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书推荐 | 707

大部分读过的书都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小时候吃的很多东西,大部分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也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
1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

作者:[中] 张小星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9.2
恋人总爱问这些奇怪的问题。如果你给不出答案,对方一定会非常生气。可是,这些问题其实非常艰深——一个人本人真的和条件不同吗?什么又是“注定在一起”?这些其实都是延续了千百年的哲学问题。本书以恋爱为视角,通过恋人的十个经典提问,讲解十个基础哲学问题,涵盖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基本领域。原来,恋人们在认真追问的时候,常常和哲学家不谋而合呢。
2
《妥协社会》

作者:[德] 韩炳哲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7.8
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长效麻醉。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甚至连爱情的痛苦也渐渐变得可疑起来。这种痛苦恐惧症也蔓延至社会性事物。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痛苦恐惧症也席卷政治领域。一致之强制和共识之压力与日俱增。政治安守在一个妥协区域,失去一切生机与活力。
妥协社会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苦难的被动性在“能”所支配的主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如今,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
3
《李光耀观天下》

作者:[新加坡] 李光耀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9.2
李光耀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本书中,他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相反,在横跨美国、中国、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探究其人民的心理,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
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也探讨了他长久以来最关切的新加坡的未来,并让读者一窥他的私人生活和他对死亡的观点。每章中还穿插了他接受《海峡时报》访谈的问答录,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他的观点。
4
《地球尽头的尽头》

作者:[美] 乔纳森·弗兰岑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8.3
16篇议题广泛、恳切有趣的随笔。弗兰岑描写他的“绝望”与希望: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已成定局,世界时刻在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自己热爱两大的事物——文学与鸟类——面临危机,焦虑之下,他选择如何应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弗兰岑选择清醒应对,更选择怀抱希望。文学指明了一条出路,让他在一切中发现意义;而关注鸟类,去往地球尽头的尽头观鸟、写作,拯救他所爱的事物,竭尽所能从小事做起,才令人感到自己尚有可能过一种更有意义、更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也呼吁我们:我们以为坚固的世界结构其实如此脆弱。在动荡与恐惧面前,重视平凡的、微小的,荒谬的事物,努力觉察我们微小的人性,以及令我们愉悦的日常琐碎。
5
《亲爱的生命》

作者: [英] 雷切尔·克拉克
内容简介:
豆瓣评分:8.8
失去与告别这堂生命课,无论早与晚,每个人终是要学习的。临终者的恐惧往往不是来自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尽头的恐惧。面对已知的迫近的告别,如何活在当下、享受生命,是生命最后的课题。
“在我的工作中,整整一周没有患者去世的情况少之又少。”她是比死神先一步宣判死亡的人。在成为一名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医生之前,蕾切尔·克拉克是一名电视节目记者和制作人,曾遭遇车祸,亲历恐怖袭击,在非洲战乱中与子弹擦肩而过……经历太多生死之后,她决定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医生,去帮助更多人。
本书记录了作者的工作日常:照料、抚慰那些即将不久于世的病人及其家人,帮助他们从容地面对死亡与告别。书中还记录了作者照顾和送别患癌症父亲的经历。这本书帮助我们思考,当我们面对亲人遭受病痛折磨和濒死挣扎时,如何不害怕、不焦虑、不慌乱,如何给予他们最大的尊严与安慰。它也让我们自己找到面对离别和伤痛时的勇气。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及资料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