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普,你应该学会做个“杠精”
本文重点:看科普≠记知识
大家看科普文章、视频的时候,会想什么呢?
学到了新的原理?新的冷知识?更加了解某一事物?
但是今天想说的是,看科普知识,应该学到的或许是如何做一个“杠精”。

这个想法从我一开始打算写一写科普的东西的时候就有了,我在想,科普能带来什么呢?
对于观众来说,科普文章说白了也是文章,只不过富含科学知识,大部分人应该是一种放松+顺带获取信息的心态,有点看美剧学英语的感觉。

▲ 精读外刊似乎也差不多?
我在想的是,看美剧学英语,单词语法可能会忘记,但是看久了,发音还是会变好的。那么看科普文章呢?看科普文章应该是知识内容可能会忘记,但是判断力变强了。
如果你是一个杠精,你的判断力可能不会太差,因为在看到信息时你会去倾向反驳而不是盲目地认同,这就有些接近科研中必备的提出质疑的能力了,如果再进一步你杠的点是符合事理的,那就从杠精变成了明事理的优秀理智同学。

大家看科普文章的时候,对于其中表达的信息正确与否有考虑过吗?还是被动地直接接受呢?基本上所有科普文章都会注明参考,一是尊重科研人员的成果,二其实也有佐证自己观点的意思。
一般科普文章大致可以分为描述现象、相关科研历史、证明过程和结论。从这一个结构来看就可以窥见如何理性分析一个事物了。
第一,俗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如果一个现象根本不存在或者是编的,那么接下来的探讨也毫无意义。
例如生科同学总被亲戚问的:品相很好或者不易腐烂的某某水果是转基因的,能吃吗?——尚且不管和转基因有没有关系,我国审批的转基因作物在农业部官网均有安全评价资料公开

▲ 图源:农业农村部
大多人提出的作物在我国根本没有转基因相关审批,也就是说除非通过走私等不正规手段获得,否则它不可能是转基因作物,就更加谈不上后面的“能吃么?”
第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家可以注意到很多科学问题都在不断被质疑中清晰,许多科学家因为敢“杠”青史留名。
比如亚里士多德在科学史上就成就了很多位敢“杠”他的科学家,每次亚里士多德被质疑的流程都差不多:

对应到生活中差不多就是:
最后,正所谓无图无真相。科普文章中经常出现你看不懂的,作者也没想让你看懂的——实验数据结果,单纯就是为了证明文章内容不是他瞎写的,是有论文支撑,实验证明的。

▲ 我们很多文章的配图就是为了体现实验证明
就像我们每一期推文末尾的引用,相信很少有人会去看参考文献,但是一大串英文放在那里,顶级期刊的名字摆在那里,就安心了许多(也看起来文章厉害许多了呢)。

▲ 某期内容的参考资料
同样类比到生活当中,某人A说的看似有理有据,实则理智想想或者请相关专业人士分析,就可以得出A在胡说八道的正确结论,借此就可避免进入很多推销传销的洗脑圈套。

相信读到这里大家就已经注意到只要把一般科普文章中的主体换做生活中的事情,其实其中就暗含一套如何理性处理问题、辨析事物的方法,这一切的开端也是来源于敢去“杠”。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看科普文章,知识趣味性是驱动大家点进去看的重要因素,但是看的过程当中更多会对大家有益的实际是文章内暗含的科学家们的思考方式,理性对待问题的做法,注意到了这一点,学会像科学家们比较爱“杠”,理智处理互联网时代漫天的信息,我认为是比起记得趣味知识更重要的事情。
最后是那句话:如有不严谨处,欢迎大家指出,且不仅仅适用于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