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牛叼羊的在新疆也就……
《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
大荒之隅,
有山而不合,
名曰不周负子。
据考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位于昆仑山西北,
即今日的帕米尔高原。
于是我们《新疆滋味》剧组踏尘而来
在这里遇见了
骑着牦牛叼羊的民族——塔吉克族
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葱岭,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天山在这里交会成一个巨大而精美的大蝴蝶结。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冰山与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是一对被天神拆散了的只能永远遥望彼此的热恋情人。
这个浪漫传说来自于一年四季在雪线附近赶着羊群忙忙碌碌来回徘徊塔吉克族。
带着这样的浪漫传说,我们的剧组正式踏上了帕米尔的土地,塔吉克族的家园。
塔吉克族被称为“中国唯一的欧罗巴人”,
他们有着高鼻梁、深眼窝、蓝眼睛、白皮肤、鹰钩鼻,伴随着4000米海拔之上才有的质朴的高原红。
在塔县,男人们大多穿衬衣,外面穿着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冬季外加皮袄,穿皮裤,再戴顶黑绒的羔皮圆顶高筒"吐马克"帽。
而塔吉克妇女们的装束则是鲜艳夺目,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脚蹬软底长筒靴。
亲吻是塔吉克族的见面礼,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行亲吻礼时,按照不同的性别和辈份,行礼时要亲吻不的部位。
这是我对塔吉克人的初印象:安静、内敛、沉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接触下来你会发现这片高原上塔吉克人热情、豪迈的另一面。
现在请你调动想象力回味一下《还珠格格》的片尾曲,除了熟悉的歌词之外,你是不是还想到了那个千人策马奔腾的场景?觉得这马场奔腾的场面就足够让你惊心动魄?
那下面这张图就可能让你惊讶到掉下巴了。
他们在干嘛?
在进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群体活动:叼羊
即使你知道叼羊,也少有人知道这高原上的塔吉克族版本,骑着牦牛叼羊。
▲图片来源:赵登文
塔吉克人居住在高原地带,海拔5000米以上,马的体力就会严重透支,无法奔跑,因此塔吉克族们选中了高原神兽——牦牛。
牦牛叼羊和骑马叼羊是一样的程序,只是牦牛的烈性更强,骑手在雪域高原上飞身扬鞭,争夺异常激烈,场面酷似三国古战场的厮杀。
这项运动的规则很简单,类似篮球足球。
它要求在一块平坦的草地上开展,在草场相距 100 米的位置上,分别挖两个坑,选手要把叼的山羊扔进自己的坑里,就算获胜。
没啥概念的可以去重温一下《冰山上的来客》,电影的经典片段三班长连人带羊一起扔进坑里的场面至今回味起来都让人捧腹大笑。
(PS:你可以没看过电影,但我不允许你没听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所以没看过的乖乖自己回去补课哦)
在正式的比赛中,双方各有相同数量的选手参赛。
当银须飘动的长者宣布比赛开始后,骑手们像猛虎下山一样驱赶着威风凌凌的牦牛冲向放羊的地点。
选手们双脚紧紧夹着牦牛肚子,互相用力撕扯,试图冲出包围圈,随后紧追的骑手们蜂拥而至,将那位“持羊者”团团围住。
比赛中,选手们不停地鞭策着牦牛,用叫声鼓动牦牛前进,场边的观众在情急之下,也大声呼喊着“塔克力艾伦”(塔吉克语,意为抓紧)。
一时间,参赛者在吼、牦牛在叫,观众们也在鼓劲,整个高原如同沸腾了一般。
随着骑手们的争夺,比赛场内时时发生变化,有时远得令围观者眺望,有时又近到让人慌乱躲闪,甚至会差一点被牦牛撞到。
在近距离观看比赛时,可以看到这些脾气倔强难驯的牦牛在斗争中毫不示弱,当它们拼尽全力,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相互冲撞时,已经与主人融为一体。
在塔什库尔干县大街中心,竖着一座十几米高的纪念塔,塔的顶端有一只铜铸雄鹰,这只重一吨多的雄鹰面朝东。
在塔顶上展翅飞翔,塔吉克人视鹰为百禽之首,是忠诚、仁慈、勇敢、坚强、正义的象征。
关于帕米尔高原,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探索:
历史悠久的朅盘陀国;
深藏在高原峡谷中的杏花沟;
屹立着的古老而苍凉的石头城;
玄奘曾经走过的古道——瓦罕走廊;
西极之地火山岩浆锻造的鲜艳大地——木吉……
但是无论再多的元素都难以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帕米尔,
只有当你的脚步亲自踏上了这片土地,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塔吉克民族雄鹰搏击蓝天的意志和他们心灵深处的高原文化内涵。
如果说,此刻的你还没有机会亲自踏上帕米尔这片神奇的土地,那就敬请期待《新疆滋味》的播出吧!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