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心如老师团队食品毒理学

2021-12-21 22:08 作者:五方斋公卫考研互助  | 我要投稿



01绪论1 P1 - 00:13


课程导入:

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毒理学应用广泛,越来越受到重视。


01绪论1 P1 - 01:52


【学习目的】

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熟悉毒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内容和任务;

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绪论内容】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毒物,毒性,毒作用,毒理学,现代毒理学;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毒理学科学与艺术。

§第二节 毒理学简史

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启蒙时代毒理学;

现代毒理学。

§第三节 毒理学展望

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

动物试验与替代试验;

阈剂量与基准剂量;

结构-活性关系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危险度评价与危险度管理;

传统毒理学与系统毒理学。

§英文小结

【具体内容】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01绪论1 P1 - 04:26


1、毒物、毒性与毒作用

(1)毒物( poison,toxic substance,toxicant ) 是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能引起的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毒性( toxicity) 是指化学物致机体损害的能力。同等剂量下,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强的化学物,其毒性越高 ; 相对于同一损害参数,剂量越小的化学物,其毒性越大;剂量是化学物毒性的决定因素。

(3)毒作用( Toxic Effect) 是化学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毒作用又称毒效应,是化学物对生物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不良效应或损伤(害)效应( Adverse Effect or Adverse Response )。


01绪论1 P1 - 06:16


2、毒理学与现代毒理学

(1)毒理学( Toxicology)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发展与生命科学同步。

(2)现代毒理学( Modern Toxicology ) 是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


01绪论1 P1 - 07:46


3、现代毒理学的两个鲜明特征和两个基本功能

现代毒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其与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广泛联系并交叉渗透,与经济

建设,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检测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产生损害作用的性质并评价

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发生损害作用的可能性,是现代毒理

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故其具有危害性鉴定功能和危险度评价功能。


01绪论1 P1 - 08:30


4、毒理学主要三大研究领域

 描述毒理学( Descriptive toxicology )

 机制毒理学( Mechanistic toxicology )

 管理毒理学( Regulatory toxicology )



01绪论1 P1 - 09:21


5、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通过毒性鉴定( Toxicity Testing ),为安全性

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 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

制研究提供线索。


01绪论1 P1 - 10:06


6、举例:某些化学物的半数致死剂量( LD₅₀ )

思考:LD₅₀越大,毒性越大还是越小?

LD₅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讲到描述毒理学时,进行科学研究时,第一部的工作就是要掌握毒性大小。可以用LD₅₀来进行毒性分界,然后选择一定的剂量去进行科学研究,比如体内实验、体外实验。


01绪论1 P1 - 11:25


7、机制毒理学( Mechanistic toxicology )

主要研究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为建立敏感、特异的预测试验,安全性评价与管理、安全性化学物(或药物)的设计与生产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01绪论1 P1 - 12:04


8、机制毒理学研究成果在应用毒理学( Applied Toxicology )

领域的主要用途:

①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

用;如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根据此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并预测有机磷农药对啮齿类动物、对昆虫是怎样的作用。

②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如人工甜味剂糖精引起动物致癌是有先决条件的:高浓度+在生物体内形成结晶状的沉淀。而人类每日摄入量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含量,也不可能形成结晶状的沉淀物,故不可能致癌。

③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

和临床疾病 ;如通过机制毒理学研究发现“反应停”可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艾滋病等。

④进一步加深对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

学等基础学科的了解。如河豚毒素。


01绪论1 P1 - 15:44


9、管理毒理学( Regulatory toxicology)——最根本的目的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化妆品、健康相关产品等进入市场后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01绪论1 P1 - 16:35


10、举例:历史上特别重大的中毒事件

沉重的教训,需引起重视。


01绪论1 P1 - 22:08


11、全球的环境状况与我国正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严重

职业危害严重

水和土壤污染严重


01绪论1 P1 - 30:07


12、环境化学物

在化学、物理和生物性有害环境因素中,环境化学物

污染面最广(约占70%);具有明显生殖危害的化学物超过100种。


01绪论1 P1 - 31:15


13、EEDs 对水生生物、野生 ( 哺乳 ) 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危害(及图片举例)

(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EDs )不仅影响水生生物和野生 ( 哺乳 ) 动物的生殖内分泌功能(鱼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生育力下降、胚胎死亡、畸形增加、激素水

平异常等)。

(2)EEDs 还可通过职业性和生活性接触,导致人类生殖(育)危害(不孕不育、自然流产、出生缺陷等)、发育异常(隐睾症、尿道下裂、性分化异常等)

和恶性肿瘤(乳腺癌、睾丸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


01绪论1 P1 - 34:23


14、毒理学研究方法

(1)整体动物试验:

①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皮肤和眼刺激性,致敏性等。

②特殊毒性试验:致突变,致畸,致癌,发育与生殖毒性等。

(2)体外试验:

①离体器官:心、肝、肺、肾、脑等;

②细胞:原代细胞、细胞株、细胞系等;

③细胞器:线粒体、微粒体、胞核等。

(3)人体观察:

①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

②志愿者研究:低浓度、短时间、可逆性。

(4)流行病学研究:

①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提出病因假说;

②分析流行病学研究:验证病因假说,明确因果关系。


01绪论1 P1 - 40:28


15、毒理学科学与艺术

科学( Science )是毒理学研究中观测和收集资料,以获得事实和论据。

艺术( Art )是指应用上述资料外推 (Extrapolation) 并形成假说 (Hypothesis) ,以预测并解释人群和动物种群的暴露结局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毒理学科学中的理论 (Theory) 要比假说肯定,而假说又依次比推测 (Speculation) 、观点 (Opinion) 和猜测 (Conjecture) 肯定。

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


01绪论1 P1 - 41:15


一、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Toxicology of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

毒理学可能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萌芽 5000 年前,它最早起源 于对毒物和中毒的研究。

(1)我国古代医学文献,如:

①2735B.C. 神农 40 卷的“本草”;

②2650B.C. 的黄帝《内经》;

③1590 年李时珍《本草纲目》;

④1247 年宋代宋慈《洗冤集录》等。

(2)古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和阿拉伯等国家的有关文献中,都有关于植物、动物和矿物毒物及其解毒剂的记载。


01绪论1 P1 - 44:44


二、启蒙时代毒理学( Enlightenment Toxicology)

1、文艺复兴 Paracelsus ( 1493-1541 )一生阐述了许多革命性观点,成为现代毒理学、药理学和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他的著名格言是: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

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from a remedy. (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②他提出, The four pillars upon which medicine should be based: philosophy; astronomy; chemistry; and virtue.(医学的四大支柱是:哲学、天文学、化学和美德。)

2、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导致许多职业病发生率的升高。

1775 年英国著名职业医学 / 毒理学家和矫形外科医师 Pott( 1714-1788 )发现:the role of soot in scrotal cancer among chimney sweeps(煤烟在阴囊癌和烟囱清洁工中的作用). It’s the first reported example of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 carcinogenicity.(这是多环芳烃致癌作用的首例报道。)

3、19 世纪掀起了工业和政治革命的浪潮。 Magendie(1783-1855) 、 Orfila(1787-1853) 和 Bernard(1813-1878) 等真正开始了实验毒理学的创

新性研究工作,为药理学、实验治疗学和职业毒理学奠定了基础:

①Orfila–Forensic Toxicology(法医毒理学);

②Magendie-Mechamisms of action of emetine, strychnine, and “arrow poisons”(依米丁、士的宁和箭毒的作用机制).

③Bernard-Mechamisms of action of arrow poisons and carbon monoxide(箭毒和一氧化碳的作用机制).

④Blake(1815-1893)-Chemical structure/biological activity relationship(化学构效关系).

⑤Schmiedeberg(1838-1921)-the synthesis of hippuric acid in the liver and the detoxification mechanisms of the liver in several animal species(肝脏中马尿酸的合成及几种动物肝脏的解毒机制).

⑥Lewin(1850-1929)-the chronic toxicity of narcotics and other alkaloids(麻醉剂和其他生物碱的慢性毒性【七版课本写的是:“Lewin主要研究了尼古丁和其他生物碱的慢性毒性”】).

4、上述研究充分体现了毒理学和药理学的相互联系,为现代毒理学和药理学“三个时相”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01绪论2 P2 - 00:20


三、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20世纪初叶是现代毒理学开始发展的标志。

①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开始了早期神经毒理学研究,发现磷酸三甲苯酯(TOCP)、甲醇和铅都是神经毒物。

②30年代,1937年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成为二战期间的第一个重要事件。 

③40年代,机制毒理学研究促进了多种解毒剂的研制:用二巯基丙醇(BAL)治疗砷化物中毒;用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治疗氰化物中毒;用解磷定(2-PAM)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对有机磷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发现被认为是二战期间第二个重要事件。

④50年代,出版了《Appraisal of the Safety of Chemicals in Foods, Drugs and Cosmetics》(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in 1955;首次提出SF和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 

⑤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 停事件”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毒理学科学的发展。

⑥70-90年代,涉及毒理学的相关法规、杂志、专著和新的协会呈指数扩展。


第三节 毒理学展望


01绪论2 P2 - 02:25


一、高度综合→高度分化

1、按研究领域分:食品毒理学、临床毒理学、工业毒理学、分析/法医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职业毒理学、军事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按毒物性质分:农药毒理学、金属毒理学、有机溶剂毒理学、放射毒理学、兽医毒理学、植物毒理学。

3、按机制研究分:分子毒理学、细胞毒理学、受体毒理学/膜毒理学、遗传毒理学、生化毒理学。

4、按靶器官分:血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生殖毒理学、神经毒理学、呼吸毒理学、肝脏毒理学、肾脏毒理学、心血管毒理学、皮肤毒理学。


01绪论2 P2 - 05:30


现代毒理学研究方向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为之奋斗(好老师的体现)

1、环境毒理学:

①EEDs/HAAs与人类生殖健康

②环境-基因交互作用与恶性肿瘤

③环境危险因素与DNA损伤

2、药物毒理学:

①医药、农药、兽药的神经毒性机理与危害控制

②创新药研究与安全性评价

③避孕药不良反应检测与风险评估

3、食品毒理学:

①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安全性

②食源性毒素的形成、迁移与监测

③食物所致健康危害机理与控制政策

4、分析毒理学:

①突发性化学物中毒事件的快速诊断方法与技术

②重要环境污染物的代谢过程与机制

③毒物基因组学

④毒物生物信息学


01绪论2 P2 - 10:02


二、动物试验→替代试验——(尊重生命

替代法又称“3R”法: 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 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和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替代法包括人和哺乳动物组织细胞培养、细菌培养、特定动物器官、转基因动物、非生物人工系统或计算机分析程序等。

增加责任(responsibility)——不仅对人,还要对动物,都要负责。


01绪论2 P2 - 12:59


三、阈剂量→基准剂量

1、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

2、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

LOAEL 和NOAEL是计算参考剂量(RfDs)或参考浓度(RfCs)和确定安全系数(SF)时的关键参数。

3、基准剂量(BMDs)是指可使外源化学物损害效应的发生率稍有升高的剂量的95%可信限下限值,该发生率可人为确定,通常选择1%(ED1)、5%(ED5)或10%(ED10)。

此时计算RfDs=BMDx/UF*MF

UF:不确定系数(Uncertainty factor); 

MF:修正系数(Modifying factor)。


4、剂量-反应关系是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个体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或与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高低之间的关系,是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个体——效应;群体——反应)

剂量-反应曲线主要有:直线;抛物线;U形曲线;S形曲线。(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

5、U形曲线:某些化学物低剂量时对机体有益,而高剂量时则有害。如长期大量饮酒可使食管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但适量饮酒则可减少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生率;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和必需微量元素(如铬、硒、钴),缺乏时会引起疾病,高剂量时会导致中毒甚至癌变。


6、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 :也是一种U形剂量-反应曲线 ,即低剂量时表现为一定的兴奋效应,高剂量时呈现抑制作用。


01绪论2 P2 - 19:18


四、结构-活性关系→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1、结构-活性关系(SARs) 即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来初步预测其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司(OSHA)对14个职业性致癌物进行了分析,发现8个属于芳香胺类化学物,并以N-亚硝基或芳香胺基团、氨基偶氮染料或菲核结构等作为评价潜在致癌物的基础构型。

2、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s) 即在药效基团图谱和3D搜索与分子设计的基础上,应用3维分子模型方法设计出在空间构型上与目的受体相对应的配体(新药)。

QSARs法克服了SARs法不能用于评价伴有丙戊酸、视黄酸、乙二醇醚等相关结构的化学物危险度的缺点,包括了多个毒性终点以及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01绪论2 P2 - 21:26


五、危险度评价→危险度管理

1976年美国FDA首先推荐了危险度评价系统,1983年美国NRC提出了危险度评价程序,四个步骤:

①危害性认定

②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③接触评定

④危险度特征分析

以上四个步骤要掌握!!


01绪论2 P2 - 23:53


危险度评价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动物实验资料外推到人时,要关注有无阈值、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小样本向大样本外推、内剂量与外剂量(接触剂量)不平行等问题。为降低或控制外推数据的不确定性,可考虑计算BMD,采用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毒物动力学模型(PBTK)和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剂量-反应模型(BBDR)来分别加以校正。

②通过加强人体毒理学研究,构建人群接触、效应和易感生物标志物信息数据库,可直接降低以动物实验数据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③根据对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与人体组织细胞的体外反应试验的比较分析结果,然后再平行地将动物实验数据外推到人-平行程序法,也可降低外推的不确定性。

④严格执行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和标准操作规程(SOP),也可有效控制动物实验数据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01绪论2 P2 - 26:27


三种标志物需要熟练掌握

1、接触(暴露)生物标志物是反应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化学物(如EEDs)或其代谢物或外源化学物与某些靶器官或靶分子相互作用产物含量的指标。包括反映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两大类指标(如化学物原型、代谢物、Hb加合物、DNA加合物等)。可用于建立生物阈限值或评价接触水平。

2、效应生物标志物是反映机体中可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分为早期生物学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三类标志物。

3、易感生物标志物是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化学物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例如毒物代谢酶和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遗传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可用于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01绪论2 P2 - 27:04




01绪论2 P2 - 28:31


六、传统毒理学→系统毒理学

系统毒理学(NCT)是将毒物基因组学、传统毒理学和生物信息学融合形成的一个新体系,即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型组学等为技术平台,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等。


01绪论2 P2 - 31:31


毒物基因组学(或翻译为毒理基因组学)是一门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和传统毒理学结合,以辩明化学物作用模式和环境-基因交互作用潜在意义的科学。


书目推荐:




01绪论2 P2 - 34:28


Introduction To Toxicology

Toxicology has been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adverse affects of chemicals (or xenobiotics) on living organisms.(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00:23


课程导入:回顾上次课内容。

【学习目的】

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

熟悉毒理学研究方法、量剂-反应关系、生物应标志在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了解构-效关系与定量-构效关系、毒性参数与安全限值。

【第二章内容】

第一节 毒物与毒效应

第二节 剂量与剂量-反关系应

第三节 构-效关系与定量-构效关系

第四节 时间-反应关系

第五节 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险人群

第六节 生物志标物

第七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八节 毒性参数与安全限值

【小结】A brief summary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toxicology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02:45


第一节 毒物与毒效应

毒物是指较低的剂量下可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有害效应)的物质。

毒物大致可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日用品中有害成分、农用化学物、生物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毒物、放射性核素等外源性毒物;含氮(氧)自由基、同型半胱氨酸等内源性毒物。

毒性是指物质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能力。

同等剂量下,对生物体损害能力越强的化学物,其毒性越高;相对于同一损害参数,剂量越小的化学物,其毒性越大;剂量是化学物毒性的决定因素。

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from a remedy.——Paracelsus (AD 1493-1541)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10:25


损害作用是指影响生物体行的为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具体表现为:

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程度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下降;

机体维持稳态能力降低;

机体对其它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11:47


非损害作用所致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都是暂时的和可逆的,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具体表现为:

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变;

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的能力;

不影响机体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

不引起机体对其它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12:44


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结果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14:36


毒效应是有毒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对生物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不良效应或有害效应,通常称为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的类型(毒作用分类)主要包括 :

速发性 / 迟发性作用

局部 / 全身作用

可逆 / 不可逆作用

超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17:34


毒效应谱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18:23


化学物联合作用——非常重要

相加作用:两种化学物的联合效应等于每种化学物单独效应的总和(如 1+2=3 )

协同作用:两种化学物的联合效应远大于每种化学物各自单独效应的总和(如 3+3=30 )

增强作用:一种化学物本身对某个器官或系统无毒作用,但当其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给予时,可使另一种化学物的毒性加强(如 0+3=10 )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给予时,其毒作用彼此相互干扰,或者其中一种化学物抵消另一种化学物的毒作用,从而使两者的联合效应低于各自单独效应的总和(如4+6=8 ; 4+ ( -4 ) =0 ; 4+0=1 )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21:05


第二节 剂量和剂量 - 反应关系

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暴露剂量、内剂量和靶器官剂量。


暴露剂量:指个体或人群暴露物质的量。在实验情况下,动物的暴露剂量被称为给予剂量 。暴露剂量单位常以 mg/kg 、 mg/m3 或mg/L 表示。

内剂量: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又称为吸收剂量。

靶器官剂量:指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细胞或组织)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剂量 - 效应之间的关系,也称为到达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24:04


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其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表示,如有机磷农药可使血液中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CCl4 可致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升高。

反应是质反应,是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以百分率表示,如某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等。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26:15


剂量 - 效应关系:指外源化学物暴露剂量的变化与个体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 - 反应关系:指外源化学物暴露剂量的变化与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高低之间的关系,是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27:18


剂量 - 效应关系(量反应) / 剂量 - 反应关系(质反应)曲线基本类型



S形曲线 ( 图 B线 )

直线形 ( 图 C 线 )

抛物线形 ( 图 A线 )

剂量 - 反应关系曲线中以 S 形曲线最常见。S形曲线分为对称或非对称两种;曲线的中间部分,即反应率 50% 左右斜率最大,剂量略有变动,反应即有较大增减。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28:20


将剂量 - 反应关系曲线转换为直线

为通过数学方法更准确地计算 LD50 等重要的毒理学参数并得出曲线斜率,有必要将剂量 - 反应关系曲线转换为直线。


对称 S 形曲线转换:反应率变换为概率单位作纵坐标、剂量为横坐标,即可变成直线。

非对称 S 形曲线转换:反应率变换为概率单位作纵坐标、剂量变为对数剂量作横坐标,即可变成直线。


02毒理学基本概念1 P3 - 30:60


毒物兴奋效应是一种U 形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即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一定的刺激(兴奋)反应,而高剂量条件下则呈现抑制作用。

U 形曲线:某些化学物低剂量时对机体有益,而高剂量时则有害。如长期大量饮酒可使食管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但适量饮酒则可减少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生率;某些维生素(如 VitA )和必需微量元素(如铬、硒、钴),缺乏时会引起疾病,高剂量时会导致中毒甚至癌变。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00:17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04:04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06:05


毒理学先研究剂量-反应关系,再选择一个特定的剂量,研究时间-反应关系。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08:40


临床——靶向治疗有针对性,与选择性毒性有关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12:40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13:44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14:34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20:56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26:33


注意半数耐受限量TLm的写法,这里是正确的。


02毒理学基本概念2 P4 - 42:09


英语小结及课堂答疑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00:19


课程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01:27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03:18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04:27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06:17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07:59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10:44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12:51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14:53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18:30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21:15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22:49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25:00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26:38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27:33


先讲呼吸道吸收后讲胃肠道吸收

血/气分配系数越大,造成中毒的可能性越大。

接触二氧化硫(水溶性)与氮氧化物(脂溶性)举例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39:09



只有经过胃肠道的外源化学物才存在首过作用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42:08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45:29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46:43


蓄积分为物质蓄积(量的增加)功能蓄积(毒物对靶组织、靶器官毒作用的逐步的积累)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48:14





03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 P5 - 49:44












04毒性机制1 P6 - 00:16


课程导入:复习


04毒性机制1 P6 - 06:11



04毒性机制1 P6 - 07:35







04毒性机制1 P6 - 10:59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终毒物的形成
























4、

5、




04毒性机制2 P7 - 12:04


第二节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反应类型是重点。




04毒性机制2 P7 - 33:55


第三节细胞功能障碍与毒性





















 

 

 

 

 

 

 

 

 

 

 







王心如老师团队食品毒理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