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是什么在安慰我们?无非是大地、春风与鸟鸣

2021-12-25 23:06 作者:兰亭野竹  | 我要投稿

什么是田园诗?

对我们今天的人而言有是怎么样的意义?

田园诗代表人,东晋诗人陶渊明


00:2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退隐田园以后,躬耕于原野,在某个晴朗无云的日子里,他荷锄而立,于萧疏东篱之畔采撷(xie二声)菊花,远方的南山仿佛在这悠然一刻里遇见了老朋友,静静地出现在视野中。千百年来,人们含咏这句诗的时候,从未停止过对自己内心那种南山的寻找。

何处堪采菊,何时可以“见南山”。行走于疲惫人间的时候,就想去获得大自然的安慰。田园诗的魅力,正可以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相隔的距离。南山不仅是归隐栖居之地,更是与“樊笼”有别的精神归属之处。

樊笼,汉语词语,拼音是fán lóng,意思是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田园诗当然不只是南山与采菊,田园诗中的一鸟一虫一花一叶,承载了几千年的诗意起兴。


01:26



㈠田园诗中的农耕



田园诗当中,有一部中国农业经济史,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无不入诗?

上古时代的《击壤歌》,去血刀耕火种的岁月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而《诗经》中周族崛起于西土的农业史诗,悲壮宏伟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南朝时代的山水庄园诗,见证了寺院经济,庄园经济蓬勃的发展。

清淮左长薄,荒径隐高蓬。

回潮旦夕上,寒渠左右通。

唐宋时代,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茶、竹等经济作物在诗中崭露头角。

明清时代,商品经济逐渐活跃

于是能在诗中看到农业贸易

侬倘蒸藜郎插田,劝郎休上贩茶船。

郎在田中暮相见,郎乘船去是何年?


02:37



㈡田园诗中的自然物候

田园诗中也有一部自然物候史,因为在农事生活中,遵从时令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自古以来,先民就开始编纂“月令”等形式的农书,将农时一一标记下来。《月令》书上会写好,什么时候要开始种蒜种韭,什么时候需要采摘储藏。会写三月里,“布谷鸣,收小蒜”“桃花盛,农人候时而种”,会写“四月立夏后,作鱼酱”“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和,谓之上时”

里面会讲到,孩子按照自然物候的变化,开始自己的春夏学期“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八月暑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砚冰冻,命幼童入小学”“读《孝经》《论语》篇章”。所以在春冬两季,人们会根据砚台里的冰是冻住了、还是化了,来决定幼童上学的时间。这些朴实无华的字句,就仿佛已经是诗。

《诗经·豳风·七月》讲述了农人一年四季的生计,这些田园中对物候的了解,从此也成为一种感官的经验。于是,当仓庚雀跃于枝头,那是欣喜的春日。当蟋蟀的鸣叫从窗外一点点挪入户宇,便是岁暮将至。春风春鸟,秋月秋蝉的一举一动中,岁月流转变化,牵动着人们在这俗世生活中的点滴悲欢。

汉末开始出现了田园小赋,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怀。而漂泊都城洛阳的游子,常在诗中意念故土与家乡中那个引颈守望的爱人。在四时物候中,感喟生死与离别。两地之间的田园风物,总能牵动这番深刻的思念。记忆中的故园芳草或者客居之地的兰泽芙蓉,成为对爱情的深远又渺茫的寄托。


04:50



㈢田园诗中的士人精神

田园诗也是一部士人精神史,东晋士人陶渊明被视为是田园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他把从宦生涯视为“樊笼”,曾几度出世入世。自从卸下印绶,归隐浔阳以后,他不在复出。从此托身“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他甘为陇亩之民,躬耕于田园,饮酒、服菊华。在归鸟与荣木之间,体悟自然与人生。千百年来,效仿陶渊明的为人、为文者大有人在。他的生活逐渐成为一种理想范式。


南朝是贵族制社会,世代承袭,豪富一方。贵族所建的庄园,是他们“朝隐”生活的依傍。

盛唐诗坛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盛世的优容,在此时的田园诗中,获得了呈现。盛唐文人中的地位优越者,徜徉在别邺庄园之中。聆听竹荷滴露、春鸟啾啾(jiujiu)。远眺水田白鹭、暮色炊烟。

但安史之乱以后,民生遂艰,田园安宁难再。诗人杜甫就携家人避乱。曾在成都住在江村之畔,结庐草堂。在蜀中,杜甫常见农具而思甲兵。日日翘首,唯盼官兵捷报。身在园圃,心忧天下。


06:19



㈣田园诗中的乡村社会

田园诗也是一部中国农业社会史。

在田园诗的背后,暗藏了农人的艰辛血泪。农人四季奔波,寒风苦雨,耕织不歇,最后依然贫困。而田野所获,大部分都要敬献给剥削者。战乱,兵役,劳役和赋税等等,皆如大山压顶,令农人不得喘息。故自《诗经》始,世代皆有悯农之作。



而至中唐以后,悯农之诗表达更为尖锐。白居易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痛陈了农村凋敝,农人艰辛的社会现实。

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更是饱含了对田园真相的悲悯,而田园社会最不缺乏的是人间的温存。乡里之人以血缘、宗法为主要连接关系,相互依靠,共同应对田园生活的艰辛。乡曲邻里的情谊,在劳动生活中,最为深厚的一种情感“静夜星辰之下,纳凉饮酒。听田间蛙鸣,闻莲草清香,共话桑麻”而乡社之中的祝祷、祭祀,也让田园生活多了一份神秘和热闹。田园诗中朴实的生活日常,一粥一饭,一草一木都分外感人。


07:44



㈤田园诗史

最为重要的是田园诗,它本身就拥有自己一部完整的诗史。



田园诗从先秦农事诗发展而来,展示着早期农业的发端。田园的古朴,本来就在南亩百谷。春雪杨柳与蟋蟀屋檐之间。

汉魏六朝, 田园诗逐渐成熟。汉魏时代的诗中已经开始出现游子的田园记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的后半生中,体悟自然所赐予的真谛。开启田园与隐逸结合之中

宗。

南朝山水庄园,宏阔壮丽,而累世贵族谢灵运,曲江别墅间,田园吟成羁旅与风景之诗。



唐朝盛世,田园、山水诗合流达到艺术的巅峰。

在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中,田园美景如绘,又牵动一丝平生轻愁,滋味悠长。

安史之乱,民生艰难。于是悯农之诗时时间作,伴随新乐府运动风潮不息,迄于两宋。

明清时代,在前后“七子”的复古呼吁之中。前代田园时被反复模拟,以文辞构建了“纸上田园”。而清代袁枚提出性灵之说,将一亩小园写成心中宇宙。

田园诗的诗史生成,与农事诗、物候感兴、隐逸诗、山水诗、羁旅诗、悯农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诗人心中都藏着一个远离喧嚣、归隐田园的梦。劳生之中,倘若遇到一首田园诗,那么,请尽情去感受。豆田、莲塘、麦垄,布谷催耕、喜雨润物、犬吠深巷、鸡鸣桑树,皆是自然与人世中赐予的一缕温存。这缕温存,能安抚心灵疲惫,也能静息俗世的风尘。


是什么在安慰我们?无非是大地、春风与鸟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