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测的引力波 将来会否指引我们看到恒星的演变
当一颗恒星爆炸时,我们很难看到它内部的情况,这是因为传统方式传递的信息都被“爆炸”淹没了,但是引力波——在时空结构上泛起的微小涟漪——可能会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之谜。
恒星在变为超新星时需要大量的能量。当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它们的亮度可以盖过整个星系的亮度(那将是数千亿颗恒星的亮度)。我们知道超新星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不确定是什么触发了这一现象。
然而,我们确实了解一部分事实。在恒星坏掉之前的时间里,恒星的核心是被一层又一层的核聚变反应包围着的铁核。在恒星其余部分的挤压下,铁将变成更重的元素,但这种反应不是聚变反应,它不会释放任何的能量。
不进行聚变反应,恒星内部将失去抵抗外部压力的源动力,只靠电子简并压已经不能阻止引力杀死恒星了。但在最后一刻,就在灾难将临大厦将倾的前一秒,强烈的压力将电子推入质子,电子与质子合作,它们变成中子,依靠比电子更强的中子简并压来抵抗引力的作用。此时产生的巨大中子球(原始的中子星)能够短暂地停止恒星向内坍缩,继而恒星可能会“砰”的爆炸(超新星爆发)。

天文学家对这一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很难从坍缩停止到“砰”——程序似乎遗漏了某些因素。质子转化为中子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被称为中微子的微小粒子,这些粒子大部分都自由地逃逸掉了(事实上,超新星99%的能量都转化成了中微子释放),而我们还不清楚这些中微子如何以及是否会触发超新星爆发的过程。
但还有一种可能为超新星提供能量的动力源。在超新星爆炸前的最后一刻,中子和质子可能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相变,变成一种奇异的、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等离子体,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这种相变将会释放出新一轮的能量,这也许正是超新星所需的能量。然而判断这是否是事情的真相是一项棘手的任务,因为我们无法在超新星爆发的时候看到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事实上可能还存在另外一种方法。根据近期的一份文献,在超新星发射出引力波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更明显的信号。这些引力波有高频、高振福、持续时间极短(只有几毫秒)的特点。虽然目前的实验还无法完成检测这些引力波信号的任务,但未来的检测器能否探测到星体内部情况还犹未可知。
相关知识
引力波由加速的大量粒子形成,是时空扭曲所产生的扰动,它以波的形式、光的速度向外传播。1905年,庞加莱猜测可能存在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随后在1916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播能量,这种能量类似于电磁辐射的辐射能。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力学的一部分,它无法证明它们的存在,因为这个定律是建立在物理的相互作用瞬时传播(以极大的速度传播)的基础上的——这证明经典力学的方法不能用于解释与相对论有关的现象。

引力波天文学作为观测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它使用引力波来收集一些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往往跟可检测引力波的来源有关,如中子星、黑洞和由白矮星所组成的双星系统,还有一些如超新星和大爆炸后不久早期宇宙的形成。在1993年,赫尔斯和小约瑟夫.泰勒因发现并观测到Hulse-Taylor双星脉冲星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第一个间接证据。在2016年2月11日LIGO合作宣布首次观测到引力波,这是在2015年9月14日格林尼治时间九点五十分四十五秒探测到的信号,当时两个质量分别为29和36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在约13亿光年外合并,在合并的最后一秒,它释放出可观测宇宙中所有恒星总和的五十多倍的能量,信号频率在10个周期(5个轨道)内从35Hz上升到250Hz,强度持续上升了0.2秒。
作者:PAUL M.SUTTER)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