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飞翔的暴风突击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攻击机型号及其近距离对地支援战术的发展(上)

2023-06-13 16:52 作者:女神是天依  | 我要投稿

   到1914年结束时,西线的法国、英国和德国军队已经沿着从北海到瑞士边境的400英里前线陷入了堑壕对峙僵局,施里芬计划式的快速机动对于德国人来说已经是不存在了。到了1915年,以重型榴弹炮和马克沁机枪为主的粉碎性火力成为了敌我双方静态攻防战的最大竞争手段。因此,至少在当时的各国军队来看,通过猛烈的炮轰配合大集群步兵冲锋实施直接攻击突破敌人的防线是通往胜利的唯一途径。

   为了使这种战术成为可能,“战争之王”——各类杀伤力可怖的火炮——必须事先大量集中使用,以尽最大化的毁灭敌人的防御阵地。随着冲突的加剧,各国军队对大炮的依赖也是直线上升。炮兵成为法国陆军战斗力的中流砥柱,从1914年占军队的20%上升到战争结束时的38%。英国对炮兵的改进是攻击技术的升级,这些技术在1918年被证明非常成功。至于德国则在1916年由布吕赫穆勒上校开始了炮兵现代化改革,从此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克虏伯大炮可以让敌人知晓什么是残忍。

   而此时,英法德三国的陆军航空部队已经开始使用侦察机这种新锐的战争机器为地面部队充当“天空之眼”,除了侦察敌人的军队调动和物资集结地之外,双座侦察机还常常为炮兵部队刺探敌人的火炮阵地和兵力集中地,以便对他们发动毁灭性的炮火轰炸。因此到1915年,各国的航空部队增加了第二个作战元素:阻止敌人的侦察机在前线不受约束的观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譬如德国福克E.III这类战斗机被设计为击落敌人的侦察机,侦察机这种作战装备的损失率开始直线上升,其机组人员的平均寿命甚至不足六个星期。

德国陆军空勤队装备的阿维亚蒂克B.I飞机,该机在1914年被德军用于侦察和炮兵校射
德军于1915年装备的福克E.I战斗机,该机于同年7月开始大肆屠戮英法侦察机

   但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第三个年头,也就是各国武器和战术开始长足进步的1917年,德国人为此前被视作只有侦察定位的双座飞机开辟了一个划时代的用途:专门为满足近距离空中对地支援需求而设计的单位组织、理论和装备。

   近距离空中支援,简称CAS,这个名词要求对地攻击机向一线地面部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以及为地面进攻部队提供被动但至关重要的侦察以确保他们知晓敌军的兵力部署。而在两年前的1915年,德军仍然将双座飞机的主要功能视为向步兵和炮兵指挥部传输信息的手段。因此,当时的德国陆军空勤队装备的C型飞机(指配备武装的双座侦察机)往往被编为由6架组成的“侦察中队”,附属于步兵军、集团军和陆军统帅部,以发挥侦察作用。而在那一年,机枪武装的战斗机出现了,用于保护己方的侦察机和攻击敌人的侦察机,所以当时的空战开始向围绕侦察机的截击与反截击发展。这种快速的重新定位意味着任何一方发展CAS实践的机会都被推迟到战争后期。在航空部队全面重组后,德国于1917年抓住了这一概念,并使其成为可行的作战手段。

   一战德国近距离空中对地支援的诞生源于其最初的空中哲学的消亡,该哲学从1914年到1916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向Sperre,也就是“封锁巡逻”。这一概念要求德军战斗机通过对前线空域的持续巡逻建立起空中屏障,以阻止英法军队的飞机对己方战线的侦察活动。但以1915年的飞机的速度与航程,这种“空中屏障”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所以英法飞机可以轻松的绕过任何德国空中警戒线,这条“空中壕沟线”注定是要失败。不过在1916年,德国战斗机使用这一战术导致法国在凡尔登战场上空基本没有制空权,这种令人震惊的情况促使德国最高指挥部于10月8日颁布命令,将陆军航空部队从地面部队中分离出来,单独组建为“德意志帝国空勤队”(Luftstreitkräfte,字面意思是德国空军),由骑兵中将恩斯特·冯·霍普纳就任总司令。值得一提的是,霍普纳中将接受任命时得知他的部分职责是确保帝国空勤队和地面部队之间有更多的战术合作。这项职责其实是因为索姆河战役的影响而出现的,当时英国飞机经常携带炸弹袭击德军的的火车、弹药库、运输线等关乎后勤的纵深重要目标,例如1916年9月,德军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利贝尔库尔火车站就遭到两个英军飞行中队的袭击,其所属建筑、车辆和铁路全部被重创,而德军飞机对此是救援不力。

恩斯特.冯.霍普纳
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装备的阿弗罗504轻型轰炸机在索姆河战役期间频频攻击德军堑壕,给敌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当霍普纳中将上任时,德意志帝国空勤队有两个组成部分:Feldflieger Abteilungen(野战飞行分遣队)和Artillerieflieger Abteilungen(炮兵飞行分遣队)。野战飞行分遣队各有六架双座飞机——通常是不同飞机型号的混合——并被分配到陆军和军团总部,其目的是侦察敌人的阵地,击落敌人的侦察机并对敌军工事进行轰炸。炮兵飞行分遣队由四到六架不同类型的双座飞机组成,并附属于陆军和军团总部或当地炮兵指挥部执行侦察任务。

   事实证明,为适当的近距离空中支援行动创造条件很困难,因为此时的侦察机无论是载弹量还是防御力都很贫弱,完全不能适应这种任务。德军最初希望1916年8月首次成立的新的Jagdstaffeln(狩猎中队,配备6-8架D型单座战斗机)能提供答案,而此时德军正在和法军举行“凡尔登绞肉机互相折磨大赛”。尽管狩猎中队的真正任务是击落侵犯己方领空的敌军飞机,但随着凡尔登战役的逐渐焦灼,地面部队越来越多的需要携带有机枪和炸弹的飞机为他们提供低空支援,于是狩猎中队的战斗机被要求利用速度优势攻击法军后方的预备队阵地、通信站和后勤点,以支持德军士兵的战斗。

   但这种职责在德军战斗机飞行员中从未流行过,因为他们只能将飞机开到超低空才能有效的执行对地支援任务,这意味着他们的飞机直接暴露在法军的步枪手和机枪手的射击范围内。这个时候,德军飞行员、油箱和散热器都是极易遭到子弹打击的目标,所以德军战斗机在这种行动中往往会蒙受很大的损失。随着CAS从1914-1916年的临时辅助任务到1917年发展为常规需求任务,德军意识到他们必须开发新的飞机和战术才能让CAS真正发挥出作用。

凡尔登战役期间,德军时常派遣高速度的信天翁D.II战斗机扫射法军工事,但这种无装甲飞机在低空极易遭到枪械集火

   德国人在实施永久和有凝聚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计划方面迈出了第一个具体步骤。1916夏季,德国陆军空勤队(帝国空勤队的前身)解散了三个Kampfgeschwader(轰炸机联队),并将其所属中队重新指定为Schutzstaffeln(简称Schusta)——“飞行保护中队”或护航中队。每个中队包括一名军官、79名士兵、飞行员和机枪手,装备六架飞机。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护航中队的任务并不是近距离对地支援,而是护送C型侦察飞机,保护它们免受敌人拦截。为了方便训练和更好的协调,这些中队被部署在它们需要保护的侦察机所驻扎的同一机场。如果受到攻击,德国侦察机将立即撤回机场,而双座护航飞机则用机枪击退敌人并掩护侦察机撤退。最初的护航中队配备了Albatros DDK、Rumpler 4A13、Gotha Taube和Fokker M8飞机,所有这些双座飞机都具有与它们被指派保护的侦察机相似的性能特征和战斗能力。但这些双座护航飞机很快就被发现不够坚固且火力不足,无法胜任护航任务。空勤队随后把目光转向G型飞机,它拥有双引擎和多挺机枪,但事实证明这种以轰炸用途而生的飞机太慢、太笨重,同样无法充分执行护航任务。

   于是在1916年8月,德国陆军空勤队发布标书,寻求一种新的“轻型C型”飞机,要求新机型的动力方案为160—180马力,自重较标准C型侦察机轻150—200千克,专门为较大、较重的C型飞机提供贴身保护。可以看出,官方要求新式飞机在轻盈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空战能力,其要求不可谓不高,这或许可以解释最终只有两家公司的设计脱颖而出:哈巴斯塔特CL.II与汉诺威CL.II。

哈巴斯塔特CL.II
汉诺威CL.II

   1916年11月,哈巴斯塔特正式推出CL.Ⅱ原型机,该机前后双座,机身外形简洁流畅,配备1台160马力梅塞德斯D.Ⅲ型6缸水冷直列发动机。该机的武装情况为,机首配备1挺7.92毫米斯潘道LMG-08/15型同步机枪,后座配备1挺7.92毫米MG-14型机枪。在1917年5月初的军方测试中,该机表现优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灵活性和爬升率,该机爬升至1000米高度仅需5分钟。后座机枪安装在一个位置高于机身的圈形基座上,从而为后座机枪手提供了良好的射击视野。在需要时,该机最多可以携带5枚10千克的炸弹。

哈巴斯塔特CL.II的后射机枪有三个100发弹鼓作为备弹

哈巴斯塔特CL.II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携带2挺前射机枪

   至于汉诺威方面,新加盟的首席设计师多纳搞出的第一种设计,就是定位为“轻型C型”的汉诺威CL.Ⅱ。同样是冲着航空队总监新标书而去的这种双座机,具有紧凑的机身布局,外观非常近似信天翁飞机;其尾部设计非常独特,为方便机枪手向后射击而设置了上下两层水平尾翼,这一布局在一战军机中堪称绝无仅有。比较令人迟疑的部分是该机选用的动力,虽说“百眼巨人”As.Ⅲ发动机的理论功率达到180马力,但这款发动机的出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呈显著下降趋势。不过这一缺点多少因为CL型飞机的特殊情况而被抵消,一则是该机机身较轻,二则CL型飞机的定位是在3000米高度以下为侦察机提供保护。

可以看到汉诺威CL.II独特的复合式尾翼


  1917年7月,在哈巴斯塔特CL.Ⅱ通过测试仅两个月后,汉诺威CL.Ⅱ也通过了军方测试。问题随之而来,帝国空勤队总监只希望为部队选择一种机型,但从总体上看,两种CL型飞机的外形尺寸、飞行性能和火力配备都在伯仲之间。汉诺威在速度和射击范围上略占上风,哈巴斯塔特的灵活性和座舱舒适度更佳。一时间,两种飞机各自得到了相当数量的支持者。在这种情况之下,空勤队总监便做出了顺理成章的决定:两种飞机同时获准装备部队。

   自接收第一份为数100架的订单之后,哈巴斯塔特便不断收到来自军方的追加订单。最终,到次年年中开始生产新的型号之前,哈巴斯塔特CL.Ⅱ一共制造了900架。汉诺威在8月接到第一份为数200架的订单,次月又获追加,这对一家刚刚涉足飞机制造的公司来说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到结束生产时,汉诺威CL.Ⅱ的总产量约为440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彰多纳取得的成就,汉诺威每完成一架CL型飞机,这位设计师都能从政府获得一笔特殊的津贴。

   1917年7月下旬,哈巴斯塔特CL.II型飞机到达前线,开始装备护航中队为侦察机提供保护。一个月后,汉诺威CL.Ⅱ也加入现役,同样在护航中队中担负为双座C型飞机护航的任务。随即展开的实战行动表明,两种CL型飞机都达到了人们的预期,它们在和协约国飞机的对抗中表现自如,其性能足以对抗那些前来拦截己方侦察机的英法单座战斗机。

   使用过这些CL型飞机的人,没有不对它们竖起大拇指的。来自各护航中队的报告亦是赞不绝口,其中尤以配属第4集团军作战的航空单位的报告最为客观公允,这份发自当年10月的报告称哈巴斯塔特CL.Ⅱ“赢得了普遍的认可,达到了护航中队的全部要求,执行任务非常令人满意”。具体而言,这份报告指出该机在爬升率、飞行稳定性、机动性、安全性等方面均“非常优秀”,飞行员和机枪手的视野极为良好,“比此前装备的所有双座机都要好”。

   在装备护航中队的同时,德军还将两种CL型飞机配发少数狩猎中队,以便让其同单座战斗机一道行动以做出进一步评估。在这样的尝试行动中,CL型飞机再获新的赞誉。第24中队的王牌飞行员海因里希·克洛尔在亲自驾驶CL型飞机之后,认定这些“小型C型”飞机灵敏异常,就速度和爬升率而言同信天翁D.Ⅲ、D.V战斗机完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不过有趣的是,早在1917年5月,护航中队就赢得了专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的契机。两个事件带来了这一点: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在“血腥四月”期间的毁灭——英国人损失了245架飞机,而德国人只损失了66架,这让西线德军航空部队压力大减,可以省出精力执行其他任务。此外,1917年4月9日至5月16日的阿拉斯战役期间,帝国空勤队第7护航中队成功执行了CAS,有效支援了德军地面部队的反击,证明了护航飞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可行性。

   CL型飞机的前后式双座乘员舱由飞行员和观察员占据,紧挨的座舱促进了两名机组人员之间的合作,并非常适合其新发现的CAS职责。飞行员拥有一流的视野,观察员的机枪安装在位置高于机身的圈形基座上,可以操纵这挺机枪展开全向射击,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向下也就是对地面的射击。此外,除了机腹挂载的50千克航空炸弹外,CL型飞机的观察员座舱还可以携带手投式的木柄手榴弹、破片尾翼炸弹以及集束手榴弹,这三种爆炸物各自装填有200克、300克、1400克烈性炸药,其威力足够实现对敌军地面步兵和部分工事的破坏。

地勤人员在为即将实施对地攻击的哈巴斯塔特CL.II准备木柄手榴弹


    1917年9月6日,CL型飞机首次执行了对地攻击任务。当天德军接到英军部队正在索姆河上过桥的报告,于是数个护航中队紧急出动,他们装备的哈巴斯塔特CL.II和汉诺威CL.II携带航空炸弹和后座舱手投式炸弹对英军步兵实施了猛烈的袭击。这次临时作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组织良好的协同进攻中,CL型飞机向英军步兵纵队发起猛击,以机枪的精确射击和投下炸弹的震慑威力,几乎瓦解了英军一整个师的行动。

   这次计划外的行动表明,CL型飞机极为适合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它们既可以有效杀伤敌军步兵,又可以扮演本方步兵的空中支援平台。作为回应,第255野战飞行特遣队很快将自己的哈巴斯塔特CL.II飞机专门用于对地攻击。在实施多次出击后,报告称该机在这个领域确实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其“能够迅速改变高度的特性”,令该机在面对协约国地面火力时能够有效摆脱。这样的评价绝非自夸,在对1架缴获的哈巴斯塔特CL.Ⅱ详加研究之后,英国人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在少数单位的对地攻击获得成功后,德国军方便顺势将此经验加以推广。德军专门成立了打击地面目标的攻击机中队,每个中队装备6架哈巴斯塔特或汉诺威的CL型飞机,部署在靠近一线的地区随时待命出击。无论是支援本方的进攻,抑或是抑制对方的进攻,攻击机中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空对地支援作战的雏形时期就此开始了。

   虽然哈巴斯塔特CL.II和汉诺威CL.II可以依靠卓越的机动性来躲避地面火力,但这类飞机毕竟是从轻型护航飞机的身份中转业而来,所以它们的重要部位也没有装甲保护。而这就要提到一战德军的专业型CAS飞机:J型飞机。而这种飞机的诞生也同样源自德军在索姆河战役中染上的PTSD。

   原来,有感于英国飞机在索姆河战役中频繁在低空轰炸己方的重要目标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帝国空勤队于1916年11月8日提出了一种新式飞机的研发要求,这种飞机被称作“Infantrieflugzeug”,意为步兵飞机。空勤队总监对该型飞机提出的设计要求是可以携带轻型炸弹和机枪在超低空打击敌军人员和设备,且至关重要的发动机和乘员舱必须有5毫米厚的铬镍钢装甲保护,以抵挡重机枪的直接命中。

   从这可以看出,航空队是希望该型飞机成为能够密切配合地面步兵在敌军防线打开缺口的空中装甲战斗平台,类似于“飞行坦克”,按照今天的话术来说就是近距离支援型攻击机。当然,根据索姆河战役的教训,空勤队总监还要求该机具备充当侦察机、炮兵观测机和联络机的能力。“步兵飞机”很快就被命名为J型飞机,意为配备武器的多用途联络机/对地攻击机。

   最先给军用飞机使用钢制机身骨架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是第一个对招标作出回应的企业。 该公司于1916年11月就开始了J型飞机的立项,最初计划将装甲作为机身结构的一部分,但这样做会导致开发时间的大幅延长。为了尽快取得德意志帝国空勤队的订单,AEG公司决定直接在原有的AEG C.IV侦察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六块总重400千克的铬镍钢装甲用螺栓固定在引擎舱和乘员舱的周围,根据帝国空勤队技术人员的测试,这种5毫米装甲在200米内可以挡住普通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的命中,而在500米内可以挡住用于对付坦克的K型子弹的打击,完全可以应付英法军队的步枪和机枪的低空扫射。这点也不是德国人自吹自擂,因为英军对缴获的该型飞机进行过射击实验,发现该机的装甲可以较好的抵挡他们的7.7毫米全威力步枪弹的直射。

AEG J.I攻击机是德军第一种配备装甲的对地支援飞机


   当然,由于装甲带来的重量增加,AEG公司在新飞机上安装了额外的副翼,同时用更强大的奔驰Bz.IV型200马力汽油机取代了原先的梅赛德斯D.III型160马力汽油机。即使如此,新飞机的时速依然较AEG C.IV下滑了8公里,实用升限也下滑了500米。不过升限的下降对于只需要在1500米以下空域作战的J型飞机来说无伤大雅,而且较慢的速度反而更有利于捕捉到地面目标。但加大的重量也导致该机着陆性能下降,尤其是比较容易翻转。

   武器方面,AEG J.I攻击机可以挂载四枚12.5千克高爆炸弹,如果牺牲航程还可以换成两枚50千克炸弹。该机同时还携带了4挺LMG-08/15航空机枪和1挺LMG-14/17航空机枪。其中2挺LMG-08/15安装在引擎舱上方,由飞行员操纵,1挺LMG-14/17机枪并列安装在观察员座舱用于自卫,最后2挺LMG-08/15就比较有意思,它们以45度倾角从观察员脚下的机腹伸出,备弹500发,专门用于扫射地面人员。

AEG J.I的斜射机枪布局


   1917年1月,AEG J.I攻击机的原型机开始组装并于同年4月交给帝国空勤队总监测试,结果表明该机的低空巡航能力和防弹能力达到了要求。1917年5月,首批5架量产版的AEG J.I攻击机交付给在法国战区行动的野战飞行分遣队执行侦察和对地支援攻击任务。实战中,德军飞行员发现AEG J.I虽然存在失速速度快和起降滑跑距离长的缺陷,但该机对地火力着实凶猛,而且覆盖驾驶室和引擎舱的装甲也能很好的保护机组人员的安全。德军步兵对该型飞机也颇有好感,因为它总是能可靠的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低空支援。

隶属于德军第250野战飞行分遣队的AEG J.I攻击机,序列号J.151/17


   随着前线好评的增加,AEG J.I攻击机这种相对廉价且能够有效抵抗机枪防空火力的作战装备很快就扩大了产量并开始装备到在比利时战区行动的野战飞行分遣队。在战斗中,AEG J.I经常对英法军队的炮兵阵地和指挥所进行袭扰,同时也拍摄了大量照片传回后方阵地,这些行动让AEG J.I攻击机赢得了德军炮兵和步兵的一致好评。到战争结束时,该机量产了609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量最高的J型飞机。

这架序列号J.159/17的AEG J.I攻击机即将起飞执行任务,它隶属于第255野战飞行分遣队



飞翔的暴风突击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攻击机型号及其近距离对地支援战术的发展(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