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解说词大赏 第一季第11集 基业

2022-12-18 08:38 作者:刘老师爱读书  | 我要投稿

公元581年二月十四日,这天早晨,41岁的杨坚和他的妻子独孤伽罗像往常一样焚香礼佛,他们保持这个习惯已经24年了。

早晨的空气清冷沉静,窗外的草木已竞相吐露枝芽,诸事一如平常。但对于杨坚和独孤伽罗来说,这无疑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时辰到了,杨坚的亲信们早已在相府门外等候。今天的事能否顺利进行,此后又是否会有莫测的风云再起,难以预料。

杨坚回头看了一眼独孤伽罗,决然走向皇宫。相伴多年的发妻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杨坚知道,自己不必再多说什么。

独孤伽罗十分清楚,无论结果如何,前方都是一条不归路。而她能做的,就是与杨坚同生共死。

 

几个时辰后,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自己称帝。他取代北周,确立了新的国号——隋。

这个字源于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爵位——随国公。但是杨坚认为,“随”的偏旁中有“走”字,意为不稳定,将其定为国号,语义不吉。于是他弃掉“走”,用了一个新字“隋”。

杨坚雄心万丈,立志要超越功名赫赫的父辈,干一番伟大事业。所以,他给新王朝起了第一个年号——“开皇”。

谁都知道“皇”这个字的特殊性,无论是国号“隋”,还是年号“开皇”,都显然用心深远。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王朝,杨坚要开启一个全新的皇权时代,他完全明白他即将要做的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公元581年,便是杨坚的开皇元年。

登基仪式如期举行,杨坚身边的群臣大多来自胡汉融治的关陇集团,杨坚和他们的家族,包括妻子独孤伽罗的家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杨坚和这些豪族亲信是同学,是战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同时,他们之间也有更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姻亲关系。

对于这些跪在杨坚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的心情同样复杂。有欣喜,有期待,也有茫然、错愕,甚至不安、愤怒。

曾经的朋友登上了至尊的皇位,成为被命运选中的唯一的那个人。战斗拼杀的时间太久了,谁也不知道,他们面对的会是怎样的一个新王朝。

而杨坚早已为这一天做好一切准备,他对成为天下之主满怀斗志。他深知自己的力量来自哪里,并因此而对一切未知都毫不畏惧。

所有人都在等待来自宫廷的消息,当然也包括独孤伽罗。

多面球体印,她记得父亲独孤信生前很喜欢这种形制的印章。其中最特别的一枚,一共有26个印面,记录着他的多重身份。

他是西魏北周府兵制体系中的八柱国之一,担任过大司马、大都督、荆州刺史,是当时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

从小在父亲那里耳濡目染得来的政治经验,早已化为独孤伽罗身上的一部分。

24年前,独孤伽罗与杨坚结为夫妻。就在他们婚后不久,独孤信死于政治斗争。家门惊变的巨大阴影下,杨坚对独孤伽罗呵护有加,二人携手走过了那段艰难险恶的日子。

年轻时的杨坚爱好音乐,曾以琵琶作歌二首,起名叫《地厚》《天高》,托言夫妻之义。独孤伽罗渐渐笃定,这个外表温和儒雅、内心坚韧的男人,是她可以依靠终生的。

情到浓时,独孤伽罗要求丈夫发誓,他们未来所有子女都必须是二人亲生的,杨坚做出了承诺。那一年,杨坚17岁,独孤伽罗14岁。

如今他们已经育有五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杨谅也六岁了。

24年来,独孤伽罗看着杨坚变得越发隐忍、强大。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理想,也有可以共享的政治资源。

相府中的其他人都在担忧皇宫的情况。只有独孤伽罗,尽管内心忐忑,但志在必得。

几个时辰过去,那个命运般的消息,终于轻描淡写地传到独孤伽罗的耳边。登基大典一切顺利,独孤伽罗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尽管已经习惯了处变不惊,独孤伽罗还是不免百感交集。她感叹自己的判断果然没有错,杨坚已将皇权掌握在手中。

这个天下是他们夫妻二人一同打下的,现在,正等着他们一同营造。

这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公元581年的这个早春,他们对机会的把握和决断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被命名为“隋”的王朝,接下来所做的一系列抉择,将深刻影响千秋万代。

杨坚和独孤伽罗还来不及细想这些,现在,他们主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杨坚还没有树立起足够的皇帝权威。第二,外敌环伺,国家还远远称不上太平。

开皇二年五月,杨坚忽然收到来自边境的消息:突厥沙钵略可汗率领40万大军,朝着整个长城沿线汹涌扑来。

突厥是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又一个长期称霸蒙古草原和西域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

在此前的南北朝时期,突厥曾与北周和北齐对峙。北周和北齐为压倒对方,争相与突厥联姻结好,输送大量财物。

突厥可汗曾得意地说:只要我在南边的两个儿子都孝顺,我怎么会担心缺东西呢?如今,突厥开始成为隋朝北境最大的威胁。

此时隋朝刚刚立国,根基未稳,立即开战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对于杨坚来说,成长在以武功起家的北周,打一场真正的胜仗,一直是他心中渴求的。

一旦赢得这一仗,就意味着他将超越关陇集团那些驰骋沙场的前辈,甚至超越那个曾经令所有人都仰视的宇文泰。如此,他作为皇帝的权威,就会大大加强。

这是不得不战的时刻,而且,他必须取胜。

杨坚部署军队,分道迎击突厥。身经百战的隋朝军队士气旺盛,将领指挥得当,连续两次大战都击退了突厥主力。按照常理,这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但杨坚不想等那么久,他知道光靠武力是不够的。沙场之外,杨坚精心安排的外交活动也在同步进行。他幸运地得到了一位名叫长孙晟的外交家。

这个人擅长游说,在北周时期就曾出使突厥。当时他向沙钵略克汗表演箭法,一支箭射穿了两只正在空中夺食的大雕,这便是“一箭双雕”典故的由来。

长孙晟的才学与谈吐,让他很快得到突厥首领的欣赏和信任。

长孙晟发现,看似团结的突厥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尽管难以力征,但容易离间,于是他向杨坚提出“远交而进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

长孙晟在杨坚面前口述形势、手画山川,对突厥的虚实都了如指掌。杨坚对他赞叹不已,派他再次出使突厥,实施反间计。

在杨坚的谋略和长孙晟的奔走下,突厥被分化瓦解,最终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从此再无力量与隋朝抗衡。

开皇四年,沙钵略可汗向隋朝称臣内附,上书表明:“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后来,启民可汗也来到长安归降,隋朝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危机。

在与突厥的战争期间,杨坚并没有穷兵黩武,而是以外交手段和智取为主,最大限度地避免陷入战争泥潭。

杨坚北击突厥,稳定东亚,展现出雍容雅量与亲和的气度,只用了最短的时间,就让周边形势安定下来,为隋朝的休养生息乃至中国后世安稳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他被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尊为“圣人莫缘可汗”,也就是天下共同的圣人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的唯一共主。

杨坚娴熟于武功和文治并举的帝王之道,他心中的格局早已超越先祖。

杨坚出生成长于佛家寺院,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同样笃信佛教的独孤伽罗,始终相伴杨坚左右,形影不离。

杨坚每次临朝,独孤伽罗必与他乘车同去。到了朝阁外,杨坚进殿,她就在偏殿安静等候。同时派宦官进宫,了解政情动态,并传递朝会信息。

待到杨坚办公结束,退朝回内宫的时候,他们就一同返回,设宴休息,相顾欣然。

杨坚与独孤伽罗互为知己,宫中并尊帝后为“二圣”。

独孤伽罗的态度很明确,只要杨坚不辜负她,她就会全力辅佐这个男人,一己之私、家族利益全都可以抛诸脑后。那是一种近乎决绝的支持。

她的表兄大都督崔长仁犯法,按律当斩。杨坚想要赦免他,但被独孤伽罗坚决制止,最终崔长仁被处以死刑。

独孤氏,自关陇时期开始,就重权在握。独孤伽罗对权力消长的秘密耳濡目染,皇亲国戚坐大,皇权受损,这是夫妻二人都不愿重新看到的局面。

于是,独孤伽罗选择虚身推权。整个隋朝,皇后家如此强大的势力,却始终匿迹于中枢权力之外,保证了中央集权政治的有效运行。

新政府的机构名单颁布了。前朝的官僚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官职体系,这便是三省六部制。

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复核,尚书省负责操作执行。三家机构相互制衡,谁都不能一家独大。

三省之下设置吏、民、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处理全国军政、兵刑、钱谷等行政事务,权力被进一步分解下放。

杨坚把亲信们任命为三省六部的长官,但有一个位置却始终空缺,那就是相当于宰相之位的尚书令,只以尚书左右仆射作为实际长官。在如此精巧的设计下,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一个无比严密和精致的管理体系。

虽然隋朝只制定了这一体制的雏形,但杨坚和独孤伽罗完全有理由为此骄傲。因为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这一体制从根本上被延续下来。

随着新官制的颁行,杨坚又推出了新的律令法规《开皇律》。

与过往相比,《开皇律》最大的特点便是清晰简洁。它建立的“十恶不赦”原则中,有四项都与君权相关。用律法保证皇权,既推崇了法,又强化了皇权。

杨坚每一个举措都目标明确,直接而高效。

为了更好地推行《开皇律》,确保公正执法,杨坚多次亲自审理案件,亲录囚徒,避免出现冤案。时人称赞他:“刑之不滥,君之明也。”

登基不到十年,他的国家内部已经治理得井井有条,杨坚几乎做对了一个皇帝必须要做的每一件政事。接下来,历史要把一件最重要的大事交付于他,而这几乎已是水到渠成。

此时,曾经政权林立的中国土地上,只剩下两个中原王朝:一个是杨坚的隋朝,另一个是长江以南的陈朝。杨坚知道,对比分裂之前的汉帝国版图,他还差半壁江山。

开皇九年的一天,杨坚接待了两个陈朝使者,他们带来了一些南方的讯息。

从他们的言行和举止中,杨坚感受到了南朝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们依然还是那般文雅、风流,但那个王朝的奢靡和腐朽也已是积重难返。

当北朝社会一片朝气的时候,南朝上下依旧沉溺在酒色诗文的旧梦。

两个使者回到南方后,将杨坚的画像交给陈朝国君陈叔宝。陈叔宝看到画像后大惊失色,连连说道:“吾不欲见此人。”命人赶紧将画像拿开。

身处极尽奢华的临春阁,美人环绕的陈叔宝顿时失去了饮酒作乐的兴致。而此时,杨坚已经决定下诏伐陈。实际上,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公元589年,陈朝灭亡。一年后,岭南归附。至此,自东汉崩溃、离乱分裂400年之后,中国得以再次江山一统。此时隋朝的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

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混乱的时期。而恰恰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完成了南方和北方政治制度的相互借鉴,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

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全面交融,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曾经的冲突、互斥,演变为和平、理解。曾经水火不容的文化与族群,通过新的血缘和政治纽带,缔结成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整体。

隋朝,正是这个奇迹般的融合所结下的硕果,一个集合了多民族的统一王朝。

杨坚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实现全国统一的帝王,第一次完成这项伟业的人是秦始皇。

留存着中国文化根本的南朝和已经大大拓展中国文化外延的北朝终于整合在一起,中国迎来又一个辉煌时期。

在一统国土的同时,开科考试在各州启动,后人将此视为科举制的开端。

回溯以往历代,政府的人才遴选多以举荐为主,最终演变成了以门第出身作为选人标准。杨坚创立了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分科取士。

他将考试设置为“秀才”和“明经”等科目,秀才试方略,明经试经术。各地选派的考生称为贡士,聚集在京师参加会考。贡举及第后,再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合格后才可授官。

分科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但它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把儒家经典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这种前所未有的官吏选拔方式,打破了过去豪门士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从而进一步维护了中央集权制的稳定。

科举考试,为成千上万的寒门士人开辟了一条改变命运的康庄大道。

这一初创的制度还需要后世的不断完善,但毫无疑问,它和隋帝国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一样,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划时代的发明。

前者奠定了后续一千多年的政治权力结构,后者创造了后续一千多年的官员选拔体系。

光阴轮转,在东汉之后400年的分裂中,有无数豪杰志士都胸怀着统一中国的梦想。杨坚,最终成为历史选择的这一个人。

他一定很熟悉秦始皇的故事,那位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分裂的始皇帝。不管是有心为之,还是无心之举,杨坚施行的许多政令,都与秦始皇形成耐人寻味的对照。

他大刀阔斧,大幅压缩地方行政体系,在秦朝所创造郡县制的基础上,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提升了管控效率。

在抵抗突厥入侵的同时,杨坚组织百姓,先后在北魏、北齐长城东段,朔方、灵武一带,或修缮、或连接、或增建长城,西至黄河,东至绥州,而这些工程大多数是在秦汉长城的基础上进行的。

比秦始皇幸运的是,杨坚的帝国在短短十几年里迅速变得富庶起来。他继续推行北魏时期创立的均田制,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

他还整顿户籍,增加政府的税赋收入,健全仓廪制度,稳定经济秩序。

隋朝建立之初,有人口559万户。到了开皇九年,这个数字达到750万。开皇末期,人口更达到870万户。

开皇十二年,负责财政的大臣向杨坚报告,称国库粮食太多了,都堆积在过道里。

接着,开皇十三年,又有官吏向杨坚汇报,国库里已经堆满布帛,再没法往里面放了,请求解决仓库问题。

这等盛况,此前只在西汉鼎盛时期出现过。然而,汉朝用了数十年时间和几代人的努力才达到如此局面,但杨坚只用十余年就做到了。

秦始皇终其一生,也未能建完他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宫——阿房宫,而杨坚仅仅用十个月,就建成了规模史无前例的大兴城。

杨坚登基的第二年,以长安城“凋残日久”为由,下令在汉长安城的东南,即今天的西安龙首原的南面,建立一座新的都城。

杨坚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所以新国都被命名为“大兴城”。

大兴城规模惊人,它是汉长安城的2.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7倍,它标志着当时中国所能达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

它的设计理念不但对中国后世,而且对日本、朝鲜的都市建设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灭陈朝之后,杨坚把陈叔宝带到了长安。尽管沦为阶下囚,陈叔宝还是得到了杨坚的宽待。

有一天,杨坚邀请他一起登上洛阳的邙山。陈叔宝望着站在山巅的杨坚,当场作诗一首: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

陈叔宝对杨坚说:陛下,您缔造了这样的太平盛世,应该去泰山封禅了呀。东封泰山,也正是秦始皇的伟业。

连前朝旧主都盛赞自己的功业,杨坚有理由相信,自己已经开创了一个泽被众生的光辉盛世。

杨坚是个心怀宏大使命感的人,他勤奋、自律,渴望留名青史。此时的隋帝国,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杨坚春秋正盛,他夜以继日要做的,就是让伟大的时代绵延万年。

然而,就在隋帝国方兴日盛之际,公元600年深秋,杨坚突然作出了一个令众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将寄予厚望的太子杨勇废为庶人。

杨坚还一反常态,亲自停廷杖让他不满的大臣,这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史书记载,这一年的十一月,地震,京城大风雪,事态日渐变得严冬般冷峻。

突如其来的变故还未被完全接受,新的意外接踵而至。一年后,公元601年,杨坚统治隋帝国的第21年,他将年号由开皇改为仁寿。

开皇和仁寿,两个年号是如此天差地别,杨坚似乎正在疏远曾经的万丈雄心。

同年六月十三日,杨坚又突然下发一道诏书,只在中央最高学府国子学保留70名学生,其余学校一律废除。而兴办学校,却是杨坚早年极力主导的。

他用一纸诏令中断了众多读书人的求学之路,也否定了自己曾经的远见卓识。

就在颁布诏书的同一天,杨坚还下达了一道诏令,给各州颁发舍利。

61岁的杨坚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法会,将30份佛祖舍利装入金瓶,再套上琉璃瓶,用名贵的熏陆香作泥封。选择30名高僧,每人配以两名侍者、一个官吏,带上120斤香,到30个州府的寺院,奉送佛祖舍利。

此时杨坚的心境似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再是那个踌躇满志、寻求开皇伟业的杨坚了。

他时常想起在寺院长大的日子,那些悠长的岁月能带给他许多安全感。他知道自己能依靠的,除了从小笃信的佛法,就只有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也长期听入宫僧尼讲经说法,向僧人和寺院布施大量财物,与杨坚共造连基佛塔,供奉舍利。

然而,有独孤伽罗相依的日子也所剩无几了。杨坚只能选择彻底投入佛教的怀抱,希望度脱众生的佛法也能抚慰他脆弱如薄纸的精神。

一年后,陪伴了杨坚45年的妻子独孤伽罗去世。

对于杨坚来说,过去三年是黑暗的。他的人生在最鼎盛时急转直下,没有人知道,究竟是什么让他产生如此大的巨变。

人们只知道,他亲手册立的太子杨勇,和次子杨广发生了内斗,这是杨坚和独孤伽罗最不愿意看到的。

他们一起开拓了恢宏的基业,一起养育了五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家族和帝国,本该都有更好的未来。

杨坚想念那些年轻的、创业的日子。隋帝国的一切盛景,都是他与独孤伽罗携手创造的。

彼此的尊重、欣赏、志同道合,让他们无比强大。他们毫无保留地向对方交付真心,许下承诺,并用一生时间去践行。

在中国历代帝后当中,杨坚和独孤伽罗是绝无仅有的一对。他们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是情投意合的夫妻,是砥砺相助的知己。他们之间有信、有恩、有义,更有罕见的爱。

独孤伽罗的提前离开,未必不是一种幸运。只是留下了杨坚一人,独自面对冷寂的终点。

没有了独孤伽罗的杨坚,仿佛失去了灵魂。从公元601年到603年,杨坚先后三次派高僧和官员,分派舍利到各州府。在111座寺院中建立石塔,将佛舍利安葬其中。这或许给了他人生最后的安慰。

独孤伽罗去世两年后,64岁的杨坚去世。

杨坚所开创的盛世,就像烟花一样,骤然升起、无比绚烂,却又很快如烟消散。如果他知道身后发生的事,或许会死不瞑目。

继承人杨广,只将隋帝国延续了14年。他大兴工程,修筑殿堂宫苑,滥用民力,多次兵伐征讨。杨广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命数,也为自己招来后世无数骂名。

杨坚或许从未想过,他与秦始皇竟有如此相似的终局。

取代杨广的,是一个同样出自关陇集团、融合了胡汉血统的人。他的母亲是独孤伽罗的亲姐姐,他的名字叫李渊。

隋帝国仅仅存在了38年,这是一个短促而华丽的巅峰,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序曲。它的创造者杨坚,以及他最亲密的伴侣独孤伽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道华彩。

隋王朝之后,唐帝国扑面而来,逸兴遄飞的雍容气度即将漫天展开。

《中国》解说词大赏 第一季第11集 基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