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障碍都有什么症状?有哪些治疗考量?
现实情况中,我们身边许多儿童及青少年,背负了来自父母、学校及社会,越来越多的压力与期待。也许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孩子们在本该快乐肆意的年纪,却愁眉不展,忧虑与烦恼不断。
闷闷不乐、失眠、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进而成绩下滑、厌学,甚至轻生,这样的情况在近年来的精神科门诊中愈加频繁地出现。无论是身体上多道深浅不一划痕的孩子们,还是内心焦灼如热锅上蚂蚁的家长们,都映射出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明显而突出。
儿童情绪化障碍
包括哪些症状?
儿童情绪障碍是个体想达到本身需求时,遭到外界的阻碍或个体本身的心理冲突,使个体陷于一种挫折情境的情绪状态。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因家庭教育不当等所造成的情绪异常的表现,使患儿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的适应。
儿童情绪障碍为十分常见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在国外高居第二位,在国内居行为问题、发育障碍之后的第三位。可见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女性较男性多见,但常常被家长所忽视。
儿童期的情绪障碍包括有焦虑、恐怖、抑郁、强迫及癔症。
情绪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易烦躁、不愉快;无端地害怕昆虫、小动物、空旷之处、黑暗、登高、流血等;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自责、以及癔病转化性症状,如失明、失聪、瘫痪、抽搐等。
此外,还可伴随多动、攻击性、自伤伤人、贪吃、少食等行为异常,以及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四肢发凉、出汗、便秘、尿频尿急、失眠等生理反应。
在儿童情绪障碍中,以上症状常常部分出现或反复出现。
个体化用药原则
为治疗安全保驾护航
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的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药物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医生建议药物治疗,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医生会根据每个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具体用药原则包括:
1. 用药前全面检查评估,用药信息充分告知。医生会对患儿作全面躯体检查、充分精神评估,在对药物作用机制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充分考虑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药物、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
也会取得家长和患儿的配合,向其说明用药目的、用法、预估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问题。
2. 以安全和有效为准则。兼顾疗效和不良反应两方面,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探索最低有效量。避免频繁换药及不必要的多药联合。
3.纵向观察,动态调整。医患建立良好治疗联盟及长期合作关系,让医生有机会动态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用药反应,方可确定合适剂量及治疗周期,既不过早停药,也不过久用药。减药或停药时,需遵医嘱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
心理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可通过帮助患儿分析问题来源,逐步教授应对生活中诱发不良情绪事件的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制定实践方法。
心理治疗的最大优势是不会产生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并且针对临床上部分难治性患者来说,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药物治疗虽能快速改善患儿症状表现,但减药或停药后,会有一部分患儿症状波动甚至复发;心理治疗则可以让患儿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生活和应对挫折,通过自身行动来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波动或复发,改善治疗结局、增加自信。
目前经常用到的心理治疗是家庭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1. 家庭治疗:父母应了解患儿疾病的性质,给予孩子特殊的照顾和关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
2.认知行为治疗:调整认知,将原先的非适应性思维模式重新调整至积极状态,从而逐步形成适应性的行为。
3.此外,放松训练也较为常用,通过一定的肌肉松弛训练程序,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进而减轻负面情绪。
保护儿童青少年免受情绪障碍困扰,重点在“防患于未然”。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平时应尽量减轻他们的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的累积。若发现孩子不爱说话或爱发脾气,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拒绝上学,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亡羊补牢,尤未晚矣”。

儿童情绪障碍的预防保健
1、儿童期情绪障碍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家长采用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往往造成孩子的情绪障碍。
首先应查明并协助消除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不良因素。
2、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没有威胁气氛,且感情充沛的环境, 对可能发生的情境进行预测,如有可能发生变化时提前告诉患儿。
3、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患儿在学校是否遇到了困难,是否怕被同学欺侮,或学习有困难,或成绩不佳怕被老师责怪等。
取得学校及家庭多方面的合作和理解,解除患儿的精神压力,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恢复其自信心,消除恐惧。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