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考点 | 中国电影“诗化”艺术手法的发展及意义

2023-10-27 14:32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一、从画面和叙事的角度理解中国电影“诗化”艺术手法

1.中国电影“诗化”的艺术手法延续中国式的传统美学,创造一种具有民族化风格的程式化影像,既是我国电影创作的优良传统,也对今天探索我国电影的民族性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电影的电影语言影像程式郑君里所谓"民族化",是指中国艺术作品在审美趣味、情感表达、叙事方式上不同于西方之处,这些内在于电影的事物终究是要通过电影语言来呈现的,李道新在《中国电影文化史》中写道,将古典美学的精神和方法引入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文化发展历史的必然。 2.在画面上,中国电影“诗化"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虚实相生的手法上。虚实,是中国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国传统艺术对虚更重视。电影通过构图、镜头、空间架构等手法来表现诗意。在构图上,利用画面上景物的疏密、远近、隐显、明暗等关系营造虚实关系,加入雨、雾、雪、月光等自然物象,使景物似隐似现,充满禅意。 如《孩子王》开篇便是被浓雾遮蔽的群山与校舍,知青老杆儿从浓雾中来,又从浓雾中离去,在雾气中带领学生上山砍竹,最终离去时又消失在雾中。学校的屋舍、老树、远山柔和缥缈的雾气中若隐若现,镜头上,借鉴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逢视的技法,营造诗情画境。如《小城之春》开头以三个横移长镜头开篇。远处的草地、庄稼、树林依次呈现,影片如卷轴画般徐徐展开。空间架构上,借鉴古典园林借景、隔景、分景等造景法重构空间。用门与窗、镜子、拱桥等建构电影银幕内的框中框。 3.在叙事上,诗歌化艺术手法主要以情绪而非情节来结构影片,第二代导演费穆提出“电影空气说”,开创电影情绪叙事的先河。

二、 中国电影“诗化”艺术手法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发展

1.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孙瑜、费穆、朱石麟、桑弧、吴永刚、蔡楚生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电影人,开创了中国诗意电影的传统。例如《渔光曲》《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小城之春》等。 2.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诗性电影的发展脉络在不同历史语境时隐时现。 第四代导演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初步探索电影语言现代化,以情绪而不是以事件或理念来结构影片,他们的影像具有诗意的精神和形式,代表作有《小花》《巴山夜雨》《牧马人》《城南旧事》《青春祭》等。 第五代导演则以纯粹意象化的影像革新进行电影诗性形式的探索,将强烈的造型元素、影像风格与历史文化批判结合在一起,如《黄土地》《红高粱》等。正是这种对电影本体的再发现及其在新的审美意义上的重建,标志着一种"新电影"的崛起,使中国电影受到世界瞩目。 第六代导演身处电影产业化大潮中,仍然体现着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美学。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天注定》《三峡好人》等。 3.近十年来,一批新锐导演积极探索影像表达,将电影意象与类型叙事结合,让诗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南方车站的聚会》《少年的你》《白日焰火》等这些影片大都将电影意象与类型叙事相结合,以情绪推动叙事,强调影像的表意功能,不仅表现出于传统类型片不同的美学气质,同时也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为类型电影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思路。

三、 诗化艺术手法的意义

诗性电影内蕴着中国电影的精神风骨,向世界展示中国电影独特的魅力。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的诗意表达大大让位于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电影的民族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1)是构建中国民族影像的重要标识; (2)为中国电影的本体与美学探索提供理论滋养; (3)在与商业以及主流的对话中寻找到一条更恰当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艺术·商业·主流:青年导演影像的诗意复归- 石敦敏 - 当代电影 - 2022 2.余月秋 | 虚实相生与中国电影的诗意生成- 符号与传媒 - 网页 3.虚实相生与中国电影的诗意生成- 余月秋 - 当代电影 - 2020

影史考点 | 中国电影“诗化”艺术手法的发展及意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