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中学生相约深夜外出,谁料竟遇到恶魔,寝屋川中学生被害事件 | X调查

近藤早纪的死、被分尸、被抛尸,却仅仅换来了凶手的8年监禁,这一结果确实让所有听说过案情的人们,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这一判决不可思议。
然而,在详细了解了这一案件的来龙去脉之后,被告拜拉克塔尔在杀人前后的行为,也确实反映出了他对于导致近藤早纪的死亡一事毫无预期,随后的对应方式也颇为草率。从这些迹象来看,伤害致死的判决也的确成立。
但这样一来,似乎近藤早纪的死就显得“颇为不值”。对于她的死,我想说的是,这对于凶手拜拉克塔尔来说,也许真的是一个意外,但对于 Tinder 这类软件的数以千万记的用户来说,在统计学的意义来看,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我们永远无法通过一个人的性别、性取向、性偏好、年龄、长相、种族,来判断出这个人是个心存善念的好人,还是一个寻求刺激的危险行为爱好者,或是一个有着虐待、杀人、分尸,甚至是食尸的精神变态者。
更何况,在这类软件上公布的信息,都是可以由用户自己进行各种各样的修饰,甚至是完全捏造的 —— 无论是姓名、经历,还是工作、长相。当你在乐此不疲地为每一个看到的,养眼的帅哥美女点赞、打招呼、发信息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这个举动会让另一端屏幕之后的什么人看到,又会为你带来怎样的遭遇。
在有着如此之大的用户基数的应用软件中,出现一些精神变态、行为异常、价值观扭曲的用户,这是完全正常且不可避免的。
当然,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提出“工具无罪,是使用的人有问题”、“你不应该责怪手枪的制造者,而应该责怪手枪的使用者”这样的论调。很遗憾的是,不接受这样的诡辩。
为什么想要屠杀无辜同学的人,会想到去拿枪,而不是去拿西红柿、鸡蛋或是面包?为什么想要寻求新奇刺激的人,会想到去吸毒,而不是去做数学题、撸猫、看心理学知识?
因为工具它本身就携带了各种各样的特定属性,而这些属性,就是工具的制造者创造这些工具的初衷和目的。
作为工具的制造者,难逃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