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与翻译者

感谢有人私信问我关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的译者哪个好的问题,对我来说十分荣幸。
我们先说作者——芥川龙之介

一切情语皆景语,我认为这是他写作的高明之处。
我想芥川在中国最有名的应当是《罗生门》吧,但纵观芥川大多数作品,感觉罗生门写的相对太露骨,没有其他作品那样诡谲,那样让人去深思。我喜欢芥川的作品有许许多多篇,没有最喜爱的,都是最喜爱。特别的一篇迷恋的是河童和火男面具,每次看,都会随着自己的经历看出新的东西,新的感悟。
顺便说说竹林中吧,很伟大的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我想看第一遍的读者大多都会搞不懂芥川要说什么。竹林中更得罗生门的韵味。地狱变更震撼人心。不过,初看芥川必先看罗生门,直接表明了芥川看似悲观的罗生门思想和芥川灰的风格。
芥川对比其他日本作家比较不同的是他虽然寿命不长,但是他的思想更新换代很快,像是泉镜花、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渡边淳一这四个比较有代表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能够看出一种 一直往一个方向奋进,不断的打磨,达成自我文学上最完美的境地。
而芥川先生的伟大就是他不关心自己的文学究竟是否能走完,而在乎的是社会、人民的思想,所以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前、中、后期的分层,他丝毫不迷恋于如何打磨自己的写作,而在乎如何更好的反映社会现实错误与丑恶。
所以我看芥川先生,会觉得他的文笔风格,数年如一,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从作品深层次的思想上,差距却大的很。

芥川的早期作品罗生门、鼻、山药粥、英雄之器等,往往借用了一些典故、历史等等,很含蓄的借古讽今,文章言简意赅,但是有一个通病就是故事往往没有什么正确的结尾,留给人很多的思考空间,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好”的体现,但是对于研究和学习写作的人来说,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芥川先生这种悬念式的结尾,实际上是思想凝练不足的产物,芥川先生在当时,能够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但自己还无法断言究竟什么样的思想是好的,什么样的思想是坏的。
而中期作品分水岭实际上可以从毛利先生、竹林中、地狱变,也就是1917年以后的作品为基准,在这一时期全球性的无产阶级思想在每个国家开始萌芽,芥川先生很敏锐的接受了这一思想,同时开始发觉出此后文章中的两个核心 —— 怀疑与利己
对比早期作品,我们能够明显的发现,早期作品中往往没有直接的去思考一个事物究竟是好,是坏。而在中期作品,芥川先生不断的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种种不同,如阶级、思想、作为,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对比,营造一个错与对的迷宫,同时借用文字与故事,引导人们发觉社会上的错误且丑恶思想,注意是发觉错误且丑恶,而不是寻找真善美。
单纯从芥川先生的作品中以及他个人的喜好中,我们可以发觉的是,他深深的认为社会是丑恶的,但是丑恶并不可怕,只需要化解掉,就是真善美的,所以他的作品中,很少直面的去书写人的真善美,而是利用一些大片大片的丑恶覆盖文字,只留出一片小小的空地给予真善美,在这个时期,最能表现此种思想的莫过于《阿富的贞操》
接下来说说翻译
翻译很重要, 尤其是对于日本文学来说,译者是书的灵魂,甚至可以说是“第二作家”

翻译,我认为一个是理解,一个是语言能力,如果理解到了,但语言能力不足,那么意境也会减弱,再差就是干脆翻译地很拗口,所以译者的语感非常重要,甚至比理解力更重要,因此我觉得觉得殷志俊,竺家荣,陈德文,叶渭渠,楼适夷的最佳 。
日本文学不易翻译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古代还是近代,作者们都经常会用古文写作,比如说泉镜花和尾崎红叶,幸田露伴等,身为近代人却用古文写作,这是最考验译者水平的一点译者一怕翻译的晦涩难懂,又怕不能保留原意。
同样的文字,不同的翻译真的会有不同吗?有的,每个译者有对原文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以及不同的诠释方式,会有差异,因此可能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就比如林少华和施小炜,两位都是不错的译者,但确实是有出入的。什么叫“林式村上”,由此可看出林少华先生对村上先生的理解具有自己的特色。再比如有些人喜欢读唐月梅和叶渭渠译的,我的老师就十分喜欢叶渭渠老师,说他的翻译和别人很不一样,也有喜欢比较冷门的韩侍桁先生所译的。而更多的感受在于自己。
说到《罗生门》的翻译我先想到的是鲁迅,迅哥儿翻译的《罗生门》之所以会被认为是最好的翻译之一就是因为大量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与用词,虽然有些难懂,但读者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尤其是短篇小说,译者是最容易先入为主的。
芥川龙之介在读到了胡适给他的所谓“支那版”《罗生门》时,及时不懂中文的芥川也能顺利的读懂意思,对此他对迅哥儿的翻译赞不绝口。
其实对于芥川的小说,我首推译林出版社的楼适夷老师翻译的。我记得两年前看过一本芥川龙之介短篇集,共十一篇小说,就是楼适夷老师翻译的。十分有特点,韵味十足,深得究竟,书的前言是他写的,说他在文革期间百无聊赖、无人问津的情况下一个人认真翻译聊以自慰,主要是前言就足以打动我,而内容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一方面他的语言又十分洒脱,这大概和他的写作风格有关,他的文章写的很好。

说到前言——这对于译者和读者重要的一部分,就又要提到鲁迅了,用豆瓣中的一篇文章的话说,首先是鲁迅在介绍中把作者的名字和作品名字的日语发音给完整如实地拼写出来,这可以说是十分严谨。其实也可以说是具有在当今中国至今罕见的国际眼光——假如中国人不知道芥川龙之介这个日本名字的发音,就难以跟其他国家的人、甚至难以跟日本人交流(至少是难以口头交流);毕竟,jiechuan longzhijie(芥川龙之介)只是中国人的说法,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的说法都是Akutagawa Riunosuke。
更令人惊叹和敬佩的是,鲁迅的上述作者介绍在将近100年过后的今天读上去依然是立得住。他的介绍虽然可以说是有点失之过于简略,但绝对没有不着边际的废话,不像国内某些作者和译者一样说着一堆废话来吸引读者,我想,真正想读书的人看到这些不但不会陶醉,反而会十分反感。要是把鲁迅的前言跟我朝当今一些流行作家(大冰,张嘉佳)对照,更是要令人惊叹不已,唏嘘不已,哭笑不得。

回归主题,芥川的小说首推译林的楼适夷^^
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