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业余词作对《围棋少女》中文译版的读后感

2023-01-15 21:31 作者:伛儿です  | 我要投稿

声明:本文仅对《围棋少女》中文译版发表阅读感受,因信息来源自网络,如与正式出版物内容不符,欢迎校验指正。

前言:

        当我听闻此书时,已有不少专栏和视频表述了各自观点。因此多少也对书中内容有所了解。按说在此预期下,我实在不应该再去翻阅其中文字。因为我知道自己在文学领域究竟算不得什么专业人士,面对这部获得过法国龚古尔中学生奖、2001年最畅销小说等各项殊荣的作品,要撼动它在专家学者们心目中的形象,恐怕难上加难,即便心有义愤,也不过徒增烦恼罢了。

        但书名中既已提及“围棋”,更被人作为弈与文学交互的典范进行研究与分析[1-2]。作为一名围棋爱好者,我还是不得不怀着鉴赏的心态去品读一番的。

        大概是信息来源自网络的缘故,在阅读这本不足十万字小说的过程中,我在92节文字中,找到了几十处疑似错误的地方。作为一个正式出版物,小说本身不应有如此多错漏,想来是网络转载时疏失所致。至于为何既有字形错误,又有字音错误,便愈发不得而知了。当然,这些错误对于我阅读全书并不会带来什么困难。本人仅以附录记录,以助校验。

一、由对弈的失真谈起

        关于小说所处的时代和地点,作者已说得很清楚了。为了营造真实性,文中直接加入了西安事变(第4节),七七事变(第62节)等历史事件,又隐隐加入了一些历史元素印证。如,女主角周围不断提及的“满洲国”、“正黄旗”,男主角不断回忆童年遭遇的地震(1923年大正关东地震),以及街头发生的反抗与惨剧。

        至于文中的千风镇,虽是虚构,也同样留下了诸多痕迹可以推敲。尽管文中地名“千风广场”、“白马寺”(未见东北地区同名宝刹,河南洛阳、河北邯郸等均不符)、“七韵山”均无从考证。但原著中提及此地为大清贵族而兴,以供消夏行猎;满清覆灭后,又有满人避难于此(第46节)。兼之此地在北京以北,又系伪满所辖,这个架空的小镇显然有了承德的影子。如不是因为其中围棋的谬误过于明显,我一个江南后生,几乎要觉得其中故事真实可信了(关于直接的历史事件,均由侵华日军第一人称视角,即便扭曲也无法驳斥)。

        围棋,规则简单,但难以精通。本人水平不足业余初段,已经算是个“臭棋篓子”。但文中作者对于围棋的描述,仅有一些刻板印象,甚至不能用“初学者”来形容。此处试提几点,作为科普。

1、 棋局的描写

        关于围棋术语,相信人们在有意无意间都有所耳闻,如“胜负手”、“打劫”,具体到招法则有“提”、“吃”、“长”、“刺”等等。文中原本关于人生、生死都可与之展开表现,可惜文章虚有其名,却未提及。

        小说中关于围棋棋局的描写总让人觉得古怪,如此表述,我在棋士们的自传《中的精神》、《超越自我》中是看不到的,在其他小说《天龙八部》、《黑白博弈:中日韩围棋大战演义》里也未见,可谓“与众不同”。

        此处仅举一例:

        他的棋式暴露出内心的慌乱,棋盘上占据的地域不是太窄了,就是太宽。(第5节)

        句中的“棋式”让人不明所以,是“围棋定式”,“围棋棋形”,还是“具体的走法”?但无论是哪种解读和后半句都难以形成连贯的意思。结合文意,本人简单改写如下:

        他的招法都暴露出内心的慌乱。每每落子,不是过于厚重,就是薄味尽显

2、 对弈的场所

        小说中下棋的场所除了在家,千风广场是唯一的所在。或许在作者的想象中,围棋对弈与公园大爷下象棋类似,尽可在广场上撂地。似乎只要将广场风光与天空、鸟儿、街景百态所结合,便可趣味盎然。

        然而实际上,倘若没有棋社,茶社,研究社的屋宇遮蔽风雨。试问对弈者如何在露天长考数小时,这与文中所关于用时的描述几乎自相矛盾。

3、无味的手谈

        对弈,也作手谈。因为双方无需对话就能明白彼此心意。本文中的女主角,大概是全书围棋水平最高的。按文中所提,她能做到百局连胜(第1节),又胜过了陆表兄(第9节),而后者能以“棋”为生,甚至连“满洲皇帝”都因此接见了他,堪称国手。男主角能和她各擅胜场,同样也颇有水平。然而奇怪的是,在这种巅峰对抗中,我完全看不到围棋的历史感。

        这里简述一段民国围棋的屈辱史:

        1909年,高部道平四段来华,战胜了所有中国名手,并将对手纷纷降至让二子以上(因当时无贴目,按围棋棋份,从平级“分先”开始;低一段为“先相先”,即三局执两盘黑子;低两段为“定先”,即让先;以此类推,每两段让一子)。当时,中国围棋仍采用“座子制”、“还棋头”等传统规则。后虽受日本围棋影响,但直到1949年才正式废除。


传统座子制在对局前,两黑两白已放在对角星位

        1934年,木谷实六段、吴清源五段访问伪满,并为爱新觉罗·溥仪对弈。此时二人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其共同创造的“新布局”风靡一时。

        1942年,濑越宪作八段、吴清源八段访华,代表日本棋院授予我国棋手段位。当时并称“南刘北顾”的刘棣怀、顾水如被授予四段。

        反观小说中,女主角这位三十年代的围棋高手,居然不知日本围棋的天外有天。布局时,男主角没有遇到座子的困扰,也没有展现新布局的奔放。两人的手谈,不知从何而起,偏又莫名产生了情感纠缠。如此空中楼阁,自然显得虚无缥缈,不够真实了。

        当然,我知道小说的内容终究是围绕作者的认知展开的。作者并不了解围棋与其中过往,也不愿在创作过程中查阅学习。因为它并非本书的核心内容,只是小说带来了名为神秘和浪漫的调味料。我曾经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奇怪故事,但通过围棋,我已分明感受到了作者那种以自我感动的逻辑范式。由此再看全书,便能明白剧情为何会这样发展了。

从自我感动到死者为大

        小说全书用两个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直接向读者展现了主角心中的感受。一般而言,相比于第三人称,它更具有代入感,但同时也让事物不再那么客观。

女主角:

        女主角喜欢思考、喜欢做梦。

        她看着自己身边的学生们麻木地议论着鸳鸯蝴蝶派小说(第13节);看着城外的农民因为动乱沦为乞丐,被活活冻死(第15节);看着有志青年们在街头奋勇抗争(第21节);她同样知道自己的母亲、姐姐、王妈、鸿儿各自的不幸,然而在此激荡时刻,她又有何举动?除了下棋,她在问自己的好友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女人?(第19节);她委身与人(第39、43节),又想象着同时与两个男人保持暧昧(第49节);她因王妈的哭诉而不耐烦(第51、59节);她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第75节);她离家出走,与人私奔,又很快后悔要跑回千风镇(第89节)。

        在那个苦难的时代,没有人可以不受屈辱去选择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女主角如此举动与“懂事”二字,自然毫无关系。作为一个落魄的富家女,她羡慕乞丐的安贫乐道(第55节),又觉得自己是一幕悲剧的主角(第59节)。如此心态,带着一种“何不食肉糜”的狂傲。她将自己高高挂起,去鄙夷愚昧的同胞,但又不敢随进步人士行动,整日被困于儿女情长。这等好高骛远、自怨自艾的女儿姿态,怎能不落得一个“嘬死得死,求锤得锤”的结局呢?

男主角

        这位侵华日军,他或许没有那些完全被军国主义洗脑的鬼子一样疯狂。但身为中尉,他同样参与军事活动,甚至还是一个指挥官。他信奉武士道,《叶隐闻书》是他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第28节),更不止一次的提及战争的“伟大”(第4、74、90节)。至于其他的具体动作,我已不愿赘述。

        自46节开始,男主角对于女主角的浮想就未曾停过,但这种空想又与对方实际的处境和心态相去甚远,完全是作者笔下又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深受感动的角色。

        所谓残存的人性,他或许有,但着实少得可怜。

小说结局

        小说写到最后,两人的结局似乎又带来了另一种自我感动。

        常言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两个主角最后的死亡,乍看之下仿佛是为爱情和自由的“牺牲”。经过如此升华,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也随着“人死为大”而光辉了起来。

        不少读者无视了那一幕幕生离死别,无视了那满载情欲的风月,无视了那癫狂疯魔的侵略,却在为其中若有似无的烂漫而落泪,甚至说最后那声枪响是对爱情的颂扬,是对人性的颂扬[3]。如此赞誉,着实是令我唏嘘不已。

代表文学发声的学术研究

        《围棋少女》的内容固然令我深感不适,而更令我不安的,是那些专业人士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作为文艺工作者,他们似乎总能够从我看不到的地方挖掘美感。

        因此,除了从前文提到从围棋的角度来谈论文学外,有人看出了抵达人性深度的深邃爱情[4],有人看出了人性与兽性的交织碰撞[5],有人通过解构叙事方法来研究主题[6],更有甚者,已经开始探讨起其中交通工具的文学功能[7]。他们正在代表我们发声,不断表达着对于这类作品的肯定。

        我相信对于我业余的批判,专业人士一定能够用更加学术的方法予以解释和回答。

        对于那些失真的场景,他们会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加工”加以论辩;对于那些不遵循历史事实、立场倾向怪异的描写,则能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局限”一笔带过;对于那些逼仄与狭隘的价值观,也不妨用“展现普通人生活”或是“彰显多元人物”作为说辞。至于我这样的批判者本身,那必然是狭隘的、偏执的、没有文学鉴赏能力的白丁了。

        因此,我并不敢就小说中“北平”和“北京”混用这样的小问题去发表质疑。且不说这可能是网络传播时的错误,就算是原著当真如此,我更害怕再有人为此去分析出篇论文来,以证明小说在历史方面的考据。

        事实上我感觉自己似乎已看到了它的雏形。

        北平是北京的旧称之一,民国伊始,北平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1928年,北伐战争后,首都迁回南京,北京市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后改为北平市,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

        历史中,北京与北平名称的变化往往和其首都地位有着对应关系

        ……

        在本文奇数章节中,女主角一直用“北平”客观地表述了当时国民政府迁都南京的背景。直到第89节,首次采用了“北京人”这一描述,用来表达曾经在首都高高在上的“京民”也不得不背井离乡,仓皇逃往,更加反衬出当时环境的恶劣。

        ……

        在本文偶数章节中,男主角在描述现状时也采用“北平”,但在于同僚交流时话语中则不断出现“北京”。“北京”两字表达了日本人对于侵占中国的决心,同时也符合历史背景。1937年日伪政府占领北平后,又将其复改为“北京”,此举虽未得到中国政府和广大群众承认,但符合第一人称视角交流时的表述。

        ……

        两个名字的转换,体现出作者从小处着眼的细腻笔法,增加了文字中蕴藏的真实性……

        是的,我们这些普通人被代表了。看着这些文章不断发酵,这是多么讽刺的现实。

最后的话:

        文学上的突破,从不在于博人眼球。

        就这本小说来说,作者却在这方面真是煞费苦心。她摈弃母语来创作原著,又令两个主角的形象如此畸形,富有争议,甚至采用了两个第一人称视角来回切换进行叙事。

        至于最终效果,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法语原著让我无从了解作者本意,两个主角的形象和故事几度令我不适,来回切换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结构松散。在两个主角相遇前,奇偶章节间的关联性很弱。第1节与第2节两个毫无衔接的短小场面,甚至让我一开始误以为自己看得只是个预览,并非全文。而就算将第1节和第3节合并,第2节与第4节合并,似乎也无不妥。

        要是抛去这些猎奇的看点,这本小说还剩什么呢?

        文笔?人性?

        恐怕到头来,还是只有一些什么纠结的爱情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要为那些网文作者们叫屈。他们疲于每天万字的更新,为了千字几十甚至十几的稿费绞尽脑汁。一篇数百万字的小说也难说能混出什么名头,只不过勉强维持生计而已。和那些作品相比,《围棋少女》所获得的名望与赞颂不是很可笑吗?


尾注:

[1] 许昱华.棋里乾坤—论棋在当代文艺作品中的叙事意义.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年期:2011年第10期

[2] 唐毅.弈与文学的融合——浅论山飒小说《围棋少女》[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第002期

[3] 黄菊.《围棋少女》中的二元对立与人性主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第12期,P70-72

[4] 张抗抗.抵达人性深度的爱情——读山飒小说《围棋少女》[J].《中文自修:中学版》.2003,第002期,P14

[5] 付鸿霞.人性与兽性的较量——解析《围棋少女》的人性主题[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第006期

[6]  禹霓 ,张捷频.论双重叙事对小说《围棋少女》主题的构建 [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005期

[7]葛长义.《围棋少女》中交通工具的文学功能[J].中外文化, 2021第11辑(02),P186-196


附录:网络译本疑误内容(链接原字为蓝字,笔者参考校正见括号)

第8节:

今日的白雪覆盖(住)昨日的白雪。我们一定会把敌人追得弹尽粮绝。

第13节:

这在当时不(啻)是一桩丑闻,生活在京城的两大家族为此震惊。

父亲一本本地翻译着英文诗集。母亲则专职(纂)抄父亲潦草的手稿。

第15节:

我顿时为我的浓妆懊悔不迭,恨不得钻地(遁)形。

第17节:

她穿着蓝色棉布旗袍,梳着两条辫子,一(副)文静乖巧的女中学生的样子,很讨我父母欢心。

第18节:

如果国家需要,我会奋然捐(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尽一个皇家战士的天职。

第19节:

(耐)心等待一个处女成熟起来,是一个男子能给的最好的爱的证据。”

第21节:

(厨)房中传来阵阵肉香。不一会儿,敏辉端上一大碗香辣牛肉面,递给我一双筷子。

第22节

一个富商在城中搭起了(博)彩台,高台上每天都有人宣布抽奖结果。

第23节:

整座城市展现在我们眼前,城中房屋鳞次栉比,蜿蜒的(街)道犹如一条条深沟,枝叶凋零,一棵棵枯树宛如泼墨大字。

第25节:

我过意不去,叫他(慢)些赶路。

第57节:

(城)为一片白色的恐怖所笼罩。日本鬼子决心将一切反对他们统治的人都抓起来。

第64节:

初次相遇时,中国少女用食指和中(指)夹棋子欢快地敲打着桌面。不久,棋的声音变为沉闷,传达出少女忧郁的心情。今天的棋声分外清脆爽利。她终于重恢复信心,恢复了战斗力。果然,她的反攻出我意外(出我意料)。

天空中嗡嗡巨响打断了我的(遐)思。

第65节:

(刽)子手一刀劈下。犯人的头骨碌碌滚到地下,身子却还直立在那里。脖子上喷出的血柱足有两米高。

第70节:

“上尉,恕我无能,分不出哪个是平民,(哪)个是间谍。我在千风广场上忘却了自己的职责,把时间都浪费在下棋上了。”

“第二天,我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走进一间日货商店。我的工资买不起和服,只能(挑)了条宽腰带……一个月之后,中国姑娘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第74节:

最新传来的战报令全军人心大(振)。

第76节:

我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忘记了我来自何方,我成了(亘)古不变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第77节:

她父亲身上穿这短(袍),胸前挂着金表,一副乡土绅的样子。

第79节:

我在地上一顿,一下子跳了起来,我非但没掉下来,反而拍着翅膀飞向空中,我家的大院眨眼间变得只有(砖)块大小,之后变成了城市花园中的一粒细沙。

第81节:

她将回忆锁(在)生活中最黑暗的角落,用受伤女子独有的冷峻尊严来观看这日益衰败的世界。

第82节:

她的倒影分散又凝聚,漂泊盘旋,宛如一(丛)兰草。

第86节:

昨天,我在气韵山(七韵山,书中地名)间第一次读到您真正的面孔,透过您的延伸,我猜想到您来自何方:您的家乡皑皑白雪覆盖了大地,树木在燃烧。

第89节:

“跟我走吧!别(再)孩子气了。到南京去,我们会找到幸福的!”

第91节:

曙光(照)亮了河北草原。难民们一大早就上路了,我迎着他们逆向而行。


一个业余词作对《围棋少女》中文译版的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