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化能力,赋能开发实力——vivo 副总裁周围采访小记
就在上周,一年一度的 vivo 开发者大会举行了。在大家的理解里,开发者大会的核心应该是告诉开发者们能够在平台上实现怎样的能力、有怎样的开发支持和扶持计划以及能为开发者带来多少收益的大会。在12月16日上午场的主会场上,大家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不是开发者大会吧?为什么感觉像是一场平台生态介绍会?到了下午的不同领域的分论坛,大家就骤然明了了。互联网技术分论坛、IoT技术分论坛、应用与服务分论坛、游戏、商用合作分论坛等六个分论坛旗帜鲜明的对应了不同领域的开发者以及生态合作伙伴的需求,向开发者和生态合作伙伴分享 vivo 所构件的平台上可以帮助大家实现的能力和价值。其实,照着这个逻辑说,也没错:毕竟有了底层的平台能力,才能够赋能更多的开发者在平台上创造价值、共享共赢。

在 16 号 vivo开发者大会正式举行之前,我有幸专程前往vivo 全球总部采访了 vivo副总裁、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周围为我们介绍了这一年来 vivo 在基础平台能力、开发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进展,以及一些目前正在解决的问题。其实问题里还带着一些略带敏感、和竞品比对、以及在 vivo 自身目前做得还不够好的领域方面的问题,周围都一一的坦率的做了回答和解读。在 Counterpoint 最近一季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份额报告中,vivo 以亚洲市场第一、全球第四的成绩,成为中国手机行业新晋“TOP”,也成为手机行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厂商之一——但从周围的采访中,还是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尽管在手机单品的出货表现上 vivo 获得了差不多历史最佳的成绩,但“查缺补漏”和“低调前行”,依旧是 vivo 在整体生态和平台建设上的主基调。
vivo 清楚的知道,自己缺的是什么。

作为可能是目前国内一线手机品牌中依旧相对专注手机产品的厂商,vivo 依旧对手机的能力和作用保持“重要核心”的态度。一开始的采访,周围的回答就从手机本体的能力开始:周围提到,vivo 是一家终端厂商,终端厂商最重要的角色,是因为设备是目前消费者唯一贴身跟随我们的设备,它天生承载了一边是真实的自然世界/物理世界,一边是我们正在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数字世界,手机是桥梁和联接中心。周围认为,软件在手机体系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第一件事是底层实力做好;第二是把联接物理世界的事情做好;第三是把物理世界做成数字世界的服务能力之后,要很好的触控联接的服务,要把操控相关的事情做好;而第四是服务和能力要汇聚起来,是生态相关的能力。周围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很早之前就曾被手机厂商们重点提及的消费者痛点问题,但似乎近年手机厂商们已经不再重点提及——那就是换机周期和用户对“慢卡顿”的忍受度问题。中国的消费者多数是有着18个月到24个月左右的换机周期,在这个换机周期上用户反馈比较多的是慢、卡顿,其实更重要的是越用越慢,周围认为这是反馈性能的问题——在这个角度不停在生态和显示帧率上做文章,周围认为不如在最核心的内核上做文章。
vivo 旗帜鲜明的把内核能力的部分划分为了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储管理、计算处理和显示相关的全场景流畅。其中,重点提及的存储管理的部分是如何利用同样的硬件存储空间,提升单位存储空间的实际存储能力——典型场景就是同样的内存可以容纳得下多少的 App 同时存在:周围以现有的 vivo 8G内存的手机来举例,现在能够跑在后台不被杀掉的应用是28个,而在一年前的2020年,这个能力大概是20个,前年2019的能力只有14个,每年以大概40% 的存储能力增长。而在计算处理的部分,vivo 特地提到了之前公布的 VCAP 计算加速平台,其核心是在内核层面把所有算法、计算资源分配相关的东西做成独立的算子单元,在应用编译或者算法实现的过程中,利用计算加速平台把它用最合适的算子分配出去:例如图形图像相关的,分配给 NPU 和 GPU、音频多媒体的内容,分配给 DSP,保证多任务情况下每项计算任务分配能够“物尽其用”,一面提升效率,一面降低不必要的功耗损耗。而在显示相关的全场景流畅方面,周围重点提到了人因工程、心流建设——所有的图形动态和视觉动态,最好要符合人的直觉和预期。vivo像去年我们专门针对此做了物理引擎,而根据人因工程和心流建设的研判,动效体验上的水波纹效果会让大家觉得最自然舒适,于是在今年就做了拟水面的物理动效把水波纹这种波的传播特性做到动效里面。·让整体的视觉流转符合自然规律,从而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全场景流畅的能力。

作为手机,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连接,而良好的基础连接能力,也是手机作为平台能够赋能给开发者和生态的基础能力之一。所以周围第二个重点回答的问题,来自于连接能力的部分。手机现在的连接能力越来越丰富,4G/5G 的蜂窝网络、WiFi、蓝牙以及与其它的包括计算设备、家用电器甚至是汽车的连接,都仰赖于手机自身连接能力的扩展。而手机自身计算所需要的数据,也往往需要连接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源,抑或是通过连接向外界传输计算后的结果。周围在这部分就详细的介绍了 vivo 在手机的连接能力上的最新进展——这部分在当下手机的发布会中的所占时长已让位于更容易引起舆论关注的影像、游戏等多媒体富娱乐功能,但 vivo 还是花了大量的功夫在这部分手机的“基础能力”上。
作为曾经是 5G NSA 市场中手机终端占比最高的手机品牌,vivo 在 5G 的起步算是很早的,跟随行业和技术进展的脚步也是很迅速的。周围透露,跟随着运营商 5G SA 网络的全面覆盖,vivo 的手机产品在通话接通率、掉话率、上网体验做了系统性的提升,已经做了到99.9%左右,而行业标准是98%左右。而针对 5G 网络更密集的基站覆盖导致的“小区切换”问题,尤其是SA、NSA、LTE等多种接入技术组网导致小区边缘的“乒乓效应”比较多——所谓“乒乓效应”是手机终端在两个基站的小区间频繁切换,导致接通率问题比较严重,也会加速消耗手机的功耗,vivo 在这两年对此做了专门做了优化。而在一些特殊场景,例如高铁、地铁等,vivo 专门做了路网覆盖的工作,例如当手机发现高铁专网速度比较快的时候就自动连接专网。而针对城市用户时常因为都市建筑密集、同一基站的用户数量过多导致的信号覆盖不畅、经常出现网络切换掉网、上网断流的现象,vivo 也专门做了端侧智能记忆和规避,保证用户能有比较好的联网体验。

连接能力另外的重点是 WiFi,而这可能比 5G 要面临的情况要更加复杂:因为你面临的是千奇百怪的路由器以及 WLAN 布网的场景。除了在手机端进行了可以根据手掌握持方式自动进行 WiFi 天线切换和功率调整的设计和可以利用手机的 2.4G / 5G 两个频段的 WiFi 进行双路数据下载的功能,vivo 专门与提供数据服务和连接的设备和服务商合作,提升用户的WiFi 的体验。例如和腾讯旗下知名的天美工作室合作,将王者荣耀的数据传输都做了双数据通路的下载,尤其是在开机更新数据时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在网络设备供应商的合作方面,vivo与著名的路由器品牌 TP-LIN合作,在手机上做了专属优化,进行统一多路传输。而这项技术,在刚刚发布的新机 iQOO Neo5S上就已经落地了:通过建立手机和路由器间的 LLP 低延时协议 ( Low Latency Protocol)。从信号发射端融合两频段(2.4GHz和5GHz)网络,数据可并行吞吐,实现Wi-Fi加速。这也是 vivo 连接能力的新进展。

周围在采访中专门介绍了 vivo 在无线连接相关的团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路测团队。能理解企业建设自己的路测团队(包括自有团队和外协团队)的重要性,但没有想要 vivo 对这个团队“快速响应”的要求。周围举了一个例子:半年前西安咸阳机场有一个大型旅游团到机场,一下子连接过多导致机场的WiFi用不了了,路测团队当天就测到了,然后立刻就派路测团队快速解决这个问题;两三个月前温州机场也有这个情况。此外还包括像连锁品牌的酒店自己的热点也会出现各种协议、路由器的兼容性问题,vivo 的路测团队在中国一千多个品牌酒店都是实时监视它的联接情况,一旦出现问题,路测团队马上过去然后解决问题。全国一百多个城市、两百多个机场、三百多所高校、都在 vivo 路测团队的实时监测中。在中国如此复杂的 WiFi 应用环境里,vivo 用一种看起来最基础的人力方式解决 WiFi 的应用兼容性问题,但这样看似笨拙但却有效的方式,也保障了 vivo手机在复杂 WiFi 环境之下的良好兼容性。

蓝牙也是连接能力的重要体现,而说到这部分的时候,周围直接就提到了和汽车有关的部分——毕竟蓝牙有很大一部分的应用场景是在和汽车连接的场景上。手机蓝牙和汽车的连接其实在整体上是不太尽如人意的,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兼容性问题。而 vivo解决它的方式是每年用外协团队的形式,和蓝牙芯片方案供应商、车载的中控供应商、4S店等汽车相关的机构合作,2021年整年度差不多有500多款车同样的这样的方式进行合作,深度调试并对适配兼容性进行改善。当然,如果提到车的部分,蓝牙的连接其实是一个基础的部分,真正车机和手机的全面互联才是当下行业和车主们都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届的开发者大会上,vivo 不断的提及其最新的 Jovi InCar 特性,这部分的问题,周围也做了重点的解读。
周围在车机互联的部分特别提到 vivo的手机在中国支持车的型号是最多的,它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支持:一种是和汽车品牌的直接合作,周围称其为“前装市场”,在国内品牌里,和红旗、吉利等品牌的直接支持是很好的;第二种是通过现有的协议支持,例如 Jovi InCar 就选择了通过百度 CarLife 协议支持其它的大量车型,例如 BBA 的车款。在 vivo 的手机中无需下载百度 CarLife,直接使用Jovi InCar 即可支持所有支持 CarLife 的车型。当然,这里依旧有 vivo 庞大的测试团队的身影:vivo 自己购买了130多款中控,通过外协解决了500多款中控,通过这些采购的不同型号的中控,不断的调试车机互联的兼容性和实际操作特性。
车机互联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车钥匙——周围在这部分特别提及目前这个消费者痛点最大的问题:“车厂不互联,终端厂商也不互联”。所以 vivo 在这部分就做了一个开放式的协议,三种车钥匙的形式:蓝牙、UWB、WiFi,全部支持,协议开放。周围提到 vivo 之前是因为能力相对欠缺,用的也都是开放协议;而现在有了能力之后,依旧是希望做出来的协议开放给大家使用,“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前没有在公开场合有过过多的关于车机互联信息披露的 vivo,其实已经在背后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也已经有成型的产品和能力在手机中搭载了。

生态是这次专访被重点提及的另一个部分。对比其它的国内一线手机厂商如火如荼的建设自己的 IoT 生态和终端布局,vivo 在这部分属实是“佛系”了一点。周围在这部分还是特地提到了 vivo 1+3+N 的布局,也重点提及了目前的 “3”——也就是智能音频、智能穿戴和智能眼镜的进展。前两者的产品布局已经落地,例如今年市场反响非常不错的 TWS2 真无线耳机,以及即将在 12 月 22 日更新支持 eSIM 的第二代 vivo WATCH 产品。而智能眼镜产品,周围认为目前的产品依旧不够满意,还处在产品持续研发迭代的阶段。而在 IoT的生态方面,周围依旧是强调“开放”这件事情:三年前 vivo 做了IoT的开放联盟,这些年里已经有包括海尔、美的、苏泊尔在内的各家家电品牌加入。周围强调 vivo 和 IoT 生态合作伙伴最重要的三点:平等开放的产业环境、销售渠道的互相打通、在平台上得到完整体验的认证。vivo在2021年也做了vivo智慧互联的认证过程,周围坦陈vivo过去两年对合作伙伴做得不那么够的,没有很好的对流量进行支持,没有很好的做认证,只是做了基础工作,没有做标准化的认证工作,兼容化的适配工作,而这些部分在2021年被补齐了。未来也会在市面上看到标有“vivo 智慧互联”认证的产品。

周围特别提到了这一年 IoT 生态中几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中的一个即是设备快速发现这项能力给生态伙伴带来的用户数提升:通过WiFi的联接和碰一碰相互发现,帮助美的发现了2500万个设备。而这些设备通过快速的发现连接之后,利用手机自带的快应用的能力,无需下载 App,即可调用相关的产品功能和生态连接,打通了IoT联接之后的生态能力支撑的部分。反向对合作伙伴而言,简单、快速、高效的设备发现、连接和功能调用能力,让这些具备智慧互联特性的家电更好的发挥了它的特性,也助力家电厂商进一步提升自家产品智慧互联特性的搭载率。
在回答 IoT 生态相关部分的时候,周围还特地“爆了一个料”:vivo 的平板电脑产品将于明年正式发布,也算是为此前已经在社交网络上传开的 vivo 平板电脑传闻做了一个确定的回应。而有了平板电脑之后,vivo 的生态也正式的从小屏向大屏蔓延开来。
谈到开发者和生态,避不开的话题就是“底层能力”,而这里又牵扯到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底层。一面是备受业界关注的各大手机厂牌的“造芯”话题,而另一面则是之前曾被热力关注的自有系统底层问题,周围对 vivo 现有的底层能力也做了解读:vivo 在软件基础能力团队上有 400 多人的投入,其中间框架层和基础工具链大概投入100-150人,而在内核、驱动、界面交互这一层大概投入200-300人。对系统底层的理解,vivo 认为分三个层面,首先是第一层是内核,是操作系统或者目前行业友商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vivo 的研判是Linux内核等在过去十几年以及未来使用是没有障碍的,而在这部分 vivo 正在做的事情是把内核的迭代和演进做好。vivo在Linux内核社区上一年前的贡献排名是40多名,去年到前10名。按照这个趋势 vivo将很快进入前五,持续的在回馈社区。而vivo 也是中国开源基金会我们是理事单位和发起单位。另外在一些专用的内核方面,例如手表,vivo用的是自己的内核,周围还特别以手表为例谈及 vivo 在中间层的能力:“如果配上足够大的内存我们的手表应该也能支持五千个左右的应用”。

而至于大家高度关注的芯片的部分,两年前 vivo正式成立芯片的部门,目前的方向是显示、存储、计算协处理、APU、NPU相关的部分,IP 和算法的硬件固化以及强化显示、计算的能力,会是 vivo 自研芯片目前的道路。而芯片的部分不只是要在自研的道路上持续的走下去,还包括和现有芯片提供商的定制和合作。周围特别提到 vivo 每年至少有8次,多的有10来次与芯片供应商产品团队进行24个月后的芯片设计沟通。在疫情之前,每年都要飞多达数十次国际航班,前往美国、韩国等地和芯片厂商沟通细节。在过去的两年里,两代最新的安卓版本 vivo都可以做到全球首发。而首发至少意味着两件事:一是要和安卓团队在进行深度的合作;二是深度合作肯定要把新的系统移植到芯片供应商团队进行调试,需要和芯片团队紧密合作。其中既有对算力的管理和调度分配,又有大小核管理,存储、电源管理、显示,不管是在内核层面还是在芯片资源如何映射到内核空间的技术领域上,都要做到不存在任何障碍,这对公司的底层和内核能力,也是一个挑战。

在采访的最后,大家未能免俗的问到了关于时下热门流行的“元宇宙”的话题,周围也并没有避讳——相反,vivo一直在推进的AR 眼镜的部分,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元宇宙的基础硬件之一。周围认为,其实深圳鹏城实验室的于院士在两三年前提出的孪生世界的概念和现在的元宇宙概念相当类似了,它都是物理世界转化为数字世界的一种过程。物理世界的东西要映射到数字世界,点线面都要做到比较精准,周围提到了安卓系统中的 AR Core,但 AR Core 目前的应用也不算太成熟,精度离完美的商用也还有距离,“毫米级肯定是做不到的,大概只能做到厘米级或者亚厘米级”。而且在把物理视界转化为数字世界之后,还需要做纹理、图像语义的切割等,这部分,vivo 反而是具有比较好的技术储备的。周围认为元宇宙的第二件事,就是在数字世界要交互、操控它,简单来说就是“听、说、看、触、拍、扫和感知”,感知除了传感器的感知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脑感知。vivo 也在自己的实验中购买了脑电波的设备,让开发人员去体验试用,并探究它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针对有行为或能力障碍的人士的关注设计,例如对视障或听障人士的感知反馈,vivo 认为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和社会责任的事情。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其实展现了内容极为丰富、角度包罗万象的不曾在 vivo 传统产品发布会上体现出的“基础能力”,也展示了传统意义之下“手机企业”的另一面。当然,对于已经成为连接消费者和数字世界的中枢的手机产品而言,如何以强大的基础能力做支撑,辅佐开发者在生态上的自由扩展,服务最终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或将成为手机厂商必不可少的课题面对。如何以进化的自身能力,赋能开发者的运作实力,vivo 在构建产品和生态的道路上,正在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