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设定篇:普诺森国防军——近卫军

2019-01-14 17:44 作者:ACTIVISTSUN  | 我要投稿

  近卫军(Wache)是普诺森国防军的组成部分之一。通常指国防军战斗序列中的“近卫军团”(Wachekorps),以及其它被授予近卫部队称号的部队。

历史

  近卫军创立于共和历35年,最早是民社党为了与国防军分庭抗礼而建立的武装力量。为了与君主制时期的“禁卫军”(Garde)作区别,因此命名为“近卫军”。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单词还有“守卫”、“监察”之意。

  近卫军的创立遭到了国防军的强烈反对。国防军非常清楚,一旦民社党拥有了能够与他们抗衡的武装力量,那自己就失去了唯一与民社党对抗的筹码。有人指出,宪法规定,共和国唯一的正规军事力量只能是国防军。这一法律是民社党最大的阻碍。最终,民社党人设法绕过来这个弯,即近卫军属国防军序列,但是指挥权不归国防军最高指挥部所有,而是归议会直接指挥,而议会长期由民社党人把控。民社党以十分微弱的优势通过了这项决议。

  自创立开始,近卫军便全权接管了首都——柏里施塔特以及周边地区的防务,而国防军的核心机构几乎全部位于柏里施塔特,也就意味着,万一国防军与民社党政府翻脸,民社党能凭借近卫军,在极短的时间内摧毁国防军的心脏。

  就在近卫军创立后不久,一批激进的国防军青年军官试图趁国防军撤出柏里施塔特之前煽动部队,进行武装起义,但因走漏风声而遭到挫败。此事几乎成为民社党对国防军进行大清洗的借口,但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些青年军官的行动有国防军高层的支持,所以不了了之。

  共和历89年,奥斯鲁西亚入侵普诺森,第一次普诺森-奥斯鲁西亚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在军事委员会的干预下,国防军陷入了全线溃败。民社党人以作战不力、消极避战为由,对国防军高层进行了大清洗,近卫军是这一切的直接执行者。“东大门事件”是民社党人第二次大清洗的标志事件,民社党煽动无脑愤青在柏里施塔特发动暴动,同时通过军事委员会调动少量国防军预备役部队进入柏里施塔特镇压,最终导致了严重流血事件。民社党以此为理由,对国防军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清洗。

  与此同时,近卫军部分军官出现动摇,因为此时侵略者的铁蹄正横行在国土之上,而他们却在手刃着在曾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军人。

  第二次大清洗开始后不久,首都军事学院的数百名军校生发动武装起义,但马上遭到包围,在被围困数日,加上学院领导劝降后,发动起义的军校生缴械投降,随后被全部处决。此时民社党察觉到了近卫军的动摇,于是,一批“意志不坚定”的近卫军官兵被捕入狱。

  转折点出现在奥斯鲁西亚人逼近柏里施塔特后。近卫军全体备战,准备保卫首都,同时国防军从前线撤退的部队以及刚动员不久的预备役部队也都聚集在柏里施塔特。部分近卫军军官决定解除封锁,放国防军部队退到柏里施塔特城郊进行修整,这无意间使得国防军与民社党在柏里施塔特附近的实力天平发生了变动。此时城内的国防军高层决定发动武装政变,同时派人通知城郊的国防军部队一同起义。

  政变当日,城内的国防军没有任何武装部队,而政变开始后不久,国防军得到了柏里施塔特市警队的全力支持,数千警察和国防军文职组成了政变的主力。在这之后,更加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前往镇压政变部队的近卫军首都警备团临阵倒戈,调转枪口冲向了民社党议会。政变几乎一枪未发地取得了成功。

  政变之后,近卫军与国防军共同在战场上抵抗外敌,最终将奥斯鲁西亚人驱逐出了国土。近卫军也自此成为了国防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凯洛斯军事改革后,近卫军急剧国防军化。在之后历次军事冲突中,近卫军作为国防军中的精锐力量,都有着积极的表现。

组织

  近卫军的兵员招募与普通部队不同。普通部队大多由地方进行招募,同一支部队中的官兵基本都是老乡,即使凯洛斯军事改革确立了义务兵役制,这种“老乡部队”的情况依旧保留着。而近卫军则是面向全国进行征兵,各地最优秀的兵员都会首先满足近卫军的需求。

  在共和历89年,近卫军的总兵力为六个团,约八千人。在第二次施崔登兰战争前夕,近卫军团的规模约在四万人左右,编制约等于普通部队的一个军。根据估测,战时可扩充至两倍左右的规模。

设定篇:普诺森国防军——近卫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