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成绩突围,练难题有奇效吗?
最近又有很多家长私信和我说,孩子数学成绩一直“原地踏步”,想要提高哪怕是个5分、10分,都真难啊。

关于数学成绩,有句话说的好:“一二年级相差不大,三四年级承上启下,五六年级千变万化,初中阶段两极分化,高中差距天上地下。”一旦过了班里大把学生能考九十几分甚至满分的阶段,分化就悄悄开始了,绝大部分同学的成绩,就会稳定在某个水平段,而且是:掉下去容易、再提高难,想要“突围”迈向更高的分数,往往束手无措。
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和家长,尤其是成绩中等、总感觉“跳一跳”能更高的学生,把目光聚焦在了练难题上面,觉得简单题练了也提不了几分,但只要攻下了这些难题,就一定能在考试时,集中斩获更多得分点,实现成绩的飞跃。
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呢?先说我的结论:这听上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绝不适合大多数学生!为什么?因为我敢说,绝大多数想靠难题提分的学生,一定还没想透这几个误区——
误区一:觉得基础题做的八九不离十,就具备了冲难题的实力。
你对自己数学能力的判断,是不是基于这样的感觉:考试时,选择题除了难题以外偶尔能全对、非选择题即使做错也和正确答案非常相近、复杂的大题即使做不完整也能写个三五步出来,所有的失分好像都是因为碰到难点,所以只要解决了这些难点,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实现突围,甚至能来个一鸣惊人!
如果你是这种想法,那就需要注意了:数学失分的症结所在,千万不能看表象。“基础不差,知识点都会,就是容易马虎/看走眼/考试状态不佳而失分”,都是典型的“数学实力错觉”,同一题型如果不能保证拿分,只能说明知识地基没有打牢靠,要么就是计算不稳,要么就是思路不熟练……而考试可是只看最终写在试卷上的结果,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存在“似会非会”。这种往往非常可惜,你算算,对应丢掉的分数加起来是不是比想象得多很多?那么,这样的前提下想去冲难题,结果会多惨可想而知。
误区二:难题会做了,简单题就一定会做,所以练难题等于一举两得。
错!练会一道难题,绝不等于相应地练会十道简单题。道理很简单——“难题”的难,就在于题目本身的综合度或深度,考察的是知识点的熟练程度、概念的领悟深度、计算的速度以及思维的敏捷度,要求能够将已有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行关联运用。因此,正常情况下,要真正练会难题,前提是足够的时间和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你基础不扎实,却“学会”了几类难题的解法,那大概率是用了所谓的“套路”“大招”来解题,靠的更多是套用步骤的记忆力,而不是数学思维,题型一变往往傻眼,更起不到相应地在简单题目上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的效果。

更严重的是,想通过啃下这种难题达到“一举两得”,就好像一个瘦弱的人说:“我要练举重,咬咬牙直接攻90公斤,一旦攻下来,那么70公斤、50公斤级的困难就都不在话下!”结果一下子弄伤了骨头,连20公斤也举不起来,得不偿失。
误区三:难题很多都是难在书上没有、老师不教,因此课外刷题加餐,多“见见世面”,考试就有更多把握。
首先,靠刷题目、多记几个公式、混“脸熟”等等来“撞”考试的难题,撞上的概率有多大?即便撞上类似的,你是否能有底气去辨别,它与之前见过的,真的是同一类型,还是形似而实质不同?
除此之外,对于“难题”的错误认知才是最需要纠正的。书上有例子就会,没例子就不会;老师教了就会,没教就不会……这种观念体现出的其实是一种依赖,一种不会自己主动思考、只敢面对旧题目的信心匮乏;一种认为“难题难在陌生”的思维固化。但你要问那些尖子生们,没见过的难题到底靠什么做出来的?他们的答案大概会是:万变不离其宗,你以为的“没见过”其实很多是已有知识的变体,靠的是你“思维冲陡坡”的能力,重点在于你“会不会变换”,而不在于你“有没有见过”。
那既然盲目练难题不科学、反复做简单题又浪费时间,想要实现数学成绩的“突围”,方向到底在哪?
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去刻意练习自己“拉伸区”内的题目,数学能力提升最快,考试进步最大。那什么才算“拉伸区”的题目?举个例子,其中一些对应的就是你感觉自己会做但又做得不快、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相比于在“舒适区”打转,或是在“困难区”寸步难行,把时间精力集中在“拉伸区”进行查漏补缺和巩固提升,往往有事半功倍的奇效,尝试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不仅以前容易出错的基础题目正确率变高了,哪怕是遇到难题,你的思维能力也比从前强大很多,可以更好地去应对。

如果你还不知道怎样去找到适用自己的“拉伸区”题目、怎样通过坚持刻意练习让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欢迎私信我,我将会一一解答你的困惑,并发一份《自主学习行动路线图》给你参考研读,相信你看过之后就会领悟到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