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HFT——禄莱Planar HFT 50 1.8【宸鱼的镜头日志】No.2

一、禄莱
提起禄莱(Rollei)这个曾经在摄影界风光无限的品牌,大多数“老法师”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在德国双反产品中大名鼎鼎的、引得后来一众日厂争相效仿的禄莱双反,还是让人为之小巧称赞、极其考验对焦功力的禄莱35,亦或者是和哈苏500C分庭抗礼的禄莱SL66?不过很遗憾,以上种种都不是本文我想谈及的。今天我想来和大家聊聊禄莱的一条较为冷门的、似乎是被遗忘了的产品线中的标头——禄莱Planar HFT 50 1.8,QBM卡口。

这个听上去很陌生的卡口拥有一个听起来让我联想到BBQ烧烤的名字(大雾)
QBM卡口的资料在国内互联网上较为散乱,并且这其中涉及诸多历史:卡尔蔡司、福伦达、禄莱的“爱恨情仇”;日厂单反的崛起和德厂的衰落;镜头联动机身的顶针设计;禄莱公司的发展历程……其中每一条单独拿出来讲,都能详细的写一篇长文。因此,以下我将尽可能用较为通顺的语句简单整理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想必有很多缺漏或者不严谨的描述,欢迎大佬们在评论区指出!
自从东德蔡司在1949年发布了“世界上最早使用五棱镜眼平观景器的单反相机”——Contax S之后,单反相机便逐步取代双反、旁轴等,成为照相机的主流。彼时,一众日本厂商抓住单反相机雄起的势头,对德国厂商发起挑战。面对日厂的崛起,不甘示弱的禄莱在1970年推出他们的第一款135单反相机:禄莱SL35。

禄莱SL35于1970年推出,它相当小巧,售价675马克,从技术上和价格上均能与日本竞争对手匹配。在设计上它效仿销售量最高的宾得Spotmatic,但是不比这个榜样强。——维基百科
伴随禄莱SL35一同推出的,还有其使用的卡口,QBM卡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禄来所有35mm单反采用此卡口之外,福伦达的VSL系列中大多数相机也采用此卡口。究其原因,我猜测是因为西德蔡司将福伦达收购之后,又将其“丢”给禄莱。故在禄莱接手之后,将QBM卡口沿用至福伦达的机身。

1956年蔡司从西林收购了福伦达AG公司,成为卡尔蔡司基金会的一部分。1965年,蔡司依康福伦达Vertriebsgesellschaft(销售公司)成立,之后第一台蔡司依康福伦达相机上市。兼并后福伦达对以后的蔡司依康一些福伦达相机有明显影响,直至1972年。同年,一个有禄莱公司参与的新福伦达公司成立。——维基百科
QBM卡口的历史一直持续到1994年。在1970至1994这24年之间,除了禄莱以外,卡尔蔡司、福伦达、施耐德、玛米亚均为该卡口生产过镜头。1984年,业已分家的禄莱发布了最后一台搭载QBM卡口的相机:禄莱SL3003。虽然这是一台极其惊艳的机器——禄莱按照120单反相机的模式制造的135相机——但由于其高昂的售价和技术上的落后,SL3003的销量并不如意。毕竟,在1984年,那个尼康宾得佳能奥林巴斯美能达“五厂大战”的时代,面对轻(塑)量(料)化、电子化,及自动对焦功能崭露头角的单反相机发展趋势,又有谁会愿意抱着个没有自动对焦的、又大又贵的方盒子拍照呢?

1994年,随着禄莱单反的停产,这个承载着德国厂商对日本厂商发起反击的重任的QBM卡口也彻底走向终结。
也许,从宾得Asahiflex、尼康F的发布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蔡司、禄莱等一众德国厂商在单反相机时长上的颓势。战败,分家,抛售,人才流失,核心技术的落后,这些使用QBM卡口的单反相机就像东罗马帝国一般,纵使暂且得以续命,但终究难逃没落的归宿。
二、HFT镀膜
HFT镀膜,全称“High Fedility Transfer”,即“高保真透光”,于1972年由禄来、蔡司和福伦达三家联手打造,使用于QBM卡口镜头和禄莱66系列120单反的镜头。
现在提及上世纪的一众多层镀膜技术,以三家最为出名:宾得SMC、蔡司T*、富士EBC,而禄莱HFT并未上榜——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一众德系厂商中,蔡司有着力压群雄的知名度,T*镀膜的光芒足以让其他德厂黯然失色。再者,禄莱的HFT本来就是向宾得的工程师“取经”之后,联合蔡司所研制的,“儿子”的名声不如“老子”,也在情理之中吧。
镀膜技术为人津津乐道之处,无非是增加通光量、提升抗眩光能力、对色彩的独特还原。那么这颗使用了HFT镀膜的镜头的表现究竟如何呢?接下来让我们回到镜头本身吧。
三、禄莱Planar HFT 50 1.8
(一)外观
扯了那么多历史,我们的主角终于出登场了。

坦白说,这颗镜头的外观并没有什么亮点。黑色,沉稳,平平无奇。没有尼康auto镜头黑白相间的错落感和金属光泽,也没有尼康K镜头用银圈镶嵌在腰上的锦上添花。橡胶材质的对焦环摸上去有一种历经岁月的橡胶材质特有的硬质感,胶皮上的突起为对焦环的转动提供了很好的摩擦力。对焦环的转动手感十分顺滑,光圈环转动起来咔咔作响,甚是带感。

前压圈部分,除了厂牌、光圈值、焦段、镜头结构,还有格外抢眼的橙色"Roolei-HFT"字样,宛如蔡司的红色"T*"标志一样,宣告着禄莱引以为傲的技术。

而HFT镀膜的外在表现——五彩斑斓的镜片,为平平无奇的镜身增添了不少色彩。

比较遗憾的是,为了完全体验HFT的魅力,我在使用这颗镜头的时候并没有搭配UV镜……于是,尽管在使用的时候已经十分甚至九分的小心,前镜片仍然出现了不少灰尘和一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发现的细小擦痕。由于据说HFT镀膜质地偏软,因此我也不敢贸然用镜头纸擦拭,只好任由其积累灰尘(悲)。

我的这颗镜头,屁股被改成了佳能的EF卡口,因此无法向大家展示QBM卡口的结构。原本改口之后在后卡口上附着了一块合焦芯片。但是由于我使用适马MC-11转接环转接索尼机身之后,转接环在识别合焦芯片时出现了诸如光圈报错、焦段识别错误等诸多问题,所以合焦芯片被我用小刀撬掉了。不过话说回来,改口之后,镜头屁股上多了一圈薄薄的银圈,也算是给这颗镜头增色几分吧。

这颗镜头所标识的产地,是新加坡。为什么是新加坡?这背后亦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比较便宜的德国工资不断上升,禄莱决定在新加坡开设新工厂。早期禄莱镜头在德国福伦达工厂的真空炉内加工,在真空炉损坏之后,禄莱便将生产线搬至新加坡工厂。1974年,禄莱的“爱好者产品”生产线均搬迁至新加坡。直到1981年德国禄莱倒闭,该厂被迫关闭。

这座厂的开办甚至使得国外大为吃惊,因为即使日本公司也没有能够在亚洲大陆上开办精密生产工厂。——维基百科
(二)内部结构

Planar结构无需多言——这个从1936年诞生的结构实在是过于经典。大量50mm的标准镜头的镜片设计都基于Planar结构,包括但不限于蔡司各个型号的50 1.8、佳能“小痰盂”50 1.8、佳能50 1.4、尼康auto时代到D时代的50 1.8,Planar结构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毫不过时。在此就不过多赘述了。
普拉纳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改良的双高斯结构,它为日后的大光圈双高斯设计开启先河、提供无像散的像场且能对球面像差做高度矫正的设计。——维基百科
(三)实战表现
注意:实战感想并非严谨测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看法,请结合样片酌情观看。
以下照片均由禄莱50 1.8+适马mc11+索尼a7m4拍摄:




看得出来,在HFT镀膜的加持下,眩光和鬼影控制的还算不错。即使是正面直接怼着强光源,人物的边缘也清晰可见。并且,作为一颗血统纯正的德国镜头,优秀且浓郁的红色和蓝色还原能力、自然的色彩过渡,非常符合众多摄影发烧友对“德味”的想象(何不扩散条约警告)。
接下来来看看光圈全开的表现吧。


50毫米下f=1.8时的虚化效果,相信大家不会对此有太大异议,虚化就完事儿了!焦外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旋焦”效果,这也算是planar结构镜头的特性之一了。接下来让我们100%放大看看。

可以看出,光圈全开时,画面中心锐度略低,紫边也较为严重。不过,个人认为,在不放大的情况下,这些缺陷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需要追求极致的虚化,这颗镜头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成片效果也并非不可接受。
让我们收一档光圈吧。

可以看到,在f=2.8的时候,紫边明显消退不少,锐度也提升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

看完这些照片,相信各位对这颗镜头的实战表现有了大致的了解。不知大家对这颗镜头是“中毒”了,还是“解毒”了呢?
四、写在最后的一些碎碎念
这篇专栏从开始动笔到结束,前前后后有半年的时间了。至于为什么拖了这么久嘛……主要原因有俩:一部分是因为服务器老是抽风,上传一张图片总是要尝试五到十次才能成功,更别说这篇专栏有非常多图片;一部分原因是本人间歇性的懒癌,以及被生活琐事冲碎的时间。
在写完尼康105 2.5之后,我一时没有想好下一篇镜头日志该以谁为主角。对着防潮箱里一堆乱七八糟的破烂陷入沉思,挑来挑去,最终决定聊一聊这颗禄莱镜头——因为这是我入手的第一颗德厂镜头。既然摄影圈的大部分人对“德味”如此热衷,那就请允许我蹭一蹭热度,斗胆对“德味”这一话题发表一番见解吧。
在查找资料阶段,让我感触最大的,并不是蔡司、禄莱、福伦达等一众德国产商的辉煌过去,而是德国光学产业的衰败。德累斯顿的工厂在B-17的轰鸣声中化为灰烬,被驱赶的技术人员和被搬运走的工厂设备成为盟军和苏军的胜利果实。而那些连同战争赔款一起,被公之于众的专利,则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光学领域,德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师爷。但是谁能想到如今,全世界畅销的相机品牌,竟然都来自日本:索尼、佳能、尼康、松下、奥林巴斯、宾得……甚至福伦达都“变为”日本品牌。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谁能永远矗立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一个光学时代,日本人抓住机遇,凭借更耐用的机身和更便捷的操作,击败了德国人。而下一个光学时代的赢家又会是谁呢?会是大疆吗?
至于像我一样的胶片时代的爱好者,也只能通过康泰时iiia上闪闪发光的银色镀铬,或者禄莱福来2.8f那块暗角不小的对焦屏,来回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光学时代了。
——End——
参考资料:
https://info.xitek.com/favorites/201412/10-289386.html#artPos#artPos
https://info.xitek.com/favorites/201409/18-289252_3.html#artPos#artPos
https://wenku.baidu.com/view/60cd590602020740be1e9bf3.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76634295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0949271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55751/?_i=3850190nwQaCI-
https://www.douban.com/group/qbm/
https://www2.xitek.com/info/showarticle.php?id=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