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
《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
2022-11-14 22:57·拏宙
浅尝文学理论小思
今天读完了一本关于文学理论分析的书——肯定是没看懂的,就是赏析的开头能看懂,但是后面就不懂了的感觉,很难受——再加上《尚书》也没看懂,对我的心情冲击挺大的。
读了《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书很好的,许多想法,就像是问题,引诱着我去思考),首先就是令我明白了——学术与爱好的区别,我依旧不是一个“学者”——或者说“学士”,我现在依然是个爱好者,用着爱好者的想法,去创作,得到的,以我来看很是废品。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术的语言呢?
我想这才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大概有如下定义吧:
1. 学术语言由着自己的读者,是作者选择读者,而非迁就读者——有些地方,或许细细化开会比较好,但是凭什么呢?就像“隐喻”这个词在文学理论这个圈子里有着自己的明确的、达成共识的定义,那为什么还要多费口舌呢?
其实,不仅是“学术语言”是这样,人也是这样——“人不知而不愠”与“能动手就别吵吵”在我看来是一样的,就是,一个人面对的解释对象,如果根本连一些基本的事物都没有弄明白,那我们是否还有讨论的必要呢?——显然不是,这样只是在答疑解惑,是“师者”不是“学者”,简言之——想要,达成“讨论”首先要有资格。
于是,我发现我没有讨论的资格,我没读过这些我应该读懂概念,其实我就不是在“讨论”了,我只是在“求学”,所以我会遇到拒绝讨论,我也会拒绝讨论——在旁观者看来,这是否是高高在上呢?但请问,是与否有必要么?
——没有能力,没有讨论资格(当然了,除非遇到神仙一样的存在)
写到这里,其实又想到了之前读《中国哲学史》时,一句有趣的话“见侮不辱,救民之道”,大概就是这样吧。
2. 学术语言严谨。令自己似懂非懂的这些书,总是每每标出自己的引文出处,推导的用语也是精湛,程度、性质选的十分微妙。辩论的时候“严谨”真的是个关乎生死的存在,假如缺乏自己的明确出处,缺乏合适的定义,缺乏严谨的逻辑,那么其实这场辩论,实际就是一场无聊的小学生吵架。但是,辩论是可以诈骗的,学术语言却要求真,
3. 我在想,为什么学术语言要写的这样“不像人话”——我的学姐说“规范,建立一套想参与,都能参与进来的规范”,是的恰恰是这种门槛,让人“没有调查权,没有发言权”,确实让人,实现一同交流与合作。
下面回到这本书的重点上来吧。
理论我是读不懂的,但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和文本是我可以读得懂的。
比如,《为奴隶的母亲》这篇柔石的文章,其中人物间的关系就十分简明,但内涵十分复杂,“妻”在这个文章中,是“妻”,但更是一种交换的筹码,一种与牲畜近似的存在,她是秀才的“临时妻子”,是农夫丈夫的“妻子”,是秋宝也是春宝的母亲——她活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当过农夫夫人也当了秀才夫人,受了屈辱,也享受了繁华,最后回归农夫身边、春宝身边时,我觉得她的价值观开始崩坏了,或者说她自己崩溃了;《金锁记》张爱玲的中篇,我觉得这里面善恶是没有标准的——一个人,她有自己的梦想、性欲、期望,但是她在的环境没有满足她(她是应当被满足的,她是有这个权利的,因为她也是人),张爱玲也没有对着个事情作出“善”“恶”一方评价,只是在讲故事,但是上戏的时候,作者却将“受施暴者”和“施暴者”进行了自己的观点的加注,我不太明白这算不算脱离文本,在我看来——没有人应当这样站在绝对公平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一个人被伤害了,她凭什么一定要对这世界抱有最大的善意?——当然,不能否认作者的分析,文学的鉴赏,本质上还是“我注六经”,具有多样的理解,自圆其说即可。
另外,如《游园惊梦》《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在我看来是意识流,展现的是一种疯癫
郁达夫的《沉沦》,塑造了一个很复杂的角色——他将自己的问题“自卑”,归类给国家,看着是有点不对的,但是这符合一个少男的不成熟的思维,同时也能为他冲动的自杀行为作出合理解释,这点真的惊艳到我了。
《桃园》的隐喻、《上元灯》的隐喻,一个是“桃子碎了”的一语双关,一个是“纸灯”的自由恋爱,一个凄惨,一个唯美。
一些有趣味的如《古代英雄的石像》《石碣》
我最喜欢的是《缀网劳蛛》
看了这本书,感觉就是——对传统文学价值的发掘。文中提到的“隐喻”“互文”“意境”正是传统文学所看重的,例如诗词,因此看的时候感受很多,但是没有共鸣性的新想法新发展,主要是不能理解一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