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需要社交 但你未必需要
今年的春节假期可以说是史上“最宅春节”,人们被迫宅在家里想尽办法自娱自乐的同时,因被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替代而渐渐被人们疏远的大屏电视,重新得到了宠爱,成为了香饽饽。根据勾正数据提供的春节期间收视盘点的研究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国内智能电视日均日活率达52%,同比去年上涨15.6%。春节期间国内智能电视日均日活规模达1.14亿台,同比去年春节上涨35.7%。春节期间日均电视观看时长达6.33小时。
疫情的出现,不仅重新将人们拉回到电视屏幕前面,还顺理成章的带动了电视的销量。以大屏社交娱乐为主要卖点的海信社交电视更是一度传出了卖断货的消息。当人们将注意转移回电视行业,电视行业能否借着“社交”的概念复苏,“社交”是否是下一个风口,成为了行业思考的话题。
解决不了便携 那就解决掉社交
电视被诟病“说教”由来已久,传统电视内容并非全部要不得或者全部庸俗讨厌,但其主要被不喜欢被动的人们,冠以会养成“不主动生活”这一坏习惯的帽子。巧的是,人类控制欲从来都是那么高涨,大部分人不喜欢被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薄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为了让人们更方便地看到自己想看的节目,现在的电视可以跳过从前不想看的广告,可以不用守着时间点去等待喜欢的节目,不用每次操作都去按方向键和123456,想做什么,对着电视说句话就好了。电视把主动权给了用户,便捷也给了用户,电视没有做错什么,却还是失宠了。
说来也不奇怪,智能手机和平板等移动设备至今为止一直占据着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它们替代电视成为新宠仿佛是大势所趋。移动设备的便携性,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最大限度利用碎片时间,而更加具有杀伤力的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等移动设备的社交属性,它一直都是电视产品难以打开的结界。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社交,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的创造并分享内容,让网络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好处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用户个人的生活。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心里都十分清楚,我们享受着它的美好,吐槽着手机上瘾的弊病,却也爱不释手。当然,从小受到互联网熏陶的年轻人更甚。
电视行业从未停滞不前,否则现在连“客厅霸主”的地位都已经失去了(智能音箱们就曾险些霸占客厅,夺取全家的指挥权,成为“一家之主”)。很显然电视的显示面积、画质和音效上的绝对优势,并不足以将流失的用户群体拉回到客厅这一固定场景。不愿也不能坐以待毙的电视行业,既然追不上移动终端便携性,电视们便发起了对于“社交”概念的攻击。
社交电视不是新物种,是被技术盘活的死棋
从技术的角度讲,在三网融合时代,电视机已经具备互动功能,而这个互动不再是传统的电视观众和电视台的互动,而是观众与观众以及电视内容间的互动,电视机和电视传播网络将具备社交传播的能力。将社交网络的主动体验 与被动的看电视无缝结合起来,会大大改变电视的收视人群组成,为运营商、内容商创造商机。
成熟的产业竞争给电视行业带来了很强的创造力,关于电视“社交”属性的开发,有不少人走在了前面。首先进入战场的是一些电视应用,它们在聚合海量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的节目导航和完善的推荐引擎支持,让观众可迅速定位到自己喜爱的内容。同时鼓励用户以签到、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社交当中。在国内国外互相借鉴的情况下,加入了互联网上的一些常见玩法,盖楼、投票、吐槽等等都逐渐出现在这些应用上。突破应用的壁垒将上述这些分享到社交平台,也成为了当时主流的玩法。彼时的电视社交应用,多采用借力移动终端社交的方式,来尝试避开互联网的限制和智能电视形态的制约。不过,这种类似于“电视伴侣”,将社交等同于文字语音交流等互动方式,在拥有更便捷触屏输入的手机面前,智能电视的社交形同摆设。

然而随着5G、AIoT等一系列的新技术开始普及和发展,原本鸡肋的电视社交有了改观。显示面积、画质和音效上的绝对优势和其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惊人覆盖率,使其天然成为了家庭的中心设备。更强的硬件,AI语音输入和智能家居的接入,也让电视社交有了真正的基础。当技术能够实现无障碍的在电视上刷抖音微博,聊微信钉钉,起码在家中的时段,用电视大屏社交的体验无疑要比手机小屏要强上多个档次。从硬件到软件的技术成熟为实现电视的社交应用打开了一扇窗口,这个时候,荣耀、华为相继推出智慧屏产品,海信、TCL等厂商也推出了主打社交概念的电视产品,可以说是技术发展盘活了“社交电视”的死棋。
电视需要社交 但你不需要?
抵触情绪是我们大家对于新事物的常态,尤其是在其还没有被排除是营销噱头之前。相信大部分消费者谈及社交电视,第一印象都会有点排斥,甚至满头疑问。多路视频通话、隔空连麦KTV、AR姿态矫正、手势拍照、魔镜、虚拟社交,这些写在详情页里的功能们,有多少是刚需呢?外表看似电视,功能像是手机就是社交电视了?
看好社交电视概念的人们认为,社交电视刷新了人们对于电视的认知,是一场变革。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就认为社交电视将是带动整体消费电子发展的五大产品之一。他认为伴随着5G通讯技术的成熟,电视又变成社交化,比如互联网远程的教育、远程的医疗、远程的社交、远程的办公、远程的商业都会起来。

也有分析认为,随着越来越多品牌的进入,智能电视的市场已趋于白热化,到了一定程度后必然会从概念的炒作回归到电视的本质功能上,关键还是要看哪个品牌能够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来设计产品,不然,所谓的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无人喝彩更没人买单。所以,“隔壁的怪兽”固然凶猛,但没有扎实的行业积累,谁也不能保证明早在滩涂上搁浅的不是自己。
对社交电视的不看好,确实并非无中生有。目前的社交电视热,剔除不掉大家只能足不出户的原因。当钟南山教授有一天宣布生活工作可以回到正轨,当“禁足令”不再助攻,电视是否马上就会失去刚获得的宠爱,再次被手机、平板挤回冷宫? 社交电视这波热度撑不撑得到春暖花开?
事实上,对于这种电视社交是刚需还是伪需求的争论,颇有些“各花入个眼”的意味。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1月份海信社交电视的销量环比增长了213.46%,说明至少在春节的这段时间内,社交电视的家庭在线社交功能弥补了这个春节隔屏相聚的场景需求,也实现了厂商期待“社交”概念带动销量的预期。由于疫情何时结束,以及更加确切的第三方数据何时到来都还未可知,我们姑且相信现有数据与消费者用现金投票的结果,“社交”概念对于电视行业应该会有不小的带动。
关于溢价 你将付出多少成本为社交埋单?
说了这么多,既然“社交”概念至少暂时带动了产品的销量增长,那它是否拥有溢价能力呢?由于成熟上市产品并不多,也没有什么现成的数据,而像华为、荣耀这样刚刚涉足“类”电视领域的厂商又没有相对传统产品可供对比,笔者只能用非常不科学的方法挑选海信目前的一些产品,进行“社交”属性是否能给电视产品带来溢价的估算。

在海信官方商城在售的55英寸11款产品中,我们将配备有摄像头并且以“社交”作为主要卖点的两款产品姑且定义为笔者认为的“社交电视”产品,其余产品定义为“相对传统的智能电视产品”。“社交电视”产品均价5899元,“相对传统的智能电视产品”均价约为3488元,以这种非常不科学的方法计算,加上社交属性后,电视产品可以溢价2000元左右,当然这里的溢价是指上探高端的能力,而不是降低性价比的单纯卖的贵些。当然,假设社交电视概念火爆畅销,软硬件研发成本被摊薄,边际成本下降,也许社交电视产品的价格会比预期下降得多,也下降得快。
结语
用户在看电视时是否真的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其实依然存疑,但回顾支付宝、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你会发现,它们从诞生到应用到彻底成为“刚需”,实际上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及经济成本培养用户习惯。社交型电视也会面临着同样的过程,如何有效地让用户接受并养成使用这项新科技的刚需,决定着社交电视未来的发展命运。笔者认为电视行业应当把握机会趁势而为,抓住市场对于电视品类高关注度的时间,将社交电视推进到更高的高度。而对于消费者陷入是否购买社交电视的纠结,不妨参考经济学时常提到的设定心理账户的方法解决,类似于“电影票丢了该不该再买一张?”,衡量对于电视单一品类社交需求的紧迫性,并大概为其设定“心理账户”,与购买相对传统的电视产品成本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