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音乐的编曲配器研究
吉他类音乐的伴奏编配问题 最早成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配器法课程,是欧洲古典音乐的管弦乐配器法。之后,为了推行民族化,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民族管弦乐的配器法,但这个课题还不够成熟,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尚处在实验、总结、梳理阶段。 而在流行音乐领域,较早得到系统总结的是“四大件”式的电声乐团配器法,即以电吉他、电贝斯、电子琴(合成器)、架子鼓这四大件主要乐器所组成的现代电声乐团(或乐队)为基本配置和基础结构的配器规律。 这种方式在流行音乐史上,最早是由披头士乐队(The Beatels)确立并风行世界的。偏向摇滚风格的乐队常常会将电子琴替换为电吉他2,或者由主唱歌手兼任吉他2,节奏或是伴奏吉他2。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MIDI编曲的音乐制作方式,传统管弦乐配器法的概念开始逐步全面更新为以电脑或键盘式的合成器工作站为基础的全新工作方式。尤其是在音乐风格出现电子音乐之后,编曲的概念都已经无法准确描述它的工作方式了,叫“编程”似乎更为准确,音乐家们都变成了类似于程序员和工程师。直到今天出现更新的所谓AI智能音乐生产方式,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工作方式了。 以上只是粗略地提了一下配器历史的简要发展脉络,而且主要是流行音乐方面的。其实,流行音乐领域里还有一种最简单原始最古老也是最自然的配器方式——只用一把木吉他。 这种方式当然肯定是起源于原始民歌简单的自娱自乐式的自弹自唱。但在欧洲他同样也经历过复调到主调音乐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在意大利的美声和歌剧演唱、德国艺术歌曲、法国香颂等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这种只用一把吉他、高限制条件之下的配器法,更考验配器人的技法与表现力。许多杰出有天赋的音乐家最后甚至都迷上了这种高难度、极具挑战式的配器法。 难度稍微降低一点的就是:两把吉他。这也是一种经典的配器方式。两把吉他之间应该如何合理地分工与相互配合?这是一个专题研究课题。它们之间的音色是应该强调一致性、高融合性(以致听起来像是一把吉他)?还是应该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还是说,针对不同的歌曲,不同的表演者应该选择不同的方案?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并需要在音乐实践中去反复试验总结的课题。 一般来说,两把吉他,它们应有一个角色的分工,通常会由其中的一把吉他负责主音,而另外一把则主要担任伴奏。主音吉他可能需要弹奏很多旋律,包括大段较完整的前间尾奏,以及短小的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过渡句子(英文fill in ,填充性的句子,俗称“溜缝儿”)有时甚至也要一起去承担加强伴奏的任务。 因此,两把吉他会自然地在音域、功能分区、把位等等方面都有区别。 尤克里里加吉他的方式,其实就是两把吉他配器方式的变体。可以把尤克里里理解为高音吉他。 当然也可以在前面两把吉他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把专门弹低音的吉他——Bass Guitar贝斯,变成三把吉他的合奏或重奏小乐团。 如果再加上专门负责节奏的架子鼓,这就是以披头士为代表的现代电声乐团或者摇滚乐队的由来。当然,为了音量上能跟巨大可怕的架子鼓相匹敌相抗衡,就必须发明出电吉他了。同样还是因为音量的关系,吉他手被迫要把所有旋钮都开到顶,这样就发现:声音“破”了,但是这种因为音箱过载而导致失真的声音,用来表现现代人内心的挣扎与扭曲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样就出现了以电吉他过载或失真音色为特征的摇滚乐、朋克、重金属风格。 于是出现了现代的“广场摇滚”“露天体育馆摇滚”、户外野外音乐节……它们必不可少的共同特征都是舞台上堆叠成山一样的巨型“音箱墙”。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户外或野外,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大音量,都会去追随“音量战争”的时尚大潮。 还是会有人喜欢呆在室内,安安静静地听音乐。于是,回归以“不插电(Unplugged)”为标语口号的“原声音乐”(Acoustic),以前面提到的一两把或两三把木吉他为核心的配器方式。巨大的可怕的架子鼓最好替换成非洲手鼓,或是卡宏箱鼓,或是拉丁系的康佳鼓、邦戈鼓之类小型轻柔些的打击乐,同样可以加强节奏,同时又不至于完全打破自然音量的基本平衡,彻底引发“音量战争”。 这种Acoustic配器方法,其本质是室内乐的配器方式。关键就在于去掉架子鼓,整体的自然音量平衡就很容易控制与保持住。只要加入架子鼓,基本上所有声部就都必须全部进入调音台,只有借助于调音台才能达到声音的基本平衡。而且这不是自然的平衡,是完全借助于设备、人工实现的技术平衡。其实已经违背了这种风格音乐的初衷。(本文为原创写作,是吉他社指导教师大森老师为指导学生社团乐队排练上课内容整理之后形成的文字。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