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货币银行学 货币金融学 期末复习(十一)

2023-06-29 23:33 作者:月亮没空喏  | 我要投稿

金融十一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反映了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的变化。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1).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增加导致的过度需求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表现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过度增长,而商品和劳务供给的增加速度却受到限制,由此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社会未达到充分就业,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资源更有效的利用,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只有当社会已达到充分就业,资源已被充分利用,总供给无法再增加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才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如果总需求增加的速度过快,超过总供给可能的增加速度,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所导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

(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类型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由过度的工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推动总供给曲线上移而形成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当强大的工会组织迫使厂商提高工资,使得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导致产品价格上升;而物价的上涨又会使工会再一次要求提高工资,又一次对物价上涨形成压力。这样,工资的增长和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它是指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来获得垄断利润,使得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三)、混合型通货膨胀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住往是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同时存在,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通货膨胀。例如,在总需求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中,价格上涨又导致了生产成本的提高,引起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中,工资的提高使货币收人和需求增加,又导致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

(1)需求结构转移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它会从一个部门迅速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则需要时间。当需求从某些部门转移到其他部门,例如从衰退部门转移到新兴部门时,原先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结构可能会因需求的转移而出现新的失衡。对于需求增加的部门,产品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将上涨:而对于需求减少的部门,由于价格和工资刚性(或黏性)的存在,产品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却未必会下降,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一国的经济生活中,总有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另些部门。

当先进部门的工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上升时,落后部门的工资和成本也会相应上升,进而推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形成了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3)斯堪的纳维亚型通货膨胀

斯堪的纳维亚型通货膨胀,也称输入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小国”,这里的“小国”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接受者。小国的经济部门划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开放经济部门,它生产出在世界市场上参加竞争的可交换商品,其产品价格由世界市场决定,这些部门有较高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二是非开放经济部门,它生产出的商品不在国际上进行交换,其产品价格完全由本国的需求情况和产品成本决定,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但是由于工资向上的刚性,两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趋于一致。 因此,当发生世界性通货膨胀时,小国开放部门的成本和价格将会上升,在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刚性作用下,非开放部门的工资和价格也会上升,结果该国的整体物价水平上升,引起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促进论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现实经济中的实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时,政府可以运用增加预算、扩大投资支出和增加货市供给等手段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其理由如下。

1. 弥补投资资金不足

资金缺乏投资不足是造成国家产出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通货膨胀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相应地增加有效需求,能使那些受到有效需求不足限制造成的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增加就业和产出。

2. 铸币税的正效应

铸币税,是指由于国家对货币供给的垄断地位而流人国家的所有收入。

政府以铸币税的形式得到了部分资金,政府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增加投资。

3.提高储蓄率

通货膨胀通过收人再分配效应,使工人的实际工资减少,从而使企业主的利润增加。通货膨胀把国民收入进行了有利于利润所得者而不利于工资所得者的再分配。由于工人的边际储蓄倾向往往较低,而企业主较高,从而有利于其储蓄率的提高,而企业主就可以利用这部分储蓄资金来增加社会投资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4.货币幻觉的正效应

在通货膨胀初期,全社会都存在货币幻觉,对于企业主而言,由于公众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存在时滞,此时物价上涨了,而名义工资不会发生变化,企业利润会相应提高,通货膨胀使资本家更加乐意进行投资。对于工人而言,他们通常将名义价格、名义工资、名义收入的上涨看成实际的上涨。于是,劳动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企业家愿意扩大投资,增加雇佣工人,从而扩大再生产。

(2)促退论

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市场运行”效率,阻碍经济增长。

1. 资源配置失调

通货膨胀会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导致资源配置失调,经济效率降低,使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在高通货膨胀率下,持有现金的成本大大上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管理现金,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

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低于名义利率,企业投资成本降低,因而极易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而过度的资金需求往往会迫使货币当局加强信贷管理,从而削弱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

3. 生产性投资成本和风险加大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最终会引起名义工资率上升和银行利率上调,生产性投资成本和风险加大,泡沫经济升温。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劳务的相对价格随之发生不稳定的变化,致使资源分配被扭曲,因而也增大了生产性投资的风险。

4.边际储蓄倾向降低

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人们的实际收人水平降低。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引起人们的边际储蓄倾向降低,社会储蓄率下降,从而使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下降。在高通货膨胀率下,实际利率往往会下降,甚至出现负利率,引起储蓄减少,从而使投资者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源。当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人们会放弃货币,改用实物作为交易媒介,使得交易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率严重受损。

(3)中性论

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不相关。在长期内,公众会形成通货膨胀预期,事先提高各种商品的价格,做出相应的储蓄、投资决策,从而抵消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

(二)、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1. 固定收人者实际收人下降

在通货膨胀期间,通常固定收人者的收人调整滞后于物价水平,实际收人会随通货膨胀而减少。而非固定收人者能够及时调整其收人,从而可能从物价上涨中获益。

2.企业主利润先升后降

对于非固定收人的企业主而言,在通货膨胀初期企业主会因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增加而获益。但当通货膨胀持续发生时,随着工资和原材料价格的调整,企业利润的相对收益就会消失。

3.政府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

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在累进所得税制度下,名义收人的增长使纳税人所适用的边际税率提高,应纳税额的增长高于名义收入增长。而且,政府往往是一个巨大的债务人,向公众发行了巨额的国债,价格水平的上涨使政府还本付息的负担相对减轻正是从这个角度,有人说“政府具有诱发通货膨胀的利益动机”。

(三)、通货膨胀的财富再分配效应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会从债权人手中转移到债务人手中,即通货膨胀使债权人的部分财富流失,而使债务人的财富相应增加,从而形成了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1.减少政府支出

减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削减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资、行政事业资等;二是削减转移性支出,包括各种福利支出、财政补贴等。减少政府支出可以尽量消除财政赤字,控制总需求的膨胀,消除通货膨胀隐患。

2.增加税收

增加税收可以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人,降低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以抑制总需求膨胀。同时,增加税收还可以增加政府收人,减少因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发行。

3.发行公债

政府发行公债后,可以利用“挤出效应”减少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抑制社会总需求。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从而达到紧缩信贷规模、削减投资支出、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 提高再贴现率

提高再贴现率可以抑制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贷款需求;还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和贴现率,结果企业因贷款成本增加而减少投资,货币供给量也随之减少。提高再贴现率还可以影响公众的预期,达到鼓励增加储蓄、减缓通货膨胀压力的作用。

3.公开市场卖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经常使用的一种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工具。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在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从而达到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4. 直接提高利率

利率的提高会增加信贷资金的使用成本,降低借贷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同时,利率的提高还可以吸收储蓄存款,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

1. 自愿工资物价指导线

2.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人政策

3.工资-价格管制及冻结

(四)收入指数化政策

收人指数化政策是指将工资、利息等的各种名义收人部分地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其自动随物价指数升降而升降,从而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并减弱由通货膨胀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显然,收人指数化政策只能减轻通货膨胀给收人阶层带来的损失,但不能消除通货膨胀本身。

货币银行学 货币金融学 期末复习(十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