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自译村上春树新作《城市与不确定的墙壁》第一部 7.
"如果这个世界有什么完美的东西,那就是这堵墙。没有人能越过这堵墙,也没有人能摧毁这堵墙。"门卫如此断言。
乍一看,这堵墙只不过是一面老旧的砖墙,仿佛在下一次大风暴或地震中就会轻易倒塌。
这样的东西怎么能称作完美?听到我的质疑,门卫脸色一变,就像自己的家人被人毫无缘由地说了坏话。他紧紧抓住我的手臂,拉我到墙边。
"走近点仔细瞧,砖块之间都没有缝隙,看到了吗?上面每块砖的形状都稍微有些不同,但却都像这样完美贴合在一起,一根发丝都没法插到里边。"
的确如此。
"用这把小刀刮一下砖块试试。"门卫从他的外套口袋里取出一把工具刀,咔哒一声打开刀片后递给我。这把刀咋一看十分古旧,但刀刃因为被精心研磨,显得尤为锋利。"绝对伤不了墙壁一丝一毫。" 他说得没错。刀尖发出干涩刮嚓声,砖块却未留下一道划痕。
"现在明白了吧?不管是风暴、地震,还是大炮,什么都无法破坏这堵墙,也不能对它造成任何伤害。过去不行,将来也一样。"
他以摆拍纪念照的姿势,将手掌贴在墙面,得意洋洋地看着我。
不,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东西。我在心里默默嘀咕。无论何物,只要有形状,都会有死角与弱点。但我并未出声。
"这堵墙是谁建的呢?"我问。
“没人。” 门卫坚定宣称,丝毫不容辩解余地。
"它打从开始就在这儿。"
第一周结束前,我尝试阅读你为我挑选的那些"古梦"。然而,这些梦境并未向我传达任何有意义的信息。我听到的只是一些含混不清的喃喃细语,看到的则是一些零散断裂的失焦画面,像是在接收一段被随意拼接、倒放的录音带或是电影。
图书馆的藏书室里,原本摆放书籍的地方排列着无数的古梦。它们似乎很长时间无人碰触,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白色薄尘。古梦形似蛋壳,尺寸与色彩各异,宛如不同动物产下的卵。但它们的外表并非是规则的椭圆。当你拿起一个古梦,近距离观察时,会发现它的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更为丰满,重心分布也不够均匀。不过,正是这种不规则性,它们才能稳稳坐落在书架,即使没有任何支撑也不会滚落下来。
古梦的表面如大理石一般坚硬光滑,却不像大理石那般重。它们由何种材质制成,强度如何,这些我都不甚了解。假如它们掉在地上,是否也会破裂呢?无论如何,我想都必须小心处理,像对待稀有生物的蛋。
图书馆里没有书——一本也没有。这里的书架曾经或许摆满了书,城里的居民过来寻求知识或是消遣娱乐,和普通城市的图书馆一样。而今那份余韵依然萦绕四周,微微弥漫其间。然而,从某个时刻开始,所有的书都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古梦。
除了我,这里似乎没有其他"读梦者"。至少在眼前看来,我是这座城市唯一的从事者。那么在我之前,是否有人担任过这一岗位?也许有。读梦的规则和步骤如此详尽且维持至今,我想大概是有的。
你在图书馆的职责是守护并妥善管理在那儿陈列的古梦。你要挑选值得阅读的梦,之后登记阅读记录;要在傍晚之前打开图书馆大门,点亮灯火。寒季则需要在炉子里生火,同时确保菜籽油和木柴供应充足;你还需要为“读梦者”——也就是我——准备浓郁的绿色药草茶。它能为我治愈眼伤,镇定心绪。
你用一块白色巨布将古梦上积聚的白尘仔细拂去,将它置于我的桌前。我取下绿色墨镜,双手放在古梦表面。约五分钟后,古梦从深眠里渐渐苏醒,表面开始微微发光。一股舒心自然的暖流自掌心涌现。它们由此开始编织梦境。织梦动作如春蚕吐丝,起初谨慎畏缩,随后熟练而热情。它们有东西要表达。或许此前,它们一直在架子上耐心等待着,期待着脱壳时刻的到来。
然而,它们的声音微弱至极,我无法顺利捕捉它们的话语。它们投影的图像轮廓并不清晰,很快便破碎瓦解,最后消融在空气之中。或许原因不在于它们,而是我的这对崭新的眼睛尚未正常发挥功能,亦或是我还未拥有作为一名“读梦者”理应具备的理解力。之后,闭馆时刻来临。这里没有时钟,可这一刻临近之时,你能自然察觉。
"如何?您工作进展得可顺利?"
"勉强还行。"我回答。"但只是读了一个古梦,就感觉十分疲惫。可能在某些地方做得不对。"
"毋需担心。"你安慰我,一边旋动按钮,关闭炉子供气口,再逐一吹灭灯火。
之后你坐到桌子的对面,直视着我的脸说(被你这样直视,我有些局促不安):
"您不必焦急,这里的时间足够充裕。"
你严格遵循章程,一步一步执行闭馆操作。你的目光十分专注,动作从容且精确。
在我眼里,你从未颠倒过流程的顺序。看你工作时,我不禁质疑是否有必要如此严格地进行闭馆工作。在这个宁静祥和的小镇,真会有人在深夜闯进图书馆,窃取或破坏古梦吗?
"你介意我送你回家吗?" 第三日夜,我们走出图书馆时,我鼓足勇气问你。
你转身回头,睁大双眼看着我。天空一颗明亮的星星映射在你黑色的眼眸。你似乎并未完全理解我的提议。
为什么你要送我回家呢?
"我来这个城镇时间不长,除了你,我没有其他人可以说话,"我解释。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一边散步,一边和人聊天。而且,我想更了解你。"
你思索着我的话,脸颊微微泛红。
“但我的家与您住的方向正好相反。”
“没关系。我喜欢走路。”
“可是,关于我,您想知道哪些事情呢?”你问。
“比如,你住在城里哪个地方?和谁一起生活?你是因什么契机开始去图书馆工作的?”
你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开口。
“我的家离这儿不远。” 你回答。只此一句,却是事实。
你身着一件质地粗糙如军用毛毯的蓝色大衣,内衬的黑色圆领毛衣有些地方已经磨损开线,下身则是一条有些宽大的灰色裙子。这些看起来都像是他人用过的旧衣物。你虽然衣着朴素,样子却依旧美丽动人。与你并肩在夜路行走时,我的心仿佛被人攥紧,几乎无法正常呼吸,那种感觉像是回到了十七岁夏日的傍晚。
"您说刚到这里不久,那么您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住的地方在东边,"我含糊回答。"那里距这儿很远,是座大城市。"
"城市之外的世界,我都一无所知。我在这里出生长大,从未踏出过这座城墙。"
你的声音温柔亲切,那些话语仿佛也被那面坚固的八米高城墙环卫守护。
"您为什么特地远道而来?我还是第一次见从别处到这儿的人。"
"为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我闪烁其词。
我不能直接向你表明我的来意---为了见你。现在说还为时尚早。在那之前,我需要对这座城市有深入了解。数量稀疏、光线昏暗的街灯下,我们沿着河边小路朝东夜行。我们像曾经那样,肩并肩着散步。河川水声潺潺入耳,对岸的森林飘过夜啼鸟清脆的短鸣。
对于我曾居住的那座"远在东方的城市",你尤为好奇,而这份好奇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那座城市,是什么样子?"
那座城市——不久前我还在那儿生活——究竟该如何描述?各式各样的言语在那里交织,无尽繁多的含义在彼处流淌。
可即便我如此解释,你又能理解多少?你成长的城市缺乏欲望,寡言少语。这里的生活简朴平静,一切都完整自洽。没有电力,没有煤气,钟楼没有指针,图书馆里没有一本书。人们的话语只具备最初始的含义,事物都在固定场所各自运转,或在近在咫尺的周围不变驻留。
"您住的城市,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你的问题我难以给出合适的回答。我思忖自问,我们的日夜在那里如何度过?
你接着发问。"但那个地方和这里肯定有不少区别,对吧?无论是城市的大小、运转方式,还是大家的生活方式。您觉得与这儿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我深吸一口夜晚的空气,寻找正确的词汇和恰当的表达,之后说道:"在那座城市,人们都与自己的影子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