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怀古
中秋之夜,家人围坐一团,摆上石榴、柿子等各种水果,还有月饼、糖饼及其他圆形点心一起赏月的习俗渐行渐远。中秋的记忆没有见长,一直停留在离家之前的时光。
每年搜索一遍记忆中的画面,细细回味从前中秋带来的快乐度过每一年的这一天。嘴上情不自禁的一遍遍重复从长辈那听来的谚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深深的刻在脑海甚至灵魂里。
今年的中秋之夜同往常一样,也带着赏月的心情举头望明月,奈何轻度雾霾让皎洁的圆月蒙上一层薄纱,明亮的夜灯削弱了月亮的光泽,空气中隐隐能捕捉到人类活动产生的气味,月光下的影子已无迹可寻,皆化作路灯下的投影,枯燥又乏味,赏月也变的了无兴趣;人与自然的互动生生的被城市切断,连想象的余地也一并剥夺,再也写不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丽奇景,文字亦变的索然无味,没有大草原带来的清风吹散空中的沉闷,还是呆在室内欣赏月亮透照到床头来的安全惬意。
古人以各种诗歌遥寄中秋,含蓄美丽,借物借景抒发情感。而今,一句“中秋节快乐”,草草应付,毫无新意。拿起视频电话,面对亲人长辈,实在说不出那五个冰冷无情的单字。他们给我营造的中秋节根本不需要这五个字,一块月饼,一块特制点心,一顿可口饭菜,早早起床忙碌张罗的身影,已饱含所有中秋节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节日气氛自然而然升起。延续一天的兴奋情绪在夜晚达到顶峰,亲朋好友相聚一堂,高高摆起的月饼、水果,大家边赏月边聊着家长,小孩们互相追逐月光下的影子,比谁的影子长谁的影子跑的快,亲自验证是不是月亮走我也走,好不欢快,玩累了就坐在大人身旁,双手托腮似懂非懂的听大人们聊他们的事,直到月上三竿,夜深茶凉,大家才不情愿的散开,在月光的陪伴下各自归去。
年岁渐长,越发能领悟传统节日的意义,温情、温暖、饱含治愈力。中秋的明月更被赋予了神圣而伟大的使命,生而为人,情思无边,难免失落惆怅,可无论我们生处何地、何境,抬头遥望,总有那颗明月遥挂天边,引领我们找到我们的归属地,大概就是家的方向和家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