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平湖地名溯源 : 新仓

2023-07-20 09:08 作者:对些2023  | 我要投稿

新仓位于丁桥镇政府驻地东6千米,翁金公路北侧。为丁桥镇东部主要集镇。以贮盐之仓得名,别名小桐溪。万历三十九年(1611),西路场署移置新仓,自此就有了新仓的地名,原贮盐仓名堰上后称盐仓也更名为旧仓。名称沿袭至今。期间也称“新仓里”“新仓市”。 新仓集镇的兴起缘于盐业。古代的制盐业,是当时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列入国家强制管理。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宋初浙盐产量为57.5万石,秀州为20.8万石,占浙盐产量的36%。海宁的盐均出于西路盐场和许村盐场。当时盐业的盛况可以从陈鱣《新坂土风》中对新仓的诗中可见一斑: 新旧盐仓堆接檐, 乌金那得黄金兼; 醎塘一带杨花落, 莫向空中拟撒盐。 因盐官煮盐用的是铁盘,盐色泛青,“产盐白似雪”,属盐中的上品。盐业经济是当地封建课税的主要来源。因此,不但设有“盐官”,还有“盐法”,在盐业生产与购销上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体制。盐户有盐私卖,贩子有盐可贩,作为中间人的“盐帮”,把私盐整船整船保送过盐官上塘河,一直到达大运河,而流通至全国。因为有了贩私盐的“行当”,“灶户” (煮盐的盐民被称为“灶户”或“亭户”)们的生产积极性才始终高涨。盐官盐业生产之发达,从现存地名中仍可窥见一斑,如老盐仓、大荆场、新仓、旧仓、黄湾等都是与盐有关的地名。但到明朝时期就步入了衰落,这与明朝时实施的盐法有一定的关系。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部下,有私盐贩子出身,深谙其道。朱元璋制定盐法开始,就从源头上截住了私盐的出口,极大地影响了盐民的生产积极性。清袭明制,盐官盐业生产虽然没有发展,但始终维持,直至雍正四年(1726),钱塘江入海口河道北移,沙地坍陷入海,盐业受到冲击,并逐步走向衰落。其次上游冲下来的淡水主流也偏北岸,淡化了沿江的制盐海水咸度,第三是鱼鳞大石塘的建成,使得盐场坍入海,再也不能煮海为盐了,最终(1912)西路场署和制盐业也随之消亡,但许多新仓地名却深深地刻下了盐业的烙印,如“乌金弄(街)、石板路、车子弄、黄金弄、开号里”等等。 新仓还有一个优雅的名称“小桐溪”。为什么称“小桐溪”。当地学者吴骞在《蠡塘渔乃》中云:予所居在六十里塘之北,一水自袁花塘河南流,旧名桐溪。窃虑其与西之桐江、北之桐乡相混,因加小字以别焉。且为之说:“凡木本大者,其干乃实,惟桐则小且益坚,故琴材以孙枝为贵(桐木材质轻而韧,不曲不翘不变形,纹理美观,色泽鲜艳。古时多用作制琴材料)。予以小桐名斯溪,盖亦有取乎尔矣。” 古新仓集镇主街道呈曲尺形,居民枕水而居。新仓的主街道是关帝庙向西至石板路上,商业街筑在琵琶河的北岸。北侧街面房均是楼房,楼下筑成暖街。所谓暖街,是人行道建在开阔的廊下,居民雨天不用湿脚。有桥称“暖桥”。考虑到北侧街面的采光,南侧街面房全部是平房,且一律在河畔筑成水阁房(保留到上世纪70年代)。这种统一的依水而建风格,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 海塘外雄诨的涛声,苍茫的盐田,蒸腾的煎灶。海塘内,万贯的商贾,汗流的搬工,林立的桅杆,如山的盐堆,喧嚣的街道,肃穆的寺院、斑驳的农舍,远处的山影,近处的流水,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卷,诗人的灵感油然而生。于是,赞美小桐溪的“十景”“八景”吟成了。前有陈鱣的小桐溪十景,后有吴敦的小桐溪八景,后人阅读这些诗后,也能感觉到当年新仓的繁荣和别样的风花雪月。 新仓的特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当地人才辈出,如是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吴骞(1733—1813)、近现代著名语言文字专家朱起凤(1874—1948)有《辞通》传世;语言文字学家、文史学家、教育家吴文祺(1901—1991);革命先驱沙可夫(1903—1961)的故里。清时有吴骞藏书楼“拜经楼”。当然还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首位阁老陈之遴和其妻徐灿等。

平湖地名溯源 : 新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