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凛音(Euphoria)的歧途:罪、乐园和救世主

Euphoria,中文别名「乐园」,是clockup社最负盛名的作品。本作充满猎奇、血腥、恐怖和恶心的元素,加上峰回路转的剧情,最终成功位列“十二神器”之一。
标题Euphoria意为「欢欣」,医学术语,用于描述一种“感觉健康和舒适”的状态,此处应代指人在乐园中生活时怡然自得的处境。
在吉塞尔那篇专栏中,我提到过医生形象和灵体治愈的关系。天启宗教中乐园一般代指无垢之人的居所。他们的罪得到清洁,成为完人,不再受到世俗烦恼的折磨,从而能够重获“健康”的状态,长久地享受心灵的平静。“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很明显,这种超越的感受,只有在不属于自然界的宗教乐园中才能体验。

此外,Euphoria还包含一种对于重要之事的轻视(可能是由于额叶疾病)。借用内格尔的理论,这种轻视可能是源于在观察人生时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而产生的无奈感。在乐园的美妙面前,尘世的一切自然都不重要。如果翻译成极乐(尤其是游戏中经常出现的男女之事)的话,或许具有一定神秘学意味的Ecstasy更加适合。况且对比真结局和鬼畜线结局,男主放纵自己的情欲只会堕入深渊,而寻找合欢建立新乐园才是新生的开始。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大家分享对游戏标题的看法。
该视觉小说基督教氛围极其浓重,除了「亚当夏娃」、「乐园」、「罪孽」、「净化」和「救世主」等宗教人物和词汇外,还采用了「锁匙」、「门」、「牢笼」这类宗教意象,可以看出在体验上下足了功夫。

而其中,白夜凛音线可以说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凛音自称自己是教主,救世主的母亲,和「约定之神」(典型地对犹太-基督宗教中神明的称呼)缔结了契约,要带给这个世界终极的幸福。但她失败了,就像《美好的每一天》里的间宫卓司一样,因为凡人的双手无法撑起天空,人类终究是人类。本文主要集中于宗教氛围最浓重的白夜凛音线,用基督教教义分析凛音的动机和失败的原因。

1. 凛音的动机
“被造的万物盼望自己得着释放,脱离败坏的奴役,得着神儿女荣耀的自由。我们知道被造的万物直到现在都一同在痛苦呻吟。”(《罗马书》 8:21-22)
在游戏刚开始的界面,玩家可以看到一首由几句有名的拉丁文诗句和谚语组成的“诗”(说白了有点像鸡汤文),全文如下:
Omnes una manet nox.
Dum spiro, spero.
Per angusta ad augusta.
Per aspera ad paradisum.
这首诗反复地在凛音线中出现,以下我就浅略地分析一下本诗的含义。
第一句话出自贺拉斯的《颂诗集一》,第28卷15行。原诗文为:
Sed omnes una manet nox et calacanda semel via leti.
译文为“但永夜等待着所有人,冥路也只能涉足一次”,即“众生将死,阴阳永隔”。很明显,首句是代指死亡是所有人不可逆转的唯一归宿,为诗歌的开篇奠定了悲伤、苍凉的基调。“人必有死”也是西方古典时代诗人经常抒发的情感。诗歌背景的铺垫,揭示了人类处境的无能和软弱,营造出深沉的绝望感。进一步来说,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随时都会消散,那么金钱、名誉、权势,甚至道德又都有什么意义呢?世界不就是虚无的吗?而对学生们来说,这份绝望来得更加真实。林中游荡的杀人怪物,就是死神临门的宣告。如果连当下的生存都不能把握,那么又要指望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句话是著名谚语“呼吸时抱有希望”,即“活着的时候,时刻保持希望”。第二句和第一句是相对的,尽管死亡终会到来,人生之梦总会消散,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抱持着希望。本句一转首句低沉、消极而理性的陈述,用铿锵、坚韧甚至愚蠢盲目的感触,想象自己的精神力能与命运抗争。但在盲目的乐观背后,也留给读者疑问:既然人生的归宿早已注定,命运早就给我们宣判了死刑,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还要保有这种毫无意义的“希望”呢?所谓的抗争,不也是无用功吗?浮生若梦,努力拼搏不过也只能换来一身伤痕,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三句也是著名的谚语“行至高处,需籍窄路”,即“成功无方便之路”,或“行百步者半九十”。颈句和前文中提到的“永夜”和“希望”两个意象相对应,但没有回答第二句的问题。为了到达“高处”,也就能够摆脱“永夜”的存在,我们需要通过“窄路”。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着希望,无惧路上的艰难险阻和目标的遥不可及,矢志不渝地为了目标而忍受巨大的痛苦。但所谓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来对抗永夜的命运呢?(事实上,这句话在诗意表达上完全可以删去,感觉就是强行凑第四句罢了,不知道是否有读者能从古典拉丁文学等角度能够赐教为什么非要加上这句)。

第四句格式和第三句类似,含义也类似,是谚语“Per aspera ad astra”的改编,原句为“坎坷之路,终抵群星”。本句将古典时期具有丰功伟业意象的“星辰”,替换为基督教意象中无罪之人最初和最后的归宿「乐园」,即“坎坷之路,终抵乐园”。以上所有的疑惑也终于得到了回复。克服“永夜”的唯一答案,就是到达“乐园”,即超越人类和自然界的实在界,与前句的“高处”相对应。本句消解了“人必有死”的消极古典风格,将之升华为“死而后生”的基督教风格,指引了读者未来前进的方向。
现在,一切问题都很明了,人们只要达到「乐园」,就能拥有对抗「永夜」死亡的权柄,彻底获得永生。只要通过构建「乐园」,人们就能在地下世界构建出真正的公义与和谐。那么,诗中所给出的终极答案「乐园」,究竟是什么呢?

2. 何为「乐园」?
“耶和华神吩咐他(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纪》 2:16-17)
在天启宗教中,「乐园」是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同《古兰经》中阿丹和哈娃)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创世纪》中将之描述为水草丰茂的极美之地,人类无拘无束地生活于其中。 而在《古兰经》中,乐园充满了人间的享受,果肉的甜美,交媾的愉悦,知识的奇妙,文化的多元,以及享受服务的闲适。在中国传说的故事中,也存在着桃花源这样与世无争,安宁和谐的美丽世界。在美丽新世界中,众人的罪似乎都消散了,以至于可以宴饮欢乐,随心所欲,摆脱人间的一切束缚。
(注:在《启示录》的描述中,乐园也可能是人类最后的归宿,某种意义上同天国。本文采用这种说法)

但很明显,现实世界并非乐园般的净土,人类的处境也非常糟糕。自然界变化莫测,灾难接踵而至。一切都是泡影,是梦幻,是虚幻的摩耶。而对于人类来说,出生是苦,衰老是苦,患病是苦,死亡是苦,别离是苦,怨憎是苦,贪婪是苦,一切有限的体验也是苦。人生不过是在苦难的泥沼中挣扎。
人类无法逃避痛苦,只能转向对世俗快乐的欲求。美食的香味充满肚腹,色彩的繁丽迷惑眼睛,知识的奇妙充斥大脑,名誉的高贵鼓噪心灵。人们尽力地去捕获快感来冲淡痛苦,可这也只不过是虚妄。获得的必将失去,经受的必将停止。在不断流行的世界中,欲望实现所带来的快感不过浪花一朵,转瞬即逝。这样的世界,这样充满受苦和屈辱的世界,包含血泪和无奈的世界,怎么会和乐园挂钩呢?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5:12)。

基督宗教的答案是「罪」的隔断。最初,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违背了神的意愿,偷吃了能分辨善恶的禁果。作为惩罚,神让女人在怀孕的时候体验痛苦的折磨,并只能依附于他的丈夫;让男人终生劳碌,直到归于尘土。「罪」就因着亚当的悖逆玷污了所有凡人。由于罪孽,人们党同伐异,互相攻讦,在虚幻的世界中疲惫众生,直到领受了“罪的工价”——死亡。也就是说,罪让人们永失乐园,只能在苦难的世界中苟且残生。
那么究竟该通过什么的方法,才能洗净身上的罪孽,从苦难世界的重轭下逃离,不至永受折磨,重新拥抱无上幸福的乐园呢?

3. 罪孽与惩罚
“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彼得前书》 4:1)
人们被乐园驱逐,是因为犯了下罪。那么只要净化了罪孽,成为无罪之人,就能获得拯救,重新回到乐园。对凛音而言,消弭罪孽的唯一方式就是惩罚。只有通过心灵上的悔改和肉体上的折磨,人们那无止境的肉欲才能有所抑制,所触犯的滔天大罪才能有部分的缓解。惩罚是最常见的净罪手段。在索多玛城,上帝用天火洗净了恶人奸淫的罪;而在埃及的全境,上帝降下十灾回应法老的铁石心肠。但之后,超越者遮掩了祂的烈焰,隐匿在苍穹的尽头,似乎放任世人在罪恶中苦苦挣扎。
不过还好,一切都还好,因为我们还在这残酷的世界中摸爬滚打。约定之神爱护着祂的造物,创造了充斥着无边恐慌的校园和有着无穷苦难的世界,原来是为了拯救犯罪的芸芸众生。通过不断忍受痛感,甚至是人为的额外折磨,我们居然就可以战胜苦难,回到乐园中享受极乐的Euphoria。一定是这样的。

如此,便拨云见日,一切都清晰了起来。这数不尽的灾难,生老病死的诅咒,甚至那在那隐匿在山林中的杀手,都是无比珍贵的宝藏。我们不再需要去逃避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虐凌,相反,我们要爱上这种苦涩的滋味,为那逼迫自身的而祷告。撕心裂肺,是为了让内里澄净;血流不止,是为了让肌肤清洁。
不过这还不够,客观的苦难并不充足。作为彻底信服、悔改的新生命,必须要加以重刑,才能见证乐园的降临。鲜红的烙铁,是圣灵和火的洗礼;锋利的刀刃,是与上帝立约的割礼(这些都是凛音教团内部采取的真实刑罚)。人头落地,是神悦纳的标志;哀嚎嘶鸣,是天国谱写的乐章。
仅仅是肉体惩罚,还不足以拯救芸芸众生,因为人和超越界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只有神的选择者,那有大权能的救世主降世,才能沟通天幕之后的世界,感动上主。而作为最虔诚的教徒,教团的领袖,凛音自觉地捡起了母亲未竟的事业,通过和命运之人的交合,诞下新世界的缔造者。那样的话,「乐园」就会在小小的地下空间中显现,一切受压迫的人都将在其中得到自由。

原来如此,这就是自己生命的意义。富有怜悯慈爱的约定之神,并不是要看自己在痛苦和后悔的深渊中徘徊,最后踏上死亡和耻辱的绝路。迄今为止,凛音终于意识到自己经受苦难的意义。自幼被母亲诅咒和遗弃的痛苦经历,早就让凛音心如死灰,接受了自己一文不值的事实。但如今,最荣耀的事业降临在她的身上——成为带给世界福音的圣母玛利亚。生命之神啊,鲜血是我的祭品;净化之主啊,伤痕是我的信功。万国的子民,都将欢腾,因为凛音承受的苦难将成为众人得救的可能。再也没有人需要压抑内心的悲怆,再也没有人会被生母抛弃、咒诅,再也没有人会在神创的世界中失去安歇之地,再也没有人......会像自己一样经历无尽的磨砺。
那被欺压的啊,你有福了,因为乐园为你敞开大门;那受责难的啊,你有福了,因为苦痛令你的罪体重生;那被亲友抛弃的啊,你有福了,因为救世主要将你怀抱荣;那无价值的渣滓啊,你有福了,因为凛音大人的血肉将成为新的圣殿,将你们高举直到下个千万年。万国的百姓啊,你们要颂扬她的名声,高唱她的荣光,缅怀她的恩德。
凛音大人通过了苦痛的试炼,已经成为了无罪的人。她要为众人的罪孽而受苦受难,最终诞下救主,让普天之下都在新世界中赢得无痛楚的重生。多么伟大,多么光荣,多么无私,多么慈悲,多么……虚伪!

通过自己的牺牲,所有的人都将得救。于是,抱有这样信念的凛音开始了她的救赎计划。只不过,这份一厢情愿的自我献祭,换得来却是血污的海,是更重的罪孽。

4. 约伯的故事
“有谁对神说:我受了责罚,不再犯罪。我所看不明的,求你指教我。我若作了孽,必不再作。祂施行报应,岂要随你的心愿,叫你推辞不受吗?选定的是你,不是我。你所知道的只管说吧。”(《约伯记》 34:31-33)
在乌斯地有个义人叫约伯。他资产丰富,家庭和睦,敬拜神明。有一天,上帝和天使们议论起他,但撒旦却认为约伯的虔诚不过建立在世俗生活的富足上。一旦他失去所有的一切,自然会背弃神明。于是,神允许撒旦带给约伯苦难。

在撒旦的折磨下,约伯失去了子女、土地、财富和健康。不过最可怕的是,他的信心动摇了。三位朋友从远方来宽慰约伯,为他的遭遇而伤心。但他们都认为约伯不过是罪有应得,因为神公义地治理世界。可约伯宣称自己是无辜的义人,不应该遭受惩罚。他质疑神运行世界的方式并不公义,甚至神就并非公义。在苦痛和彷徨中,约伯的情绪忽上忽下,时而充满信心,时而怨天尤人。很明显,约伯在如此逆境中也无法一直抱有对神的绝对虔诚。
另一位朋友以利户(希伯来人名)则指出神确实是公义的,但是为了防止未来的灾难,才先施加“轻微的苦难”作为警戒。可很明显,约伯遭受的苦难是巨大的,以利户的结论并不可靠,甚至还充满了心灵鸡汤的味道。
最后,约伯失去了耐心。他向神提出抗议,要求其解释自己为何遭受苦难。于是,造物主在旋风中回应了约伯的指控,揭示了他遭难的真正原因就是「没有原因」。神所创造的世界无限宽广,人类能观测到的也好,观测不到的也好,都按着神的旨意稳定地运行。这复杂的机制超越了凡人的一切智慧。
所以,约伯和四位朋友的结论不过都是井底之蛙的狂言。他们在真实的公义面前茫然无措,仿佛宇宙的真相冲入了阿周那的脑中。可结果,他们却要用自己有限的见识去编织愚蠢的谎言,反过来指控公义者不公。

为什么正直的人会遭遇灭顶之灾?神的答案非常明了,是因为这世上没有确实的义人,能够站在无限宽广的角度认识世界。那妇人肚腹中诞生的凡人,偷吃善恶果的亚当和夏娃的子孙,因着祖先的行为,也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评价是非。但岂不知道,这世界不按照任何人的意旨行动。
宗教的核心是信仰,是人与超越界的关系,而不是理性。人所要做的,就是放弃小我的价值观,不要像约伯和他的朋友们一样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认识去评判是非曲直。而乐园的门,其实就是为这样的人打开的。

5.「乐园」的真相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马太福音》 16:24-25)。
希波的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指出人间的三类追求:肉体的欲望,生命的骄傲和眼界的追求,分别对应《尼各马可伦理学》里提到的三类生活。
感官的享受,不过是逃避身体苦痛暂时一瞬的麻醉。吃了还要再吃,不然饥饿就会蚕食脏器;喝了还要在喝,不然口渴就会点燃肺腑。因此,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十三章》)。而荣誉和地位,也不过是用于区别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是日神的可悲拥趸。人获得了地位,就要忍受他人的嫉妒,时刻提心吊胆提防他人僭越,以致最后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知识是力量,也是束缚自己的工具。它区分了对错,规范了是非,界定了美丑,然后把信靠它的人类囚禁在戒律和理性的牢笼中,抑制了精神的生长。

更何况,再美好的事物体验多了,也会感到乏味,最终让人分裂成「众多」。在无尽的寻找和体验中,人们在实现欲望的路上不断迷失,以至于失去自我。而乐园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居住在这里的人,都能免去分裂的迷茫,在神超越的怀抱之中得到了安宁的「统一」。
基督教是弃绝的宗教(甚至可以说,所有高级宗教都是要求信徒弃绝的)。当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山上举起祭刀的时候,神会让他成为万国之父,所以要牺牲自己的独子以撒。这种逻辑上无解的矛盾,就是弃绝了人类的理性智慧,转而无条件无理由地信靠于唯一的奇异。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之前不辨善恶,能够无拘无束地生存,因为他们以神的公义为准,不以自己的意志为尊。正是不持有自己的观念,他们才能顺应神的公义,“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地接受并超越世俗的一切,不为任何事情而动摇。
也就是说,最终前往乐园的人也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全身心地顺从基督的教导。躁动的心归于平静,欲望的火悄然涅槃。生老病死不过虚幻的泡影,功名利禄只是过眼的烟云。通过摒弃自我,人们才能消弭自己犯下的所有罪孽,在乐园中长久地体验「欢欣」,如同久病之人重新恢复健康。

这样的乐园,注定不能在人间出现,因为它遗弃了世俗的是非善恶,断绝了人间的喜怒哀乐。这是非生命的世界,是放弃自我者的家园,是灵性的和谐和宇宙的大同。这个世界没有朋友,没有热爱,没有享受,没有净化,没有你我他的界限。
那么凛音,你要在人间建立的乐园又是什么样式的呢?

6. 凛音的歧途
“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就责备彼得说:撒旦,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马可福音》 8:33)。
人类唯一的罪,就是固执己见,不肯怀有慈悲的圣爱去感恩神和「近人」,却要追逐肉体的享受,用知识和是非之心区别神的造物。可以说,罪从骄傲而来,也随谦卑的信心而去。因此,净罪的唯一方式就是「灵的转向」:放弃对自以为好的追求,而信奉基督的教导。

诚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齐物论》),然后“精神生于道”(《知北游》)。压抑肉体的欲望,确实有助于灵的成长。因此,惩罚也有它的可取之处。而作为榜样的基督也信实地受尽磨难,作为唯一的义人,在十字架上受尽磨难,替世人进行代赎献祭,流下宝血洁净一切罪孽。这么看起来,自我鞭笞算的上是信心的选择,是对基督在十字架上伟大献身的尊敬。
但这并不代表凡人也要效仿基督去遭受肉体折磨,更不应该盲目崇拜残暴的体罚。相反,正是人类畏惧身体的苦楚,才会希望能够获得解脱,想要饮用那让自己“永不会渴的水”。一昧地坚信只有肉体的惩罚才能净罪,其实也是一种不自知的执念,是基于人类立场的是非判断,是心智无法满足的欲望,是甚于沉湎于肉体欢愉的魔障。
凡人的罪无法靠自己洁净,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压制心智的欲望,总是依赖自己的技巧和智慧生存。当摩西在旷野中行走时,以色列家的人便混淆是非,指责神和摩西串通一气,要将他们都骗死在沙漠之中。神应许了他们的诽谤,降下火蛇的灾祸让中伤者领受死亡。摩西祈求神的宽恕,但后者只是要他建造一尊铜蛇,所以看着它的都不至于落入死地。

这和众人的遭遇是一样的。人们都犯下了以自己为尊的罪,而现在悔过的机会来了。神富有慈悲和怜悯,不愿任何子民落入地狱的烈焰中。所以,祂派遣自己的独身子道化成肉身降临世界,帮助凡人和超越界建立联系,提供可以依靠的生活模式。人们只要放弃自以为是的智慧,与其根据理性寻找能躲避火蛇的庇护所,不如转向无理由的信仰,面向铜蛇轻轻一瞥。在这样的世界里,自我认识的善恶是非都失去了意义,任凭基督的话语主宰个人的行动,与超越者同心。
神愿意宽恕亚述的叛逆者,可先知约拿却因为国仇家恨,屡次推诿完成神警告的任务,只想早点看到仇敌被灭绝净尽,甚至埋怨神偏爱外邦人。他的意识被民族大义捆绑,信靠凡人虚假的公义,从而偏离了神。
同样,凛音只不过根据个人好恶建立了所谓的教团,利用无法逃离学校的绝望,把虚假的良心宽抚剂当做信条,用残忍的刑罚惩戒朋友和敌人。那些反对她的,就成为了所谓的「恶魔」,需要接受身体和心智的折磨,直到被其宣布为悔改(甚至为此折磨而死)。合欢和她的拥趸,无一不是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而一直关心凛音的惠辅,也被强迫当成生育的机器,为这个救世主之母的妄谈添砖加瓦。这究竟是神的旨意,还是自己为了寻找生存价值而编造的弥天大谎,已经不言而喻了。

“虚伪的圣母玛利亚”啊,万人敬仰的救世主之母,你难道不知道吗?神早已拣选了祂的使者,穿过外部世界重重的障碍,在无尽的循环中降生于世。她是你嘴里的恶魔,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要通过献祭实现救赎。

7. 真正的牺牲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马太福音》26:26-28)
相信大家都看得出来,使者就是真中合欢(仅限于合欢线里的合欢,而非叶线里的)。她来自「乐园」装置之外,闯入了这个人造的虚幻世界,通过自我牺牲,来拯救惠辅。她的牺牲不只体现在肉体上的磨难(被喜欢的人掐死),还有情感上的苦涩(被喜欢的人嫌弃)以及人格的否定(扮演自己讨厌的人)。

如蒙感召,惠辅通过合欢赐予的「复活」来到了真正的世界。一切的真相也临到了他的头上。面对着凛音发狂的面目,惠辅选择了凡人应当的活法:“我是……愚者”(那张图被锁了就算打码也不行,不过很值得一看,震撼人心)。在面对这个超出理性认识的世界时,人唯一应该做的就是承认自己的愚蠢,放弃心智和技巧,全盘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为了某个虚假的梦想让大家受苦。
从开始令人悲悯的身世,前期忍受苦难的无奈,到后期自以为是的疯狂,以及最后被嵌入墙壁的绝望,白夜凛音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母亲抛弃并诅咒她,帆刈叶利用她,合欢对抗她,惠辅否定她。凛音所苦苦寻找的,就是自己降生于世的价值。她相信了母亲关于救世主之母的谎言,用一腔热血地聚集教团对抗邪恶的合欢,给予无法离开学校的学生们新的希望,之后却又依赖暴力,复制自己过往不堪回首的经历。
在那么一瞬之间,凛音仿佛是成功了。学生们出于对合欢的恐惧和无法离开校园外的绝望,自发地集结在她的身旁。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准则,她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教主,收获了梨香等一众信徒的爱戴,推翻了合欢的暴政,在诞下救世主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凛音在绝对的荣耀面前欣喜若狂,只要成为了救世主的母亲,她就能拯救万民。再也没有人会遭遇苦难,再也没有人找不到出生的意义。这样的世界就是乐园,是她的乐园。

但只是一厢情愿的救赎,最后必然是一场空。苦通过后的神圣之地,是为那些超越苦难的人准备的。他们消除了自我的见解,弃绝了肉体和心智的欲望,融入超越界的汪洋之中,得到了精神的富足。
「乐园」不会在现实中出现,对惩罚的执着也不会让人净化罪孽。在现实的狂风中,凛音构建的精神沙堡溃散殆尽,不过是留下一个渴望亲情的残次品放声哀嚎。或许在她的梦中,自己还将继续承担起救世主之母的责任,去彰显虚幻的价值。

8. 后记:基督教的空壳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读者看到最后。这篇杂谈已经了鸽了一年九个月了,但时间的打磨并没有提高本作的质量。笔者个人认为出于两点原因,一是基督教角度并不太适合这部作品,因为其只是套上了“基督教的空壳”;二则是本人对复杂的作品设定遗忘太多,有的时候啊这里忘了,有的时候那边忘了,所以导致写作很不连贯。欢迎大家指出杂谈中有任何和原作相抵触的地方。
笔者第一次游玩Euphoria是在2015年的七月,当时是冲着这部作品猎奇的噱头去的,所以只觉得剧情很拖沓和莫名其妙。直到在游玩凛音线的时候才感觉到比较有趣。罪与罚,经典的基督教主题,然后便一口气通关了。
现在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却发现只是空有基督教色彩的外壳,而内核却毫无新意,不过是把历史上类似鞭笞学派的思路给借鉴过来。人家至少还是自愿的,通过受体的折磨来磨炼心智,希望让精神生长,与超越界结合。而凛音呢?还要在人间建立乐园,怎么是要效仿闵采尔吗?还有为什么这些信徒在合欢被打败后不跑呢?真的被洗脑了?

超越界永远是超越界,不可能通过凡人降临到现实界。可凛音既没有间宫卓司僭越超越界的野心,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超越纲领,最后只是落在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庸俗之中。所以整条凛音线下来,我只能感觉到她是个缺爱的疯子(不过在这个连学校都走不出去的地方,也就男主这个睡了一周的人不是疯子罢了)。真正的基督教色彩,应该是“伪生命”成为肉身来拯救世人,通过超越肉体和心智的信靠实现“死而后生”,而不是在人间建立宗教的天国,用惩罚和血泪铸造虚伪的免罪符。
在笔者看来,凛音线应该有一段后续配套的另一个角色线辅助,就像具有基督教内涵的《美好的每一天》中卓司线和皆守线的对立,不过很可惜并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凛音线是单独作者的手笔)。
而在另一条和基督教色彩沾边的故事线中,男主和合欢成为了“对抗世界”的恋人。在主题曲《楽园の扉》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あなただけが私の現実
仅仅只有你一人 才能算是我的现实
楽園追われた恋人のように
若似传说中的 不停追逐着乐园的恋人
傷ついたって 信じる扉を起ち開けて
即使伤痕累累也相信着 只要打开这一扇乐园之扉
本当の明日へ旅立つ
便能踏上真正的 走向未来的旅程
我认为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宗教肤浅的理解。任何一种健康的宗教,都不会让你弃绝对世界的「圣爱」,也就是佛教里说的「慈悲」。
诚然,基督说过“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 10:37)。这是因为宗教理应是教徒生活的核心,“人与此一核心保持某种关系,以作为其他所有关系的辐轴基点;然后人登徙到最高的意识层次,摆脱一切外在的拘牵束缚”(《宗教哲学演讲录》)。
在与超越界建立联系后,信徒理应能感受“神爱世人”、“我佛慈悲”、“梵我一如”以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尚情操,通过爱超越界而学会爱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考虑到男主和合欢的选择,也难怪他们是被乐园放逐的恋人了。

最后感谢夏亚君之前分享了他关于Euphoria的分析,更让我确信凛音线其缺少一些灵魂内涵。他的评价:“很难从白夜凛音线里理出些什么哲理,总觉得讨论的再深都只是背景板,是‘剧情需要’,而不是‘作者想要如此表达’或者‘角色就应该这样表达’”是非常中肯的。至于叶线(TE),很高兴我们也能达成一致,那就是不要玩完,在男主踏出大门的那一刻游戏就结束了,不然就只能看角色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