兵不死”的感叹,黯然退场。但是,核阴影并未伴随着麦克阿瑟的离开而消散,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军可能的核打击,一直是高悬在志愿军和中国人民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1954年12月2日。也就是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的一年零五个月。美国政府与对岸伪政权签署《中美共同防御条约》(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SA and China)。 次年1月,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该条约。自此,美国正式确定了其对于对岸伪政权的军事义务,同时,美军高层也不失时机的表态:
“要依靠战略空军的战略威慑能力,继续遏制中国。“会在中国适当的地方,投下几枚原子弹”,“如果台湾海峡出现危机,就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深受鼓舞的伪政权高层开始忙不迭的调兵遣将,做起了反攻大陆的春秋大梦。一时间,台湾海峡战云密布。

作为回应,1955年1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干净利落的收复了由国民党伪政权非法控制的一江山岛。这在美国军政两界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瞬间,“制裁红色中国”、“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保卫自由世界”的呼声遍布美国朝野。自觉颜面扫地的美国政府在多个场合再次对中国发出核威胁与核讹诈,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甚至直白地对远东美军下达命令:
“以常规武器对大规模进攻作出反应,并准备在必要时使用原子弹。”

面对美国对于中国国内问题蛮横干涉,当月,毛教员在共和国最高国务会议上,以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庄严宣告: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自此,中国人开始正式向“核黎明“迈进。
在原子弹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得到了彼时“老大哥”苏联的协助。1957年10月,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导弹谈判协议》,按照协议,苏联将向中国提供相应的导弹、原子弹技术。在协议签署之初,苏联方面向中国派出了相应的专家组,并携带一部分技术资料、协助和指导中国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攻关。
“你们中国同志搞点小爆竹意思一下,爆了听个响就行,2万吨级就很好。大炮仗我们苏联人捏着,保护你们。”
早在1954年3月,美国在广袤太平洋上的比基尼环礁核试验场中,已经成功试爆了1500万吨级当量的氢弹。

经历了合作之初“同志加兄弟”,当工程进行到具体选址阶段,中方敏锐地意识到尊敬的“老大哥”并非毫无保留,苏联方面迫切地希望中国依靠苏联核保护伞,通过核力量的捆绑,进而捆绑中国的核心利益。而这一思想直接体现在苏联方面给出的选址方案上,苏联专家将核试验场选定在甘肃敦煌,那座当时仅有5万人居住的贫困小城即将背上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是仅仅解决有无问题,依靠强大的苏联提供核保护伞,还是甩开拐杖自力更生,努力实现独立自主的核威慑能力?这个现实的问题,就这样横亘在中国人面前。

引用来源
徐剑. 东方神箭--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诞生[J].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b版, 2004(08B):28-37.
创民.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张蕴钰:核试验的先头部队.《大地》:2000(04)
王志刚、张力伟、李晓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故事.《解放军报》2012(03)
张蕴钰.核武器试验场初期记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2015-12-17 http://gov.eastday.com/node2/shds/n58/u1ai16088.html
刘磊.从“大规模报复”到“有限战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有关核战略的争论.《美国研究》2013(02)
Wikipedia. Castle Bravo.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tle_Bravo
Wikipedia.Nuclear testing at Bikini Atoll.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clear_testing_at_Bikini_Atoll
Wikipedia. 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SA and China.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o-American_Mutual_Defense_Trea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