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胶东特委的曲折岁月,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八十多年前,中共胶东特委在乳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并领导了胶东地区轰轰烈烈的红色运动,为中国革命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白色恐怖中建立的中共胶东特委,是胶东第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机构,为胶东的党组织建设、革命力量发展、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胶东特委诞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党组织在胶东大地蓬勃发展开来。但多头领导、分兵作战的局面让各党组织几乎不发生“横向”联系,迫切需要一个集中党组织对胶东各级进行统一领导。

编辑
在1931年2月的时候,山东省委在工作计划大纲中指出,整顿所属各县工作,准备成立中共胶东特委。 1933年正月初三,张静源在济南向省委汇报工作,省委指示他,待时机成熟成立中共胶东特委。
1932年,张静源以教学为掩护到莱阳开展党的工作。1933年,受中共山东临时省委委派,张静源到牟平、海阳边区筹建胶东特委。
1933年3月,张静源在今乳山市北刘伶庄村,宣布成立中共胶东特别委员会,并通过讨论决定由张静源任书记,刘经三、刘松山任委员。自此,胶东大地上,西至莱阳、东到荣成的数十个各县级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1933年10月,张静源在莱阳处理党内事务时,遭到了党内投机分子徐元义的暗害,他牺牲后,刘经三不顾个人身份安危,奔走各地进行联络,并与上级取得联系。
重建胶东特委
1934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常子健(陕西省米脂县人,又名常学恭)来到胶东。2月,在文登县建立了第二届中共胶东特委,常子健任书记。1934年8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的介绍,中共胶东特委转归代行省委职权的共青团山东省工委领导。

编辑
1934年9月23日,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刘经三、张连珠、李厚生在文登县崮头集宿店时被捕,后转押济南。中共胶东特委委员遭捕后,特委书记常子健去了青岛,本届中共胶东特委遂告解体。
胶东特委再次重建

编辑
1935年1月,在文登县重新组建了以张连珠为书记的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新的一届特委成立后,特委书记张连珠便到荣成县寻山一带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债、抗高利贷的斗争。然后和特委其他成员一起在昆嵛山东麓积极开展工作。这届特委的主要工作,经过10个月的组织准备,发动、领导了“一一·四”暴动。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张连珠和部分特委委员相继牺牲,第三届胶东特委解体。
胶东特委第三次重建
经刘经三联系,理琪来到胶东,于1936年4月在文登沟于家村组建了胶东临时特委。10月,经中共北方局批准,胶东临时特委改为胶东临时工委。12月底,由于叛徒出卖,胶东临时工委机关遭破坏,理琪等被捕入狱。1937年2月,在吕志恒的领导下,胶东临时工委迁至威海。12月,理琪获释,在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第四届胶东特委,理琪为书记,吕志恒为副书记。根据山东省委的指示,12月24日,第四届胶东特委领导发动了天福山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揭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后在雷神庙战斗中,理琪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编辑
1938年12月,在中共胶东特委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共胶东区委,标志着胶东特委完成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胶东的党组织建设和抗日斗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从1933年至1938年,胶东特委书记历经八次更迭,张静源、张连珠、理琪三位特委书记和其他5名特委委员牺牲在了探求光明的道路上。然而,坚守初心的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前仆后继,越是艰险越向前,用热血和身躯撑起一个红色胶东,他们不畏艰险、愈挫愈勇的精神也将激励我们继承先烈遗志,不忘初心使命,用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让红色胶东愈加红,让党旗在胶东大地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