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作为文化的传播》全书速递
今天我们名著导读课带读的书籍是《作为文化的传播》,这本书尹君老师已经在6.23日的783课程中详细为大家讲过啦,还没学习的小伙伴快去补课!以下为大家提炼了这本书的全书概要、推荐理由、框架逻辑、核心观点与案例、重点章节锁定、写作启示等,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加深记忆吧↓↓↓。
导语:《作为文化的传播》作者为美国文化研究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在书中提出了他对于传播学研究的观点,即传播的仪式观与文化研究取向。他认为传播应当被看作是一种“仪式”,而非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它更强调从时间的概念上对整个社会的维系,反映了传播一词本身具有的“共性”、“共有”、“共享”、“沟通"的特点。凯瑞能够站在一个全新而批判的角度去看待传播,从宏观的层面关注文化于传播本身,这是对当时美国学术界传播学研究的一种反思和突破。

一、全书概要
第一部分【传播与文化】
第一章·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主要阐述传播定义的两大分类,传播的传递观与仪式观。传递观是把信号或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而仪式观是指在时间上独具一格社会的维系。在传播的过程中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
第二章·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主要探讨了传播学的文化研究取向的重要性。
第三章·对“大众”和“媒介”的再思考:主要分析行政研究与客观研究的区别,杜威认为新闻的目的并不是再现或告知,而是发送讯号、讲述事件及引发对真相的调查。
第四章·克服文化研究的阻力:凯瑞重点回顾了以霍尔为核心的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理论建树,指出马克斯·韦伯对工业社会的统治和权威模型的分析等,重构传播学研究的范式。
第二部分【技术与文化】
第五章·电子革命的神话:主要从辩证的角度分析电子技术。
第六章·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主要分析了英尼斯创建了传播的概念和基于历史的传播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经验的、阐释的和批判的学术型研究模式。
第七章·未来的历史:主要提出了关于未来的思想,乐观主义复兴,民主、和平、生态平衡,实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幸福阶段。
第八章·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探讨了电报对日常观念的影响,改变了书面语言的性质,改变了意识本身的性质,更为重要的是电报改变日常事务中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方式。
二、推荐理由
在本书中,凯瑞对美国传播学研究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从更宏观层面对社会传播现象展开探讨。当时美国对传播研究根植于传递观或运输观,将传播仅仅看作一种出于控制目的的讯息传递过程。凯瑞提出传播的本质并不在于控制,而是一种文化仪式。媒介是文本的呈现,是供人类参与其中的戏剧舞台。
因此,传播是一种用符号生产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是维系一个社会的神经网络。凯瑞不是像麦克卢汉那样,对媒介技术作直觉式的断想,而是把它放进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的经验和实践中,进行多方位的阐释。凯瑞认为媒介技术尽管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讯息”,可是这一切并非与世隔绝,实是与社会的历史、文化纠缠一起。
书中提及了传播与技术、文化的关系,技术在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起了重要作用。着重介绍了哈罗德·英尼斯的相关理论,英尼斯是技术论者,他将文字与传播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英尼斯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建立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凯瑞十分推崇英尼斯的相关论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的主张与英尼斯观点不谋而合。凯瑞有关传播研究一系列观点,特别是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对当代研究新闻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英尼斯的有关于时间、空间与技术的评介值得令人深思。
三、框架逻辑

四、核心观点与案例
设问1:什么是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传播的传递观指的就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传播的传递观是美国文化中最常用的,占据美国传播学主流。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隐喻。在19世纪,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被看做是与货物(或人)的位移相同的过程,这时传播的中心意思就是为了控制,将信号或者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而电报等信息技术的出现终结了这种同一性,但并没有改变这种隐喻。
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传播的仪式观与宗教有关系,源自这样一种宗教观:并不看重布道、说教和教诲的作用,为的是强调祷告者、圣歌以及典礼的重要性。仪式观众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设问2:传播的概念及目的?
凯瑞认为语言(传播)是一种行为方式,或更准确的说,是一种互动,它不仅仅是再现或描述,事实上也是对世界的塑形和建构。传播只不过建构了一套随历史而变化的实践,以及对这些实践的反映。
关于传播的本质,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我们人类是一场会话,在语言中发现人类的存在,通过语言,人类生生不息,并把语言本身看作我们这个种类存在的反映。传播的目的:传播是社会实践的一个整体,它以概念、表达方式和社会关系为切入口,这些实践构建了现实,传播一下子成了一种人类行为结构,成了一种表达方式的总和,一个被建构了的与正在建构的整套社会关系。
设问3:技术的发展对传播有什么影响?
技术的发展总是在一开始得到人们的追捧,而到后来却不断地被人们批判。人们创造出了技术,表面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类似于电报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它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分享信息。但是,技术的出现总是最终束缚了人们自身,使得人们成为机械的原子化大众。对此持异议最多的也就是以阿多诺等为代表的批判学派的相关著作。
詹姆斯·W·凯瑞对有关技术的讨论认为,与早期的印刷技术一样,电子技术偏向于维护某种类型的文明,即一个热衷于财富、权力和生产力,热衷于技术完美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强大社会。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模式呢?凯瑞认为,通过英尼斯所指出的,应该可以减少现代技术的影响,从而培育艺术、伦理和政治领域,这样才能避免文化的消亡。
小贴士:书中涉及的传播学理论家及代表观点
[维柯] 维柯是表现主义或者说浪漫主义的,认为现实是具有表现力的,并不是因为它揭示了任何自然、人类或神迹,或任何别的任何一成不变的本质,而是因为它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以及加诸于这个世界之上的行动的产物。
[李普曼] 李普曼《舆论学》的绪论中使用“外面的世界与脑海中的图像”的标题揭示了一个假设:如果能准确地再现人类脑海外的世界,那么就能了解这个世界。他的观点是现实是可以用“图像”呈现的,真相可以通过独立而客观的、图像化的现实,而不是用与现实相对应的“语言”来表现。李普曼认为哪里有一架好的记录机器,新闻系统就能准确地得以运转,如果没有,新闻系统就只散布刻板成见。所以面对这一困境,他认为就需要官方的、类政府的智囊机构,它能减少所有关于现实的有争议的方面,直到汇总成一张一览表。凯瑞认为李普曼犯了笛卡尔传统之谬误。
[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传播通过语言和其他的符号形式,也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周遭环境,统称为传播的行为——进行会话、做出指示、传授知识、分享重要的观点、寻求信息、娱乐或为人提供娱乐——这些行为都是如此的平凡与世俗化,以至于很难引起人的关注,所以,我们常常忽视传播神秘和令人敬畏的一面。
五、重点章节锁定
推荐:第二章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第三章对“大众”和“媒介”的再思考;第六章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献给哈罗德·英尼斯。
理由:第二章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凯瑞论述了有关于通俗文化性质和政治立场的争论。引用了德怀特·麦克唐纳德、赖特·米尔斯、爱德华·希尔斯的观点。第三章对“大众”和“媒介”的再思考,凯瑞提出目前研究缺乏对大众媒介问题的理论空白。从哲学入手,引用了笛卡尔、维柯、查理斯·泰勒、李普曼、杜威等观点。在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这一章节中,作者专门对英尼斯的相关著作及观点做了论述和评价,其论述方式和观点尤为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六、写作启示
首先,考生可以多多理解和掌握本书中涉及传播学的相关概念,如传递观、仪式观、空间符号、文化意识形态、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等相关学术概念。其次,考试涉及到有关于大众传播效果、文化传播、媒介发展、通俗文化、媒介与技术、传播与意识形态、传播与社会、表达形式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大众和媒介的关系、媒介发展对日常观念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考生可以借鉴本书的论述方式和语言。最后,作者凯瑞对于传播问题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将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社会研究、技术研究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借鉴。
好句积累
语言成为了操纵客体的工具,它不是确立真理的装置,而是让人相信我们希望它们相信的东西,“对话和个人关系已经被宣传和攻讦所替代”,“我们不再认识到语言具有解释真理之功能的巨大可能性,因此,我们切断了通过语言建立真正关系或创建公共领域的为例,而公共领域是可能分享公共评论与自由政治行动的公共机构领地。
电子技术对于完善功利主义态度取向,对于管理思想和帝国政治的无限扩张,具有一定潜力,电子技术偏向于维护某种类型的文明,一个热衷于财富、权力和生产力,热衷于技术完美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强大社会。只有通过刻意减少现代技术的影响,培育艺术,伦理和政治领域,才能避免文化的消亡,只有通过坚持理性、民主与时间这样实实在在的对抗力量,技术的偏向才能得到控制。
小帖士
本书中所涉及的传播学相关观点和传播学者的相关理论,考生们可以多背背,引用在自己文章中,增加文章的学理性。书当中在第八章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探讨了电报对日常观念的影响,大家可以借鉴论述的方式、语言和逻辑,将案例替换成最新的技术哦!

请持续关注凯程的干货系列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