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Liszt:Piano Concerto No. 1 in E-Flat Major, S. 124

2020-06-07 12:38 作者:pollini-  | 我要投稿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如果说帕格尼尼发现了小提琴,柏辽兹发现了管弦乐团,那么李斯特就发现了钢琴。毫无疑问,他对于钢琴音乐的贡献不可磨灭,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或者说"超技"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为钢琴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一生有三部钢琴协奏曲,都是具有很强可听性的杰作。第一部以她新奇的结构辉煌的技巧以及无可抵挡的气势使得这部仅仅20分钟的协奏曲跻身于世界五大钢琴协奏曲之列,颇受演奏者与听众的欢迎。这部piano concerto是世界上最难产的作品之一,耗时十五年,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成果,首演由李斯特本人担纲独奏,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指挥,大获成功。

        这部作品最令人称奇的就是结构,虽然被分为四个乐章,但是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就像是个单乐章作品,至于为什么,那还得从李斯特交响诗这方面的建树说起。李斯特是交响诗的创始者,而不是理查•施特劳斯,诗在这里面有双重含义,一个是李斯特致力于将文学尤其是诗作与音乐结合的理念(所以李斯特经常被认为是用语言玩噱头的代表),另一个层面,就是打破交响曲的传统结构,让各个乐思不拘泥于四乐章的框架,而是真正解放出来,解放的结果就是没有了乐章的概念,没有了严格的结构,一切随作曲家本人的意愿。这部钢琴协奏曲显然是受到了这个理念的影响,结构自由,渗透着李斯特深厚的音乐与文学底蕴。

        第一部分近似于奏鸣曲式,展开部极其短,一句带过就进入了再现部。乐章的开始,乐队雄赳赳地奏出主部主题,也是一个重要动机,钢琴托卡塔式的弹奏让听众耳目一新,如同狂想去一样豪放不羁,紧接着,就是一段不长的Cadenza,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演奏技巧,繁多的和弦以及快速跑动,亮点一个接一个,令人耳不暇接,这和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雷同,雄霸天下的前奏带来钢琴自由的华彩乐段。随后,是连接部,乐队的主部主题与钢琴的连接部内容交相呼应进行对话,钢琴如同像肖邦致敬,出现了自由速度的大连线,随时出现华彩乐句。

        钢琴水波一样的伴奏引出单簧管奏出的副部主题(见上图Clar.处,也就是第一行),有着浓浓的田园风格,也有一点点含蓄,与豪放激情似火的主部主题形成对比。钢琴回答单簧管的问题,含蓄升级为苦涩,肖邦式的快速跑动以及钢琴右手与单簧管副主题走向完全相反的展开都使得音乐充满魅力。钢琴逐渐开朗起来,独奏小提琴回答钢琴象征着好转的问题后,钢琴自信满满,附点节奏,令人欣喜的八度和弦,引领着乐章试想短小的发展部。

        发展部的开始钢琴华丽地快速跑动,巴松低音弦乐与第一小提琴同时对主部与副部主义进行展开,钢琴急速的势不可挡的双手八度和弦之后,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仅仅再现了主部主题,并增添了很多华彩性质的经过句,副部主题则在第一乐章最后的结尾以展开的形态出现,还是单簧管牵头,并和着钢琴上下急速的跑动,在钢琴半音上行的乐句中结束第一乐章。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很难拿乐章还是部分来介定,一方面,每个模块都能很容易地听出来,你可以清楚地察觉到:我进了一个新的领域,有新的内容,新的主题,但另一方面,拿乐章来介定显得有些过,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你会发现变量中总有一些不变量,比如第二部分上来的主题,第三部分结尾第一乐章的材料等等,一切有着千差万别,一切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浑然一体,这也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李斯特交响诗的思维运用到了这部作品中,他赋予主题或动机以茁壮的生命力,让它在作品有限的长度内永葆活力,所以李斯特的作品,贵在鲜活,这无疑也启发了后世交响诗领域的发扬者理查•施特劳斯。

       第二与第三部分相当于单乐章的中段,但这么说也略显牵强,因为再现部也就是第四部分也将这个我们暂且称之为中段的材料一一进行再现和延伸。

        第二部分的开始就很有意思,弦乐奏出疑问句一样的主题碎片,这是李斯特常用的疑问开头的手法,听听他的交响诗前奏曲,你就会大呼一声:原来如此!疑问前奏或开头同时期的瓦格纳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也使用到过,圣桑管风琴交响曲的开头以及弗兰克交响曲的开头皆如此,作曲家喜欢这种疑问的开始,这就有了下文,那就是回答问题。答案就是钢琴奏出的主题,这个主题无疑是恬静的,纯净的冥想色彩的,如同涓涓细流,让你忘了这个主题却是脱胎于之前的疑问句(以上内容见上图)。

        这个主题是这部作品中最有活力的,最多变的,在第二部分,这个主题的形象就发生了剧变,再到第四部分有以一种狂欢的形式出现,令人赞叹不已。涓涓细流般的主题没保持多久,李斯特就让它狂躁起来,完全是另一种性格,另一种形象,如果说之前是女性化的内敛的,后者就是男性化的,侵略性的,好似一个散发着男性荷尔蒙的英雄人物紧握拳头,咬牙切齿地说:这个世界就是我的,我一定要得到,我一定要得到。在紧迫的气氛达到最高潮时,钢琴下行的华彩经过句为这一部分画上逗号(见下图)。

        第四主题(第一第二在第一部分,第三主题第二部分的开始,这么算下去,新出现的就是第四主题)接踵而至,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还有大提琴独奏分别把这个可爱的主题传承下去,正当你会认为这个主题该展开了,音乐戛然而止,进入第三部分(以上内容见下图) 。


        第三部分的主干脱离所有先前的材料,是全新的材料,三角铁的出现令人意外,令人惊喜,可以说出其不意,所以这个段落使得这部作品有了个别称"三角铁"协奏曲,就好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以定音鼓开始就被称为定音鼓协奏曲一样,有些不负责任但你有不好意思反驳。

       第五主题也就是三角铁出现后的部分古灵精怪,很魅惑的主题却不令人反感(见上图)。由于该主题轻松活泼愉快如同摇摆玩耍,所以充当Scherzo的作用。主题变奏两次,均展现了钢琴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快速的跑动,复杂妖娆的装饰音都成为亮点。当主题变奏完成之后,第一乐章的内容突然出现,包括大刀阔斧的华彩乐句,于是你有一种想法:咦??再现部来了?正当你忧郁的时刻,第四主题以畅然大气的姿态出现,进行之前戛然而止前该做的发展,在这里得到补偿,再然后又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与之前雷同,你又开始疑惑,你在这部作品疑惑的过程不就像是第二部分开始时疑问句的提出与解决吗?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再进入下一部分,也就是第四部分。

       作为这首单乐章协奏曲的最后一部分,是对这整首协奏曲的总结,因为这最后一部分除了最后的结尾以外几乎没有新材料,都是之前出现过的主题的汇总与展开,就像是一个大的再现部,当你听到每个主题再次响起的时候,你就体会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这是一首积极的辉煌的协奏曲,尤其是这最后一部分,如同节日的狂欢,热烈的气氛从开头持续到最后一个音,为这部作品画上了华丽的圆满的句号。

        承接上一部分的钢琴十六分音符引出单簧管双簧管以及巴松奏出的来自第二部分的第三主题(见上图乐队部分),那个在之前的章节中表示疑问的主题,现在摆脱了所有的束缚尽情狂欢,来自第三部分的三角铁也增添了节日的喜悦。随后弦乐加入,气氛达到第一个高潮之后(铜管奏完第三主题),第二部分戏剧性的一幕再现(如下图),四连音变成了三连音并以八度和弦的形式出现,让原本就很紧迫的乐句更有张力。在之前的章节里,这个戏剧性的转折后是可爱的第四主题,在第二部分由长笛牵头奏出,这里变成了钢琴的再现,和之前戏剧性转折一样,以三连音形式出现,但是要比前者欢快轻巧得多,延续了之前的风格,双簧管等木管乐器仍然奏出主题配合钢琴,如同精灵的舞蹈(同样如下图)。

        钢琴飞速的跑动再次引出狂欢的来自第二部分的第三主题,并进行变奏,展现钢琴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再然后,三角铁段落的主题也就是这部作品的第五主题出现,有意思的是,它的出场方式和之前的主题如出一辙,仍然是三连音的形式出现,如下图。

        和第三部分一样的是,在这个再现段落这个主题仍然进行了一个变奏,主题与变奏之间还是那个充满半音华丽的经过句,和之前有所变化,变奏主题由八分音符三连音为主变成了十六分音符四连音为主,变奏结束后进入最后的尾声。

        最后的尾声弦乐与钢琴共同奏出了一个新材料,听众很容易察觉到这部作品即将结束,音乐越来越快,越来越热烈,钢琴依次出现了柱式和弦,双手八度下行以及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等令人耳不暇接的华丽技巧,在最辉煌的齐奏下,结束这部短却极为精彩的协奏曲。

这张唱片里的贝多芬奏鸣曲也极为精彩
录音有几处问题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Liszt:Piano Concerto No. 1 in E-Flat Major, S. 12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