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尚启蒙-衣品课 | 为什么看似中国还没有享誉世界的时装品牌

2022-01-03 23:15 作者:冷芸时尚博士  | 我要投稿

为什么看似中国还没有享誉世界的时装品牌?

其实这个问题对中国时尚历史与现状有着极大的误解!

事实上,中国解放前就有自己的时尚品牌。 比如1917年诞生于上海的“鸿翔”品牌,在当年的上海就是人们心中的“奢侈品”。 鸿翔曾经参加过1933年芝加哥的世博会;在1947年还曾赠送过给当时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现伊丽莎白女皇)一条中式红色结婚礼服。

我们前面曾经讲了英、法、美、意四个国家成为时尚中心的历史。 回顾他们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清晰的路径:首先是由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制造中心”定位;随后,当国家的经济能力提升后,他们又成为时尚的“消费中心“; 最后,又进阶为今天时尚的”创造中心“。

我们再来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时尚产业,其实我们几乎走了与前述几个国家同样的路径。 改革开放后,在纺织与服装领域,我们国家首先的目标就是先成为制造大国,而这个目标差不多到1990年代中期就达到了。 当然这个也是依赖于我们当时大量的劳动力。而差不多到了2000年左右,我们明显看得到中国逐渐也成为世界品牌的消费中心。而到了2010年左右,我们又提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智造中心“这些逐步向创新、高科技领域发展的政策目标。所以,可以这样说,虽然我们在现代时尚产业发展得比欧美晚了几十年,但是我们的步子发展得很快。

那么为什么大家还会觉得中国似乎没有什么品牌。 我个人以为这个也是时间问题。 首先其实很多现在发展不错的中国品牌,是以“洋面孔“的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的。 换句话说,你可能以为它是欧洲品牌,其实它是中国品牌。这个一定程度上与我们消费者依然存在的崇洋心理有关。另外一方面,就是大家本身对中国时尚主动性的关注也并不多,当然这与媒体传播也有关系。事实上,中国设计师自从2006年开始,在国际时尚界发声的机会越来越多。

我们国内大陆地区第一个走向四大时装周舞台的设计师是北京的设计师谢峰,他有一个品牌叫吉芬,他在2006年去了巴黎,当时他的名字叫“门”,寓意非常好,世界时装舞台终于向我国本土品牌打开了大门。

谢峰是60后,但他在80年代就去了日本读书,毕业之后留在日本工作,在kenzo公司,之后又去了kenzo的巴黎公司,他2000年回到中国,差不多在海外工作了10多年。在这一代设计师中他算是较早有海外工作经验,了解国际时尚圈游戏规则的一位设计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背景。
同时期很多设计师可能在想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他们在设计上可能更多的或者说是强硬地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例如龙凤等。谢峰的设计更加巧妙和写意,就更像写意的中国。正是他这种国际化、专业、以及包容性地表达中国文化,赢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2008年马可携带她的品牌“无用”,去了巴黎高级定制周办秀,也是一个打破里程碑的国内的设计师。

马可是例外的联合创始人,例外成立于1996年,我觉得是当时最有文化特色的一个品牌,直到现在他们也还做的很不错。马可还创立了另外一个品牌叫“无用”,无用在北京有一个生活空间,我非常建议大家去看一下,因为它整个的店铺从设计到服务都非常的不一。她定期会在那里搞一些展览,所以它的店铺是集合了艺术展览和商业空间。也经常会有一些文化类座谈会。

马克的很多灵感是来自于土地和农民的,她把这个称之为是奢侈的清贫。什么叫奢侈的清贫?她觉得现在的奢侈品过于强调物质化的东西,而忽略了我们很多生活当中的本质。所以无用空间更像是一个一个农舍,有米缸、水缸,里面整个没有任何的色彩,基本上就是土地色,她的服装也是这样,很多面料是手工做的,在珠海的总部有一个工作坊,大概有二、三十位民间艺人。我也摸过手工织布的面料手感非常舒适,这个不是机器能够做出来的,她自己也会试验各种各样的面料,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设计师。

所以其实我们国内有一批我觉得非常出色的设计师。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本土设计师和本土品牌。相信我们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诞生出真正能够享誉世界的服装品牌。

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次再见,欢迎关注我的专栏:时尚启蒙-衣品课

时尚启蒙-衣品课 | 为什么看似中国还没有享誉世界的时装品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