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宁荣二府人物设计上的双层镜像关系(由驳“琏二爷”源自宁国府说起)
这一期我们开始主要人物的骨像分析。
首先我要跟各位说一声抱歉,因为我这个解说稿前后修改过很多遍,内容也很多,所以我经常记不清楚有些内容具体说没说过了,但是在不得不提到的时候,肯定会再重复一遍,希望各位多多见谅。
OK废话少说开始正文,首先要补充的是人物骨像被我总结出来的过程:
我上期说过,创作者在创作一个故事的过程中,必然都会先对人物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规划,而后才是细化人物性格、关系、经历乃至设计相关情节,这个定位规划就是所谓的人物骨像,它是从最原始的故事主题而来的。
但是创作者在创作时,从灵感的萌发到主题的分析,再到给人物分配主题表达任务的这个过程,我并没有说明。
创作者创作一个故事的过程与一颗种子萌发成参天大树的过程是类似的,最初的那个念头,大家常常统称为灵感,但是细究下来灵感与灵感其实是不一样的。
主要有两类:
其一,是从相对具体的片段、情节、设定或人物开始。
举一个例子,比如某个叫称孤道寡单身狗的作者,某一天,脑海当中突然出现一幅画面:一对情侣拿着相机相对而立,记录下对方正在拍摄自己的瞬间。他觉得这个画面挺美好,想据此写一个小说。
那么接下来他首先要做的当然是分析这个静止的画面,它能够延伸出什么样的故事来,而后再从这些可能性中选择一个自己想写的主题。
比如说,他设定,这个画面是二人久别重逢的时刻,或是二人不得不分手,于是用这种方式记录最后的瞬间。定下这个整体基调之后,他才会在此基础之上,沿着时间轴向前后去延伸,拓展故事,比如两个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分开的,而后为了达成这个分开的理由,再去细化这两个人又分别是什么样的性格和身份……
逐层分析逐层叠加,直到把这个内核包裹的足够厚实,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经由这样的过程创作出来的故事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他最初的灵感往往就是那个剧情的高潮,而且线性构思而来的故事整体会呈现出模块化的感觉,除了主轴之外的其他支线剧情往往会有种敷衍、模棱两可、甚至可有可无的疏离感和可替代感。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很多情节不一定非要如此不可。
比如言情故事里经常有车祸、重病、失忆、转学、父母反对之类的狗血桥段。
比如犯罪故事里,除了核心诡计之外,犯罪的动机,线索的铺垫和发现,以及整个故事的收尾,也常常会给人敷衍或者牵强的感觉。
另外一种故事的创作过程,则是从一个主题开始,而后通过了解,分析,思考,将整个主题分拆,细化成几个方面,再按照主题表达的需求,遵循某种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去逐步设计人物和情节。
像写八股文去论证一个题目一样,存在着类似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些有层次有逻辑的步骤,每个步骤的内部,也存在着排比对偶以及平仄对仗之类的细微规律。
这绝对不是我的胡思乱想,看过我之间分享的内容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我在分析“毒燕窝”事件,以及秦可卿主题表达的部分中提及的那些,章回与章回之间的主题关联,以及章回内部的写作规律。
《红楼梦》当然不是一板一眼地套用八股文的格式要求写成的小说,但它也是客观存在着某些创作规律的,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用“小说”的视角来看《红楼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其实想想这也是必然,明清之际的学子读书为的不就是考取功名么,既如此,八股文的写作特点必然是被训练到深入他们骨髓的。
OK,至此打住,不再做过多延伸,毕竟我也不懂八股文。
“主题表达”型灵感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故事并不那么线性,故事的全部魅力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剧情高潮处,甚至它的剧情与剧情之间都是散的。但是你仔细归类,思考,总结,就能发现,其实在故事的每个侧面,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对于主题的不同方向的表达内容。
《红楼梦》就是这类故事的佼佼者。
其一,它所选择的那个要进行阐述的主题:兴衰,或者说:道,可谓至大。
其二,它对于这个主题的分析之深入,表达之透彻,可谓至极。
其三,它为阐述这个主题,结合亲身经历所构造出的情节,可谓至真。
其四,它设计的情节和人物,相互之间的映照和勾连,可谓至巧!
注意我所总结的这四点的顺序,主题至大,分析至极,情节至真,设计至巧。
从前而后,正是这种“主题表达”类故事,逐步萌发的过程。
而我们要对《红楼梦》进行拆解、归纳、分析、总结乃至学习吸收,则要把这个过程反过来。既,首先确定设计目的,而后归纳情节规律,继而分析表达方向,最后总结整体主题。
有趣的是,你要想验证自己的总结归纳对不对,就又需要顺着这个过程,从主题到分析,再到情节,再到设计,逐级来验证……而我要向大家讲述我总结出来的内容的时候,则又要顺着这个过程,先从主题来讲述……
好像有点绕,不过没关系,如果你懒得思考这些规律的话,单去思考我将来分享的内容有没有合理的步骤和立得住的逻辑就行了。
首先说到《红楼梦》的主题,我们都知道,是在写兴衰,而且是贾家为主要视角,展现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乃至天下所有世家大族,甚至朝代的兴衰。
主题确定下来之后,创作者第二步要开始构思的框架必然就是兴衰的根由,过程和结果等等内容,之后再沿着框架细化:
在兴衰的过程当中,哪些问题是致命的根由,哪些是催化辅助的因素,而这些根由和因素又是如何播种和萌生的。
之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设计,身处于兴衰之中的人们各自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性格促使他(她)们这样做的,他(她)们的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
再往后,他(她)们的悲剧是什么,悲剧的根源是从什么基础欲望设计出来的,而后又针对他(她)们的所欲所求赋予了怎样的困境,他(她)们面对困境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和挣扎,他(她)们的挣扎成功与否,如何结束的……
把《红楼梦》的人物逐一放入上面这些问题所提出的方向中进行分析和拆解,我们就能找到曹公所探寻出的,兴与衰的答案!
而且,我再强调一遍,这样的分析很有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红楼梦》,也能让我们学会将来如何选择、分析、设计、表达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
这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取法乎上,所取的那个“法”的具体内容。
说完了这些分析的原因,具体方向和必要性,下面正式开始说人物的骨像。
首先我们要着眼的,肯定不是某一个人物的定位设计,而是整个宁、荣二府的设计。从故事我们中可以知道,宁荣二府是从暗喻了演化源头的贾演贾源兄弟为开端,中间经由贾代化、贾代善,传到了贾敷、贾敬、贾赦、贾政这一代。
在构思故事的时候,创作者一定是从主角的人物关系开始设计,而不可能真的像历史发展的顺序一样,先去想主角的爷爷和太爷爷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经历过什么事,然后再一代一代的设计到主角这里。
所以水、代这两代人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要设计宁荣两支?
此前在B站看女王泡面所做的吴氏石头记的讲解视频时,曾看她解答过琏二爷谜团,吴氏石头记的结论是,王熙凤乃至整个贾赦一家很可能是从宁国府修改过来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宁荣两府暗喻了整个贾家一百年的历程,但曹公又不打算写成一百年的流水账,于是从中斩断,以秦可卿之死为界限。
而王熙凤这个理家的主要角色,主要舞台是在后五十年,所以贾琏平儿,贾赦邢夫人一干人等全部被牵连进了荣国府。
坦率的讲这个说法我是不认同的,主要有两个方面说不通:
其一:修改的目的,既暗喻百年的说法。
其二:界限的选择,既秦可卿之死。
首先说修改的目的,如果贾家确实存在百年的时间线,那么大概两种可能:
要么是按照一代起,二代承,三代盛,四代败,五代亡的脉络总论一百年。
要么是省去前半段,只写由极盛至极衰这一百年。
无论哪种方案,有一个问题都是逃不开的:
宁荣二府谁是这一百年的前半部分,谁是后半部分?
宁国府那边乌烟瘴气,肯定符合后半部分趋向败亡的特征,但是荣国府这边,尤其是贾政这家人符合前半部分的特征么?
单看元春探春和贾政,她们的积极和进取似乎有点符合一个家族前期的样子,但是我们再看看男主角贾宝玉的德行……他明显没有积极上进的样子。
既然不像是在描述从起家到亡家的整体过程,那么,宁荣二府是在总论一个家族,由极盛至极衰的这一百年么?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判断,只需要琢磨这个问题就够了:
贾家的极盛顶点,是秦可卿之死到贾元春封妃这个时间范围,还是故事开始前,以林妹妹的母亲贾敏为代表的这一辈?
答案很明显:贾家的极盛远在故事开始之前。
首先,第二回里,曹公就借冷子兴之口说过如今宁、荣两门也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再者,第74回有王夫人一段著名的凡尔赛言论,她说,贾家四春如今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贾敏为代表的第三代人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最后,全文当中,第四代这些爷们儿,无论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第四代的男人除了早死的贾珠,没有一个上进的。
(我好像忘了贾琮……没办法,他戏份太少了……)
所以综上所述,早在贾元春封妃,乃至整个故事开始之前,贾家就已经集体呈现一个向下的趋势了,特别是我前面提到过的,贾宝玉学堂那段不学无术,以及宁国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段,就是在揭示大族灭亡的两个根本原因:
不务正业和沉溺淫乐。
确定完贾家极盛的时间点之后,这个百年时间线的说法其实就已经站不住脚了。因为曹公通篇写的主题就是兴衰,如果是按照时间线来写,他不可能不先写极盛时的状态,而后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一步步写败亡原因的萌生和发展。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秦可卿之死的原因和葬礼,还有元妃省亲的大肆铺张与建造大观园就是在写败亡的根本原因啊。
这个观点我不能完全否认,因为我也认同这两件事算得上败亡的伏笔,但这两件事不能算做,按照时间线划分宁荣二府的证据。
因为这个时间线的说法还有一连串的矛盾:
由盛转衰的过程真有一百年那么长么?有必要从中折断分成两府来写么?
即便是想做对照,为什么两府之内有贾敬,贾赦,贾政三家?
在构思的最初就把贾赦删掉,把贾琏归贾敬,形成两府的对比不就够了么?
如果将宁荣两府当成时间轴上的两段,这些问题都很难解释,即便绞尽脑汁找出一个解释,里面也都包含大量脑补的部分,甚至直接说,曹公的增删没弄完。
所以我的结论是:曹公这样设计贾家的架构,的确是为了形成风月宝鉴式的正反两面对照,但对称的轴与时间无关,而是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主题划分的对照,并且,是存在两层对照的。
一则是宁荣两府的大层面对照,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贾敷贾敬和贾赦贾政。
一则是荣国府的内部对照,贾赦对贾琏和贾政对贾珠宝玉的对照。
所以,整个贾家实际上是被分成了三段,贾政一房的衰落“非战之罪”,因为贾政有明显的进取之心,对下一代有严格要求,但受制于客观原因最后,大家都痛苦。
贾赦一房的衰落主要突出的财务问题,贾赦对下一代基本不关心,自己满脑子就是华服美妾,好在贾琏虽然也好色,但他还有点办事的能力,再加上凤姐的出色能力,前期能够勉强维持家庭。
贾敬一家,则是彻底的反面教材了,当爹的就诸事不问,贾珍自己虽然也有舔着脸教训贾蓉贾芹的时候,但他自己就不干净,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宁国府内乌烟瘴气,对纨绔子弟败家的主题表达的最为直接。
至于琏二爷之谜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建议大家去B站看一下白rap的大脑洞制作的一期视频,简单来说,她认为琏二爷与宝二爷这两个称呼之所以矛盾,其实问题不是出在贾琏,而是贾宝玉,既,荣国府内部实际上存在着分家的趋势。
具体的分析大家可以移步去她的视频里看。
为什么贾琏是二爷?为什么荣国府二房管理?为什么贾赦不住在荣府?为什么贾母如此疼爱王熙凤?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f4y167DY
一则,我不想侵犯他人的思考成果。
二则,我对她所做的分析也并不是全部赞同的,主要是设计动机的部分。
三则,我接下来的分析与琏二爷之谜究竟怎么回事,也并没有多少关系,琏二爷之谜只是我引出,人物框架设计的引子。
(现在回看文稿,其实从这开始,我就一步步地跑题了。接下来做逐章的分享时,我会把这个宁荣二府的双层镜像对照框架说完,目前暂定在分析第二回的时候说~)
其实一开始我也曾以为她所说的出错指的是在构思上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矛盾和疏漏,甚至还以人物构思的先后顺序进行过反驳,后来我也是突然才明白,她所说的出错,其实指的是规则上的错乱或者说是错序!而不是错误。
这种规则上的错序当然是可以出现在故事代码的最底层的,只要曹公在人物构思的最初,就曾有过一个与之相关的设计动机就可以了。
那么这个设计动机存在么?当然是存在的,因为我这个人不喜欢说废话。
白rap的大脑洞认为,作者设计这种错序,目的是在暗示或者说伏笔贾家将来关于掌家权的争夺,甚至分家。
首先我认同她对于琏二爷之谜的思路,但是个人认为这个设计跟贾家掌家权的争夺应该是没有多少关系的,将来贾母死后荣国府也是肯定会闹分家的,但这也只是大厦将倾之下的又一个推动力而已,贾赦和邢夫人的动机最多只是为利,所占的篇幅也不会太大,充其量就是局部的有限战争而已。
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第一个理由是:
设计的动机,既《红楼梦》对于掌家权,或者说“立长与立贤”这个主题并没有过深入的思考和设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贾赦在第75回借笑话提到过的偏心,但是大家注意在他讲完笑话之后,曹公明确写了贾母的回应和贾赦自己的反应:
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贾赦听说,便知自己出言冒撞,贾母疑了心,忙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贾母亦不好再提,且行起令来。
如果贾赦果真是有意要借这个笑话讽刺贾母,那么他的确也会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但,不会有自知出言冒撞,以至于贾母疑了心的心理描写。
那么《红楼梦》中究竟把什么内容,什么因素作为家族败亡的病根了呢?
大家先自行去看原文中的两次大范围的集中描写吧,一个是在书中的第9回到第12回,曹公借秦氏姐弟对纨绔子弟的描写,一个是55到61回,贾府下人们的花式作妖,包括但不限于拉帮结派,争权夺利,辱上欺下等等等等。
还是那句话,具体的,等到后面章回分析的时候我会详述。
总而言之,这两处集中写家亡原因的地方,都没有设计贾赦贾政两家人争夺掌家权的内容,甚至在抄检大观园这个假公济私,党同伐异的高潮情节中,邢夫人也只是在发现绣春囊之后就把麻烦都丢给了王夫人和王熙凤。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不是掺和进抄检大观园的事件了么?而且她上蹿下跳的特带劲儿,肯定是邢夫人派来的,她想把事情闹大,给王夫人难堪,继而让她和凤姐下台,只不过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已。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我还是建议你再去看原文,特别是王善保家的一开始所说的台词,她针对的始终是不把她放在眼里的丫鬟们,没有针对王夫人的利益。
所以这也是我认为曹公没有打算写,或者说没有把贾家内部掌家权的争夺当成败亡原因的第二个理由:
掌家权争夺的对立状态并没有建立起来。
尤其是邢夫人和贾赦这两个人。
我承认邢夫人的确是有些追求的,上期我也说过,她的悲剧源于,她对主母二字有想法,但是求而不得。我这里表达得再准确一些,邢夫人这个角色,主要追求的并不是当家主母的权,而是面子和利益。
具体的体现有两段,一个是第73回,邢夫人将绣春囊藏起来之后,作者又让她来到了迎春的房里,展开迎春的事儿,然后邢夫人把迎春训了一顿。这段台词当中,邢夫人前半部分推脱当妈的责任,后半部分把迎春和探春放在一起比较,突出一个丢面子。另外一个是第75回,就是宁国府闹鬼之前,邢夫人的弟弟说的那段台词,具体的我就不重复了,熟悉的人不用说,不熟的人自己去看吧。
然后是贾赦这个LSP,他其实是个非常纯粹的LSP……
我同样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第3回,林黛玉刚进贾府,去拜见两个母舅,也就是贾赦和贾政的时候,当时这俩人林妹妹都没有直接见到,那么她看到什么了呢?在贾赦那里看到的是盛装丽服的姬妾和丫鬟,而且是许多。而在贾政那里,贾政的炕桌上磊着的则是书籍和茶具。
另外一个例子是第46回贾赦这个LSP馋鸳鸯的事儿,虽然贾母得知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贾赦暗地里盘算她,弄走鸳鸯之后,好谋夺贾母的财产。但实际上,贾母高看了贾赦,他不在第三层,他就在第一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47回,娶鸳鸯的事儿是这么收场的:贾赦告病不敢见贾母,然后派人到处找,最后花八百两买了个叫嫣红的十七岁的女孩。
当然,如果你说贾赦其实是在第五层,他这样做是为了隐藏野心,故意买个姑娘,用以向贾母昭示自己并没有什么野心,以便将来再图良机,也不是不行。
但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贾赦就是个单纯的LSP。
毕竟,男人至死是少年嘛。
所以,综上所述,掌家权的争夺一没有铺垫,二没有形成对立状态。
排除了掌家权的可能之后,接下来就是我对于:曹公在荣国府内设计贾赦为长但空有官职,贾政次子但实掌其家的这样一个错位的解答了。
我认为这是在为贾赦贾政两家人整体表现出的状态,铺垫一个合理的根源。
具体来说,关于这个贾赦为长子,贾政为次子的设定,你不仅要考虑他对于邢夫人、王夫人、凤姐以及将来的宝二奶奶的影响,也要考虑它对于贾赦贾政,贾琏贾宝玉有什么影响。
具体是什么影响呢?我们分成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两个方向来说。
首先,对于这些男性角色来说,贾敬和贾赦继承了祖上的官职,所以他们没有了上进的动力,继而集体沉沦于骄奢淫逸。贾政一开始并没有继承祖上官职的资格,所以他的求学上进就合情合理了。
而后贾政被额外赐了一个主事的职位,想要搏一个科甲出身的愿望,因为不可抗力而落空。所以他首先把希望寄托在了长子贾珠身上,贾珠十四岁进了学,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单从这两件事来看,贾珠至少是个肯听父母话的孩子,可是他却一病死了,这又是一种,与贾政的情况相似却不相犯的不可抗力。
于是,贾政的希望就只能放在贾宝玉身上。
而这对于贾政,贾宝玉,乃至整个贾家来说,都是一个,与所有人的愿望都相违背的结果。
这里再顺便说一句,就是关于,贾政被赐了一个主事职位的事,个人认为这里也有一点可以过度解读的空间,而且我可以肯定早就有人想到过了。
那就是,贾政被赐官这件事,实际上是明升暗降,皇帝借这事是在打断贾政将来的政治前途。因为人毕竟是群体动物,官场上尤其如此,政治派系或者说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
只不过政治群体之间的连接,先是通过科举时的同榜或者师生关系来结成的,相互之间当然也有姻亲,但姻亲关系并不是最主要的。贾政本就是出身于世家大族,而且贾敏也嫁给了科举出身的探花林如海,如果贾政也同样走通了科举出身这条路,与科举的官员进一步加深利益关系,那么世家大族与科举官员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将来必然会越来越紧密,最终尾大不掉。
而对于皇帝来说,拧成一股绳的臣子们是皇权的威胁。
所以,即便贾珠不死,贾宝玉上进用功,将来也不可能被允许榜上有名。
简而言之,贾政的悲剧同样还是那四个字:求,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