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高考这样做,历史90+【历史老师定哥】告别的话
2023-09-04 18:25 作者:Sad-Interstellar | 我要投稿

- 现代史
- (2023·北京高考·10)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 ④“e —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 【解析】大数据可以使历史资料共享,提高了利用率,但并没有改变史料运用的原则,史料运用仍然要坚持孤证不立、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等原则,故①错误;据材料“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可知,数字化史料可以通过大数据将史料分类,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故②正确;“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说明数字化文献检索可以使史料的搜集极其快捷而且相对完备,可以快速检索到大量资料,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故③正确;“e—考据”指的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是信息技术和历史考据的结合,并非是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 孤证不立: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接受的,在逻辑学上,称为弱命题。 孤证不立的使用范围较广,如法院审判、考古学、 考据学 ,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为证明某个结论,会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实验或寻找证据证明。
- 无征不信: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
- 实事求是: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现多用以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宾语、状语。
- (2021·浙江1月选考·24)谈到电视的发明使用和影响,有学者认为,它导致了第二次重大信息革命,因为电视和出版物不同,它以动代替静,以具体代替抽象,以形象化代替概念化;它能把同一信息在同一时间传播到亿万人中去。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电视成为一种使用最普遍的传播工具
- B.世界各地不受阻隔地同时收看到同一电视节目
- C.电视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 D.作为互动媒体的电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解析】据材料“它以动代替静,以具体代替抽象,以形象化代替概念化;它能把同一信息在同一时间传播到亿万人中去”可知,电视把动态、具体、形象的信息同时传播给亿万人,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产生,故选C项;没有比较,得不出“最普遍”的结论,排除A项;“不受阻隔”过于绝对,排除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 (2019·浙江4月选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 【解析】从“马拉火车”到“行行复行行”,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根据材料“马拉火车”、“磁悬浮列车”、“行行复行行”,交通的变化,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不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 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 【解析】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对传统的沟通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无论距离、时间,都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使人类社会生活更加便利,故选D项;从迁徙到定居是原始农业的产生,铁犁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钢筋混凝土技术是建筑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无关,排除B项;杂交育种新技术能改良作物品种,同时增加作物产量,生鲜食品与温室栽培技术以及化学保鲜技术、食物保存技术的发展有关,排除C项。
- 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这主要表明我国( )
- A.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
- B.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
- C.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
-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 【解析】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系列重要计划”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可知,材料中的各个项目都与科技有关,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故选A项;据“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可知,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不只是航天和国防科技,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科技项目有关内容,尚未提及体制改革,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D项。
-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 【解析】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故B项正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D项错误。
- 注:简述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
- 第一,坚持孤证不立和无征不信,同时不应堆砌史料。孤证不立,就是只有惟一或极少的证据,就不足以支持或证明某一个结论;无征不信,就是没有证据便不可对某种说法予以采信。必须注意的是,孤证不立的原则必须与史料来源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因为相互转抄的原因,许多时侯群证=孤证,在这中国古代史料中特别明显。同时,如果来源与产生过程清楚,孤证也是极其珍贵的材料。
- 第二、无逻辑矛盾。所使用的若干史料必须互不冲突或矛盾,如果有冲突和矛盾,必须能够言之有据地给出言之成理的解释,决不能用只使用一方面材料的办法来避免矛盾!
- 第三、坚持论从史出,反对按照某种先入的理论或概念取舍、剪裁史料,同时要避免为史料所左右。所谓论从史出,意即理论、概念、对历史的阐释、臧否,都应该是从资料证据中总结出来。
- 第四、坚持多种史料的互证,要在对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见解中发现问题;倡导开放的史料观,避免封闭的史料观。
- 第五、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即不仅要通过史料讲述“是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为什么”。
- 第六、坚持认真对待史料的精神,掌握尽一切可能全面利用史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