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2023-02-21 10:27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新文学发生的准备(清末——1914袁世凯禁报)

1.政治(割据、租界)王纲解纽

2.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传媒

①报业发达,出版发达。上海的望平街是中国最早的报馆街,到民国前20多家。上海:申报1872、新闻报1893、时务报1896、苏报1896、时报1904。天津:严复参与的国闻报1897、大公报1902。北京:京话日报。1912年,全国由于报纸500家、期刊700种。书局出现。

②职业撰稿人和自由办刊人。留学潮与废科举1905,兴办男女新式学堂,培育了文学创作者与接受者。1902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实行稿酬制,1910清政府颁布《著作权律》。

4.先觉者: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王韬、容闳、郭嵩焘、薛福成——思想观念

梁启超:①为小说正名——启蒙与救亡。1898日本横滨《清议报》:“增长国人之学识,激发国民之正气。”1899——1902发起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边缘到中心,但仍注重社会功能,忽略文学本身,骨子里依然守旧)

②系统讨论国民性:1901《中国积弱溯源论》、1902《新民说》——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所营只在一身只在现在,无高尚之目的。(与五四新文学“改造国民性”主题相通)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①未粘滞与速强致胜,主张由外而内——民族思维。②着重民族文化的长远建设,而不仅仅是破坏。③质疑现代理性,返归人的本初和生命本质,提出文学应当“描写生活”“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④怀疑精神:最早从纯文学层面来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审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无用之用、悲剧论

鲁迅:1907《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1908《破恶声论》:中国的学术传统缺少只服膺于真理的学者立场,中国的文学历史缺少殉身于文学的作家立场。——走向批判与否定

5.域外翻译,扩展视界。

严复:《天演论》

林纾:1899《巴黎茶花女遗事》到1916左右,翻译出版近800部小说。

晚清小说译著多于自著,民初则自著多于译著,标志着中国小说慢慢走向创作的自觉。夏志清评《玉梨魂》受外来影响时说“这本书结尾如日记之引用,叙述者之爱莫能助,苍凉景象之描述等等,都预告着鲁迅小说的来临。

 

二、新文学的发生

A、1915.9.15《青年杂志》。《敬告青年》青年6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B、北大改革: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C、新知识分子联合和《新潮》创办

1.白话文运动

背景:①启迪民智、改变弱国,但文化教育无法普及②新文化运动无法大力开拓③欧洲以各自的方言俗语替代古拉丁文,给予启示

1887年,黄遵宪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盖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其势然也。”“我手写我口”

梁启超、裘廷梁等维新派从“开启民智”的角度出发,认为“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1898裘廷梁创办《中国官音白话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1900陈荣衮发表《论报章亦改用浅说》。

A/语言/形式革命:

胡适1917.1《文学改良刍议》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陈独秀1917.2《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1918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灵活吸收文言

1915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活的语言,西方语言

胡适:白话的意义有三条:一是戏台说白的“白”,就是说得出,听得懂的话;二是清白的“白”,就是不加粉饰的话;三是明白的“白”,就是明白晓畅的话。

到1918(《新青年》开始全面用白话),白话刊物达170余种,次年400多种。1920年1月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确认白话文为国语。

B/思想/内容革命:周作人

1918《人的文学》“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最平实伟大的宣言”。1919《平民文学》帝王将相-普通男女(平等诚挚)《思想革命》——“他你我”(个体)。周作人认为,平民精神是“求生意志”,而贵族精神是“求胜意志”。“我想文艺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调,再加以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学。”

C/为什么语言革命是关键?

首先,语言是文学的深层构成基础,文学转型最终可以归结为语言的转型。文白之争表面上是语言论争,其深层却是以语言为战场的文化决斗,即追求现代性、文化启蒙与保存历史记忆、维护民族想象之间的抗争。

其次,“语言不只是人在世上的一种拥有物,而且人正是通过语言而拥有世界。”语言的裂变引起思维的裂变和文化的转型。“借语言改造思想,借思想改造社会”。周作人《思想革命》:“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反对文言,是为了反对融入在文言中的传统思想。

D/为什么黄遵宪们失败而胡适们成功?

首先,他们根深蒂固的“士大夫”意识。文言为雅,白话为俗;不完全否定文言,不完全用白话创作。

其次,从“工具论”的角度看待语言。

首先,胡适等人视自我为普通“个人”,语言无贵贱高下之分。

其次,语言“本体论”,将语言与生命结合起来认识语言。饱含个人生命感受的文字是“活文字”,反之是“死文字”。

对现代文学的创造者而言,当时的语言可谓“法无定法”,文学大师们以生命为底色,构筑自己的语言世界,创造出个性十足的新语汇。

E/反对派:

桐城谬种:林纾、严复(文以载道,语调韵律色彩)

选学妖孽:王闿运、刘师培、黄侃(师法魏晋,情偏骈文)

学衡派:1922吴宓、胡先驌、梅光迪(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的门徒

甲寅派:1925章士钊教育司法总长

F/缺陷:五四的“价值预设”是功利主义-思想变革、政治变革。

“不许讨论”-对自身是反讽,也导致后来文学的意识形态化。

2.域外作品翻译兴盛

A/有计划地翻译欧美重要作家的名著

B/重心由英法转向俄国。成就高、似中国、人道主义。

3.文学社团兴起、流派纷呈。五四后期,由旧文学的破坏到新文学的建设,由理论倡导到创作实践。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狂飙、语丝、未名、湖畔、浅草沉钟。革命倾向社团出现:春雷社。

4.第一个十年创作特色:理性、感伤、个性化、多样性。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