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慕生命精神,抒家国情怀——江少川评余仲廉《椿萱集》

2023-06-15 12:31 作者:意趣阁艺术沙龙  | 我要投稿

江少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配图/梅明(《中华文学》北京中心主任)

摘 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歌咏孝道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诗人余仲廉的《椿萱集》分两卷,为致母亲的《萱堂卷》与致父亲的《椿庭卷》,收有长诗两部、中短诗篇三十七首。《椿萱集》出版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启示人们:其一、要孝敬父母,懂得感恩,身体力行;其二、继承传统文化美德,建立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其三、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新时代的孝文化体系。

关键词 孝文化;抒情长诗;家国情怀

中华崇德化 大道日恢宏 欧阳中石



古诗云:“人生所贵在知已”,“纵横诗笔见高情”,由诗结缘而见情之真淳而高远也。余仲廉少年时家境贫寒、备尝苦辛;壮年闯荡商海,奋力创业;中年不惑攻读博士学位,而今事业有成,仍不忘文学之梦,笔耕不辍,迷恋诗歌创作。至今已出版《乡关何处寻旧梦》、《珞珈情诗》、《灵魂的解读》、《珞珈山起风了》等多部诗集,这一本本诗集看似薄而很轻,读起来却沉甸而厚重,那书俨然是生命的重量。




当我接到他的《椿萱集》诗稿,一路吟赏一路情,同振共鸣之情油然而生,仿佛走进他的循善居,感受到诗人心灵的搏动:那孝敬父母双亲的孺慕之情,序言文字也自然奔流而出。

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构成,在世界文化传统体系中,中国孝文化可谓独树一帜、光照千秋的人文奇观。

仅从造字而言,公元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产生了“孝”观念,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说文解字》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像一个孩子扶持老人之状。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体,这一本义从未改变。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孝”字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世所罕见。

百善孝为先 江南人


上古时期《尔雅》曰:百善孝为先。《国语·周语》曰:“孝,文之本也。”《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司马迁曰:“父母者,人之本也。”孙中山先生谈到“孝”曾经说:“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几千年来,“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中的传统美德渗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李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歌咏孝道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

《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诗句。孟郊《游子呤》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历来脍炙人口。又如唐韩愈:“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谁氏子》);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日对酒》);清倪瑞璇《忆母》有诗“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皆感人至深。

德厚流光 张又栋


中国孝文化之优秀诗词经过时间淘洗、艺术淬炼,千古流传至今不衰。现代诗人中,冰心是五四以来写母爱最优秀的女作家,她以母亲为主题的诗集《繁星》、《春水》是“爱的哲学”,成为现代诗歌中独异的奇葩。

当代诗坛,各类题材的诗集出版繁多,然而以孝道、歌咏父母为题旨的诗集,极为罕见。虽然不乏零星散见的这类诗作,但若以诗集而论却难寻踪迹。当读到余仲廉《椿萱集》的诗稿,顿时涌出一腔惊喜之情,仿佛邂逅一位久违的知己。


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邵华泽


一、歌咏父母双亲的生命精神

《椿萱集》分两卷,为致母亲的《萱堂卷》与致父亲的《椿庭卷》。收有长诗两部、中短诗篇三十七首。两部长诗《吟春晖》与《父亲,您是本书》各两千多行,总计在五千行左右,为诗集中重磅之作。




就我的阅读记忆而言,用如此篇幅的长诗纪念父母双亲,从未见过。当然,诗不以行数论成就,然而它的可贵就在于以这种稀缺的抒情长诗形式,完成极具奥义的主题:探索父母一代的人生价值,表达后辈深切怀念的敬慕之情。

长诗并未采用传统说故事的写法,也沒有流于西方抽象理念的说教,而是以“我”的抒情为主线,在“我”的情感脉络中散点式插入人生经历的片断与细节,抒情与叙事互涉。




父母双亲并非伟人、英雄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然而他们历经百年风雨,饱尝人世间的苦难坎坷,诗人在情与事的交互中,以其人生行言处世的片断点滴,集中展现了老一辈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善良博爱、仁德坚毅与人伦智慧,发掘人物美丽的心灵,彰显人性的美。

“冀以涓埃之微,上裨天地之德”(《宋史·田锡传》),小人物虽然没有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他们高尚的人格依然星火灿烂,灵光照人。这种人性美体现在父母身上即是一种生命精神。生命精神是贯穿长诗的主线,且读两部长诗开篇中的诗句:


母仪之德 刘艺


母亲,您看我最后一眼时

那无限慈爱的目光告诉我

您准备回到您来的地方去

我感到您在借助洪荒的力量

拼尽所有也要睁开眼看我

就在您看我这刹那的瞬间

生命能量裂变时的燃烧

蓬勃的火焰灼得我好痛好痛

——摘自《吟春晖》

厚德载福 廖静文


父亲——您是一本书

是一本我的百科全书书

涵盖我所需要的知识

是我读得最透彻的书

……

父亲——您是一本书

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书

它早已与我融化为一体

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

不,是我诠释生命的书

——摘自《父亲,您是本书》

积德裕后 林凡


《萱堂卷》卷首长诗《吟春晖》有十个篇章,皆以“生命”为定语拟成小标题,堪称一首生命的长歌。第一篇章即是“生命的对话”,儿子为母亲所孕育,两个生命血脉相连。面对即将离开人世的母亲,诗人感到母亲生命的能量似乎裂变成为火焰在燃烧,顿时“灼得我好痛好痛”。这不仅是修辞的通感,更是生命力的感应,诗人从母亲那里获得生命的传承。

而《椿庭卷》卷首长诗《父亲--您是本书》中,第一行即“父亲---您是一本书”。前两小节,诗人就把父亲定格在这书是“无与伦比的书”、“是我诠释生命的书”。这里,生命化为知识、精神与哲理的象征。生命不仅是生灵与肉身,它更需要滋养、教化与熏陶。从父亲这本大书,诗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本质。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强调,一首诗“它在第一行成笔时就基本确定了方向,然后借一系列偶然事件展开,最后借生活的澄清而结束。”

《椿萱集》的两部长诗,从第一行起就定下诗歌的基调与主旋律,写父母是在抒写人的一种生命状态,一种存在,以及与“我”融化为一体的生命意识。

诗人从父母身上深切体验到亲情在生命中的位置,人在成长中智慧与力量的源头所在。

宿德显正 韩美林


二、以赤子之心感亲恩践孝行

《椿萱集》书名中的“椿”与“萱”,中国古代诗文中为孝敬父母的象征意象(余仲廉自序中有详解)。这部诗集中的两卷,以“萱堂卷”与“椿庭卷”命名,寓意深厚,别具匠心。

而母亲呼唤的“红孩儿”,在诗中成为诗人喜爱的自称。红孩儿就本意与象征义而言,体现在一个“赤”字,诗人自谓的红孩儿,赤子形象的象征也。诗人从“红孩儿”的视角,感受父母亲情的珍贵与温暖,把赤子对父母的“敬践孝行”表达得淋漓尽致。




长诗《父亲,您是本书》中,写父亲八十寿诞,嘱咐诗人不要为他举行庆典,只希望陪他参观党的“一大”会址。

为实现父亲这一心愿,诗人陪同父亲赴上海瞻仰党的一大会址、参观浙江嘉兴红船。随后又陪伴父亲完成了同游鄂赣皖与江浙的文化之旅,用45天时间实现了父亲一生的心愿。

“您说有我儿子此生无憾/我说我愿来生再做您子”,诗人用十个小节,两百行诗句,动情地记述了这次不同寻常的父子之行。

拳拳慈父心,殷殷赤子情,这是一个极有时代感的现代版“践孝行”故事,念亲恩,知孝义,读后为之动容。

耆年硕德 庄寿红


《椿萱集》中的抒情短章,如《一声呼唤——妈妈》、《绝句·梦母亲》、《慈母珞珈酒》、《父亲的六弦琴》、《父亲记》、《父子情》等,新诗与古体兼备,构思精巧、诗意真淳、篇幅短小、极见功力。

以三首古体小诗为例。

梦母亲

相思游子夜难忘,辗转迂回急返乡。

远眺娘亲望小道,瘦身白发倚门旁。


再梦慈母

秋月辉光漫故乡,离人梦醒月如钩。

犹忆窗前慈母立,轻拿儿手放衾裯。


慈母酒

乘风慈母上天衢,亲赐珞珈酒一壶。

嘱咐开坛得处饮,人生觞举即欢娱。

德言容功 郭庶英


前两首七绝皆为梦中忆母,梦者,灵魂之出游也。

“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弗洛伊德语)。

诗人在注释中说:“母亲去世后,我常常在梦里见母亲,有时候一夜几次,甚至是白天打盹,也会见到。”可见念母之心切。

百行德为首 百善孝为先 周坤仁


第一首写梦中匆忙赶回到家乡,远远就看见瘦身白发的母亲在家门口眺望小路,期盼儿之归来。

第二首写秋天的月夜,母亲在床边将熟睡中儿的手轻轻挪放到被子里。犹如特写镜头捕捉住的细节,慈母的形象栩栩如生,“情、境、人”构成朦胧悠远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最深沉的思念,思慕之情令人感动,惋叹不已。

第三首诗,诗人为了纪念梦中母亲赐酒的情景,特别专制了“珞珈慈母酒”,以便此后举杯就会忆起母亲,构思精巧而有创意。

珞珈者,余仲廉攻读博士的武汉大学所在地珞珈山也;“珞珈慈母酒”,一语双关,母亲与母校同在,赤子与学子融为一体,“人生觞举即欢娱”,“珞珈慈母酒”,永远饮不尽的酒之涌泉,感恩敬仰之情亦永无止境也。

同心合德 谢振瓯


三、融诗入江山的家国情怀

从两卷诗的目录中可以发现,两首长诗之后紧接着有两首短诗,诗题分别为《您是位神奇的人》与《父与子》,而副题为“追思母亲和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用此诗祝福全天下的父亲父亲节快乐”,这应当是诗人特别用心的编排,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正如史怀泽《敬畏生命》一文所言:“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小圈子,……在这个愿望中,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

慈云远在江天外 坤德长垂泽园中 景学勤


《椿萱集》尤为可贵就在于,诗人将自己对父母的敬畏与孝顺之心推及到天下的父母双亲,天下生命者乃一整体也。更由小我、家庭而推及、联想到祖国与中国共产党,《我有三位敬爱的母亲》就是此类诗歌的优秀代表作,诗中有一小节:

母亲,我三位可亲可敬可爱的母亲

祖国、共产党、妈妈

这三位敬爱的母亲

都是生我养我育我爱我的母亲

没有了任何一个母亲

都不会有我的生命

更不会有我的人生

钜人长德 韩文来


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深挚呼唤,一种无疆的大爱。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早就论述过中国的这种文化传统:“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此所谓修身齐家治天下也。

余仲廉多次说道:“个人最好的人生选择,就是将小我完全融入到社会、民族、国家、人类的大我中去,将自己的人生成长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

积善成德 金运昌


诗人把对母亲的爱与对祖国、对共产党的爱紧紧维系在一起,三位一体,赋予了这首诗强烈的时代感与现代品格。妈妈孕育、养育了他的生命,祖国大地滋养了他的生灵与秉性,共产党指引他人生的成长、使命的担当。

“三位母亲/我一样地深爱/没有了谁/都不会有我的现在。”“诗言志、歌抒情”,个体生命与祖国、与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命融为一个整体。一首饱含真情,充满家国情怀的生命之诗。

国兴德为首 家风善当先 董一致


笔者读了诗人为庆祝党的二十大召开所作的《神州大地和风畅》,这首诗可看作《我有三个敬爱的母亲》的姊妹篇,一首歌颂家和国强、政通人和、党的盛会的大气之作。这两首诗,是诗人也是人民的心声。人民者,江山也,《神州大地和风畅》歌咏祖国之江山与和风。

澡身浴德 赵立凡




四、诗品即人品为永恒的诗学

诗品即人品古今相同,永恒的诗学也。余仲廉是诗人、企业家,同时是一位慈善家。他的诗与其志向、人品一脉相承,三者一体。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说诗啐语》),“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艺概》),“人高则诗亦高”(徐增《而庵诗话》)。从屈原之《离骚》、杜甫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之《示儿》、文天祥之《正气歌》,到闻一多的《太阳吟》、郭沫若的《女神》、毛泽东的《沁园春·咏雪》等,这些不朽的诗章皆显示出诗人伟大的胸襟与高尚的人格。

德为至宝一生用不尽 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余 李洪海


诗品与人品之关系,诗学之定律也。


余仲廉写家乡之《乡关何处寻旧梦》,写校园之《珞珈情诗》,写孝亲之《椿萱集》,无论新诗,还是古体,尽显出高远志向与崇高人品。

而他的《我的三个母亲》、《诗从哪里来》、《神州大地和风畅》等诗篇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跳动着新时代的主旋律。

余仲廉是湖北省内为数不多具有博士学位的著名企业家,在企业家中又是以慈善家著称的诗人,这三者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成为他“诗品与人品”的诠释与见证。

余仲廉创建的博昊济学基金会赫赫有名,在武汉抗疫战中,他以其博大的胸襟,共克时艰,慷慨解囊,捐款捐物采购大量医疗物资紧急支援火神山、雷神山建设,送达武汉的医疗机构。

德成名自立 行在言之先 朱有德


诗人米沃什说过:“灾难降临的时候,诗人与人类大家庭之间的分裂便消失了,诗歌变成跟面包一样不可少”。灾难降临,诗人与人民、与祖国的维系更紧密了。


博昊济学基金会以“济学”为宏旨,用数亿元资助全国五十多所重点大学的两千多名寒门学子成为有用之才,这是何等伟大的义举。

他在《我的奉献不会停止》中说:“只要生命尚存一息,我的奉献不会停止。”诗品从何处来,诗人的捐赠义举已经做出了回答。

德雅风清 林岫



最近又读到余仲廉一首新作《诗从哪里来》,诗的最后一节:

诗来到地球世界

使命是传播人间的爱

呈现自然的真善美

驱逐黑暗阴森的雾霾

把人性遮蔽的光辉彰显

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使人类社会美美与共

立德千秋事 溢香万里春 姜昆



这首诗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前六小节都在抒写“诗从哪里来”,第七节发出叩问:诗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这一节诗即是余仲廉诗学观的宣言:第一、呈现大自然的真善美;第二、彰显表现人性的美;第三、实现民族文化复兴,促使人类社会大美共同。

“真正的诗人体现他自己的年代,也在刻画以往的时代多少体现他自己。”([德]希勒格尔语)这里所说的诗的使命为时代所赋予,也是指诗人的使命,此为余仲廉诗学观核心之所在。

诗与诗人总是相互依存,共同一体。《诗从哪里来》一诗渗透哲理,发人深思:诗人的初心与使命感决定了诗歌的高度。

崇德笃礼 冯大中



五、以诗呼唤新时代孝文化的复兴

人类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而人类的精神生活现状又如何呢?

以孝文化为例,当今年轻一代“孝”的观念似乎相当淡薄、甚至有被遮蔽之感。

某家知名教育网站认为:教育最大的失败,是孩子越来越不尊重父母,不懂得感恩。孝文化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就此而言,余仲廉《椿萱集》出版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书香门第出才子 德厚人家育栋梁 卢奇

它启示人们:其一、要孝敬父母,懂得感恩,身体力行;其二、继承传统文化美德,建立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其三、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新时代的孝文化体系。

《椿萱集》中的长诗与短章用生命去歌唱,呼唤当今年轻一代孝敬父母、敬畏生命,呼唤新征程中孝文化的复兴。

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在一个伟大民族觉醒起来与实现思想上的有益改革而奋斗当中,诗人就是一个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

积德行善齐美 学书作画俱佳 孟繁禧

《椿萱集》以两部数千行的抒情长诗献给父母双亲,是诗人完成的一次自我挑战,同时也给诗坛带来了惊喜与冲击,令人钦佩。

但如果从更高的标杆审视,长诗也存在不足,就长诗的艺术构筑、意象性思维与语言锤炼而言,尚有打磨与提升的空间。

衷心期望余仲廉诗笔常新,诗篇大美,诗歌之树长青。

想起雪莱《致云雀》中的一节诗,且作为结尾:

好像是一个诗人居于

思想底明光中,

他昂首而歌,使人世

由冷漠而至感动,

感于他所唱的希望、忧惧和赞颂。

见德思齐 张飙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宇[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5.

[2](英)珀西•比希•雪菜.雪莱诗选[M].江枫.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余仲廉.灵魂的解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4余仲廉.珞珈山起风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

[5]余仲廉.乡关何处寻日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 魏乐)


文中书法作品选自《厚德箴言》(特约编辑 梅明)

江南人

古今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萧玉田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慕生命精神,抒家国情怀——江少川评余仲廉《椿萱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