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岁时记(四十五)
作者:仙舟 益世报-北京 > 1931-04-05 初一虽系佛日,然无大规模之〇祀。妇女咸于此日梳洗打扮,转为接待拜年来者。拜年亦为北平固有之礼俗,其义不脱“庆贺”二字,凡于初一来拜者,皆属于近戚挚友,其于初四五来者,则为普通之交好矣。 拜年之职务,家长皆使十馀岁之小儿为之,亦为小儿习礼之初步。小儿至亲戚友家,为尊长磕头毕,戚友即以白糖水饮之,继则列饽饽点心等食物,倘于做时将近,则待之以素煑饽饽之美食。临行时,更贻以钱钞,谓之“压岁钱”。 拜年之情形,亦有可纪之点,小儿至戚家,应向长辈行“请安”之礼,口中说:“您好!”然后入室登堂,拜佛,于磕头时,有人持木锤为之鸣罄。拜者三叩首,罄亦随之三响,秩序殊齐整。击罄者口中并念祝词曰:“顺顺当当的,想什么有什么;好好的念书,长大了做官,发财,……”拜者答:“借您吉言!” 拜佛即毕,乃斟酌戚家尊长之次序,不分男女,一一拜之;倘有不在家者,则望佛拜,北平人谓之为“冲上磕”,殆为“拜礼不空”之意也。 小儿拜年,家家均给以压岁之钱,无空回之礼,故一般儿童,皆乐为之。平谚有曰:“宜入新年,小孩拜年,跪下磕头,站起要钱”,是亦新年纪实之俚歌也。 家无小儿,或有小儿尚不及十龄者,则由家长亲自出马,拜年之情形,与小儿略同,惟无压岁钱之收入,凡戚家有小儿者,则有押岁银之支出,理当然也。前清时,压岁钱均用银两或银角子,近则为便于携带起见,改用纸币了,纸币固可代银洋通用。特体量轻极,与压岁钱之“压”字,殊有未合也。 初一至初五,北平又有“忌门”之习俗,厥义盖以妇女为不祥之物,足之所之,于人于己皆有所不利,故在此五日之间,均须雌伏,不得任意徜徉。此种风俗,确为顽固礼教之馀毒。男,人也,女,亦人也,何不祥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