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基于颅内斑块影像组学联合传统标志物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

2023-08-25 13:55 作者:磁共振成像杂志社  | 我要投稿

来源:磁共振成像传媒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是世界范围内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尽管给予ICAS患者标准二级预防治疗方案,但仍有70%~99% ICAS相关的脑卒中患者在1年内再发脑卒中的风险超过20%。所以,寻找与缺血性脑卒中高复发风险相关的颅内斑块标志物并进行靶向干预,可能是减少首发脑卒中后再发或加重致残的最为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

目前基于颅内斑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前瞻队列或回顾性研究显示,斑块高危特点主要包括大脂质核薄纤维帽、斑块破裂及侵蚀、斑块内出血、正性重塑,这些特征均被证实与临床事件密切相关。但对这些特征评估是基于人类视觉定性或简单斑块形态测量,而集成这些特征的权重总和也可能只是解释了对于缺血性脑卒中高复发风险的部分贡献价值。然而,影像二阶纹理分析,即病变内灰度空间的复杂关系,却是人类目前无法用视觉定性判断的,可能对于高复发风险脑卒中人群的评估提供了额外的重要信息。

2012年LAMBIN等首次提出影像组学的概念,其凭借对海量影像数据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实现精准化治疗。影像组学通过对病灶的分割、特征数据提取、数据库的建立和个体化数据的分析逐步实现信息挖掘,而纹理分析是特征数据提取中的重要一类,其可以解码隐含在医学影像中极其庞大的数字化信息,并客观化应用于临床诊治、预后分析的过程中。近年,纹理分析在神经系统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脑出血、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但在脑血管病领域,所涉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块一阶组学特征(即直方图特信息),如YU等发现症状侧大脑中动脉斑块T2-HRMRI信号强度高于非症状侧,而SHI等则得出阴性结论,另外一项基于颅内后循环系的研究应用T1-HRMRI发现基底动脉责任斑块信号强度更显著。但这些研究缺乏生存信息,均为病例对照的横断面研究,即在发病后责任斑块特征(纤维帽已破裂)才被评估,而掩盖了发病前斑块易损特点(纤维帽未破裂,但存在高危易损特点),此外,这几项研究缺乏斑块高阶纹理数据如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GLCM),不能充分表征病变内部空间信息。至目前,少数高阶纹理研究集中在冠状动脉斑块层面,发现较单独应用传统斑块标志物,联合高阶冠脉斑块组学特征能够检测与心脏病发作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相关的易损斑块。综上,在脑血管病领域,尤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预测方面,应用颅内斑块高阶纹理特征联合传统标志物进行生存分析的相关研究,处于空白阶段。

基于此,沈阳医学院树人国际学院陶霖教授团队针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性斑块所致首发急性脑梗死这类人群,基于影像组学特征提取,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这有助于筛选高卒中复发风险的靶向人群,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对未来开展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有深远意义。

【王玥,侯晓雯,陈会生,等.基于颅内斑块影像组学联合传统标志物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J].磁共振成像,2023,14(8):1-9.

DOI:10.12015/issn.1674-8034.2023.08.001】

(作者:王玥,侯晓雯,陈会生,陶霖)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可查看详细内容;关注“磁共振成像传媒”公众号与《磁共振成像》杂志共同成长!

陶霖 副教授

陶霖,沈阳医学院,副教授。

专业特长:师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郑东明教授,研究方向在阿尔茨海默病及脑微循环领域。熟悉脑血管病诊疗以及变性病如典型及不典型阿尔茨海默病影像特点。获得临床药物试验管理规范GCP资格证书,参与全球大规模临床试验(如NAVIGATE ESUS-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的抗板vs抗凝治疗的作用,并贡献多例受试者)。掌握基于高分辨核磁共振影像相关的颅内血管疾病及非血管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熟练进行斑块放射组学纹理提取及预测模型建立;独立应用Matlab对fNIRS脑功能影像数据编程,能够熟练完成基于静息态及任务态组水平的血氧浓度提取及分析、任务态激活分析、基于图论的复杂脑网络分析及可视化、基于network-based statistics脑网络分析及基于NBS-prediction机器学习分析。掌握Gwas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分析以及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操作流程,独立操作Linux、R等编程软件。

社会兼职: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神经遗传学与人工智能专业委会常务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孕龄期心血管疾病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疗法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获得成果、奖项、荣誉等:近三年以独立一作身份于2021年2月在J Am Coll Cardiol(影响因子:27.203),2021年12月在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影响因子:13.654),2022年5月在Eur J Neurol(影响因子:6.288),2022年11月在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影响因子:5.3)以及2022年12月在Eur J Neurol(影响因子:6.288)等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SCI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发表多篇,如18F-FDG PET 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评估中的初步应用、PET显像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等。2022年成为CSCD中文核心期刊《磁共振成像》杂志青年审稿专家;2021年论文“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s a potential cause of 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 ”在中国脑卒中防治百篇优秀论⽂中评选获得“一等奖”,另一论文“基于3.0T颅内斑块影像再分类的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群,房性⼼脏病标志物预测效果之间的关系探讨”在中国脑卒中⼤会论文汇编中评选获得“一等奖”。




推荐阅读

1.椎动脉发育不良及其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苏慧荣 宋建勋 黄腾达

【磁共振成像 2023年06期】

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大脑后循环系统的先天性血管变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可能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既往的研究多数基于传统管腔成像技术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脑卒中的关系,但忽略了鉴别椎动脉...

出版日期: 2023年06月

2.基于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中质子交换速率定量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测研究

赵映程 王晓莉 贺小伟

【磁共振成像 2022年10期】

目的 通过对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MRI进行质子交换速率(exchange rate, kex)定量分析,评估该指标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病灶区域检测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备...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3.MRI信号强度比联合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髓鞘早期结构改变的研究

翁娜 邵翠杰 李国栋 宾莉 黄丹琪 王旭

【磁共振成像 2022年10期】

目的 探讨7.0 T MRI的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 SIR)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白质髓鞘损伤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A、B、C三组...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4.脑血管影像学机遇与挑战——中国十年来发展成果及展望

胡斌 施昭 张龙江

【磁共振成像 2022年10期】

脑血管病发病率高、病程长且致残致死率高,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医疗技术设备和成像方案的快速迭代,影像学检查在脑血管病的精准诊疗、风险分层、预后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脑血管病临床...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5.磁共振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欧阳烽 王博 陈晔 尹明雪 曾献军

【磁共振成像 2022年07期】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国人致死、致残的第一大病因,如何提高患者预后是个全球性难题。近些年来,随着影像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脑卒中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对于脑卒中...

出版日期: 2022年07月

6.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进展

杨丽 王效春

【磁共振成像 2022年05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发展的主要病因,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至关重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不仅...

出版日期: 2022年05月

7.基于高分辨率MRI评估头颈动脉夹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李琰 陆瑶 杨文蕊 杨黎 叶靖 张洪英

【磁共振成像 2022年04期】

目的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讨头颈动脉夹层(cervico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CCAD)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

出版日期: 2022年04月

8.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刘振 黄晓斌 彭明洋 王同兴 谢光辉 任军 殷信道

【磁共振成像 2022年04期】

目的 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组学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174例,将患者病例...

出版日期: 2022年04月

9.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疗效评估的研究进展

刘聪 宋焱

【磁共振成像 2022年03期】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

出版日期: 2022年03月

10.基于高分辨MRI对轻、重度弯曲的基底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

张丁月 孙佳莉 刘国强 周忠凯 王巍

【磁共振成像 2021年11期】

目的 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对轻、重度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弯曲的患者间斑块分布、大小及成分的差异进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

出版日期: 2021年11月


《磁共振成像》杂志简介

《磁共振成像》杂志创刊于2010年1月,为国内第一本医学磁共振专业期刊,为公开获取(OA)期刊,业务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现为月刊,每月20日出版。《磁共振成像》杂志实行同行评议制度(双盲)和三审三校制度,刊发周期约180天。遵循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世界医学协会(WMA)、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国际社会团体、国内政府机构制定的医学伦理和出版伦理。办刊宗旨: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反映磁共振成像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磁共振成像事业发展,为提高医疗诊断质量、保障人民健康服务。办刊理念:办精品期刊、促学科发展、惠百姓健康,打造世界一流的磁共振媒体。杂志特色:特别注重多学科交叉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相关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数据库收录:《磁共振成像》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3-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3-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2021-2024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来源期刊2013-2018年度。同时,被国内知名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重庆维普收录;还被世界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美国《化学文摘》(CA以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数据库收录。

官方在线投稿/审稿网址:www.cjmri.cn,免费阅读:全文免费阅读网站:www.chinesemri.com和http://med-sci.cn/cgzcx/,免费电子刊订阅网址:http://article.chinesemri.com/Emailalert/。

官方微信公众号:磁共振成像传媒(cjmri-media)。

编辑部电话:010-57155853、010-57155377、010-67113815,编辑部邮箱:editor@cjmri.cn,编辑部微信号:cgzcxbjb。



编辑:徐   颖

初审:张   琴

复审:王志强

终审:贺光军



版权声明

磁共振成像传媒提倡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但需取得本平台书面授权许可。欢迎转发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欢迎合理引用。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存疑,请发邮件至editor@cjmri.cn,我们将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平台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欢迎点赞  收藏  分享


基于颅内斑块影像组学联合传统标志物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