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00)“空间构成(23):能量单位的相对位移与波的产生”

2023-04-27 16:51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书接前文,这篇文章来讨论富能量的物理结构——尤其是游离能量单位的相对位移导致的引力失衡进而导致的“波”的产生。

在之前的几篇题名“直线力与垂面力”的文章中,我说明了万有引力原力——直线力以及电磁力原力——垂面力的性质、差异,并且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描述说明了一个问题——因为系统内的源质单位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传递方向有所不同”,这些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可能“经过”或“不经过”能量单位,因此它们可能受能量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影响而“衰减”或“不衰减”,因而最终使得源质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实际”作用效果出现差异——而这一现象实际上在很多地方都是通用的,这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富能量的物理结构——尤其是游离能量单位的相对位移导致的引力失衡进而导致的“波”的产生。

所谓的富能量的物理结构指的是——对外产生的类似能量单位的源质引力削弱效果强于单个静光子——也即是“真空”、“空间”——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能量单位亦或是由能量单位与源质单位构成的“源质能量团”,当无法明确推断某个物理结构的源质、能量分布情况时,可以粗略地将“富能量的物理结构”理解为源质能量比小于1:3——也即是静光子的源质能量比——的物理结构——或称“平均每个源质与三个以上的能量单位配比”的物理结构,如果该无法推断源质能量分布情况的物理结构的源质能量比小于1:3则属于是富能量的物理结构,反之则不是富能量的物理结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诸如源质能量比为1:4的“动光子”——也即是当前时代下物理学中一般所称的“光子”,源质能量比为1:8的“真空零点能”、源质能量比为1:12的“中微子”等均属于是“富能量的物理结构”,而在这其中源质能量比为0:N——也即是源质能量比为0的物理结构——也就是所谓的游离能量单位——能量单位本身毫无疑问地是“最”富能量的物理结构,而它在“真空”、“空间”——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中发生相对位移——或者用一个更加形象的词语——“穿行”——时,它导致的引力失衡就是“光波”、“电磁波”等“波”形成的原因。

在以后讨论“光学传播原理”的专题时我会反复地说明以下这一句话——一切类型的“波”的传导均有传递“媒介”。

水波的传递媒介是水——更进一步说是水分子,声波的传递媒介是空气——更进一步说是气体分子,光波的传递媒介是“真空”、“空间”——更进一步说是“真空”、“空间”——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静光子,而它们传递的物理实体本质则都是能量——更进一步说是游离能量单位——游离能量单位能够存在、游离能量单位的相对位移是目前我们人类所处的宇宙能够保持正常运转的根本原因。

游离能量单位究竟是如何在传递、发生相对位移,或者说——在“真空”、“空间”中“穿行”——的过程中导致光波和电磁波形成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先来观察强引力源从广域范围内吸引游离能量单位并促使游离能量单位穿过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集群——也即是“真空”、“空间”的物理模型如下图《100》-1:

《100》-1

在上图《100》-1中,图的左侧存在一个强引力源以黑圈中记以“∞”标出,右侧着有一个被强引力源吸引的游离能量单位被记以紫色圈标出,在强引力源中间的则是“真空”、“空间”——也即是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图片以三组静光子——一个源质单位与三个能量单位——橙色的大圈指代三个能量单位——进行指代。

为了方便对模型进行说明我们假定紫色游离能量单位在进入这三组静光子所在区域前不会对这三组静光子产生任何影响,此时三组静光子因某种原因达成引力平衡不会发生相对位移,在此情形下,假设紫色游离能量单位受强引力源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吸引,向着强引力源发生相对位移,则游离能量单位会进入“真空”、“空间”——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也即图《100》-1中三组静光子所在的区域如下图《100》-2:

《100》-2

由于游离能量单位具有削弱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能力,所以当紫色能量单位处于一些原本引力平衡的物理单位附近时将打破它们原本所处的引力平衡的状态出现引力失衡并向着背离游离能量单位所处位置发生相对位移——因为这样的缘故,游离能量单位最终将促使它周围的物理单位彼此之间互相分离如下图《100》-3:

《100》-3

——而在此之后,紫色能量单位将受到强引力源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向着强引力源所在位置继续移动如下图《100》-4:

《100》-4

——此时由于类似于《100》-2至《100》-3的理由,《100》-4中游离能量单位附近的物理单位也会彼此分离,于此同时紫色能量单位原本所处位置的基本物理单位因游离能量单位已经离开,重新回归引力平衡的状态——至少是近似引力平衡的状态,所以回归原本位置如下图《100》-5:

《100》-5

——同理它之后也会继续移动并使《100》-5继续转变如下图《100》6:

《100》-6

——此时我们观察游离能量单位在相对位移——穿透“真空”、“空间”——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过程中使得该立方体快式网络结构所含的物理单位的相对位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而将这些变化以“线”连接则有了下图《100》-7:

《100》-7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如果游离能量单位足够多,并且它们有规律,有间隔地穿过三组静光子,则这些静光子所含基本物理单位的位移程度将如何呢?

答案是将如下图《100》-8所示:

《100》-8

“粒子”位移,由此产生了“波”状结构,游离能量单位在“真空”、“空间”中发生相对位移由此导致了“光波”的形成。

关于这些与“光学”、“光波”、“电磁波”、“波”有关的内容等我以后写到了“光学传播”原理在继续讲解,这里只是提一下游离能量单位相对位移带来的影响·········我总我有种写着写着写跑题了的感觉,回去我去翻翻我原本打算写什么,翻完了以后觉得重要就补上······或者等我再过段时间做“空间专题”的整合的时候再翻再补也行,算了,到时候再说吧,就这样,嗯·································

以上。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00)“空间构成(23):能量单位的相对位移与波的产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