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与书

印象里第一次去新华书店,不知道买什么,最后拿了两本《小学生作文大全》。笔者从小到大买过不少作文书,但作文从来没好过。
小学二年级,开始规律地和好友买《大迷宫》。这是一本期刊迷宫书,我们半个月买一次,买完就坐台阶上用指头走迷宫。
初中和朋友去买名著,他买了一本《牛虻》,我买了本《茶花女》。记得写茶花女哀伤的段落,人家的情爱当时理解不了,透过文字心里又七上八下,整本书读完说不出的难受。
高中时候去书店少,高一班主任就给我们敲响了高考倒计时,之后三年昏天黑地。一次偶然去书店,看到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介绍如何成功,一下就来了兴趣。“书籍是进步的阶梯,我居然找到了如何成功的书,真是天助我也!”书买回去,拿到教室洋洋得意。当然,最后根本没翻几页。
笔者对书店的态度很矛盾。琳琅满目的“鸡汤”,浅营养书,花花绿绿地吸引你,你不大容易有精力翻找真正的好书。真正有价值的书,很难找到和读进去。书店不会和你说:“这些书不要读,浪费时间”,也不会告诉你哪些书是真正的好书。因为真正的好书卖不了多少本,人们不乐意买。笔者在书店见过特别专注的孩子,在书架旁一动不动地读书,他们或许有能力找到真正的好书,但这个比例太少了。或许真正的症结在,找寻有价值书去读的人永远是少数,这不是书店能左右的。总之,从商业的角度看书店 ,笔者不喜欢它。
相比书店,笔者更喜欢电子书。你喜欢什么,打开电脑搜一搜,然后找相关书,去翻,这本读不进换一本,自由广阔。有一些基础了再翻之前觉得难的。电子书阅读行业正处于红利期,你只需要花一本书的价格订阅会员,就能读所有的书。即使是书城找不到的,稍微动动手,也能找到资源……
关于读书,韩寒说:“30岁开始读书有点晚了。”笔者并不认同这句话,关键是你对书的态度。如果只是“开始读书”,浅尝辄止,那笔者觉得什么时候读书都一样,水过地湿,沉淀不下去。如果你突然发现读书的价值,离不开它,一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那30岁不仅不晚,才正是时候。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书大致翻一翻,过个眼熟。背诗,不大清楚什么意思,囫囵吞枣记下来,长大有了人生经历,心里翻腾出之前的诗句,有体会了。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心性打开了,阅历也有,是读书最好的时候。
笔者很懊悔小时候不爱读书,要能拿出五年来积累一下多好。但复盘,回到小时候重来,也绝对不会读。至于长大为何读书,是另一个话题了,这里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