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位30年杀尽功臣,不料唯一的漏网之鱼,4年后让江山易主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曾经历尽艰难的朱重八,摇身一变而成为了九五之尊。自汉高祖刘邦之后,能达此殊荣者寥寥无几。
朱元璋志得意满地端坐在金色的龙椅之上,眼看着大堂上的一班文武群臣,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远胜前朝数倍。
他的嘴角漾起一撇不易为人察觉的笑容,手下猛将文臣如云,按理说他应该开心,可是,他就是无法开心起来。
太子朱标生性仁义,不知他是否能够驾驭这帮从血泊中趟出来的功勋宿将。天下四方已然平定,到了该算总账的时刻啦!
朱元璋是聪明人,不愿在史册上留下屠杀功臣的名声。他必须师出有名,才能使一切行为合理化。而此时,他最想处理的就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
自濠州起事之初,李善长便投奔自己,平日里以汉朝三杰之一的萧何自居。在稳定后方、筹集粮草方面,李善长算得上居功至伟。
但是李善长在功成身退方面,却与萧何相差甚远,萧何位居丞相之尊后,从来不敢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的作风。
李善长偏偏反其道而行,大肆搞小团队,有政事常常自作主张,自行处理,不提前告知皇帝。
种种做法,使得朱元璋分外厌恶。但他毕竟是君主,不能将喜好露在脸上。为了限制李善长的权力,他故意提高了刘伯温在朝中的地位。
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性格,因此,在处理事务方面,一切都从君主的角度考虑,从来不结党营私,种种做法,深谙朱元璋之心。
奈何淮西派势力太大,刘伯温以一己之力,实在难以撼动其根基。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
于是,朱元璋开始了布局,他明白欲先消灭谁,必先使其疯狂的道理。他用派人用言语警醒李善长,让其提早让出相位,以换取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李善长自有个人的如意算盘,他推荐门生胡惟庸为相,胡惟庸比之李善长更是不及。
他在位期间,我行我素,从来没有任何忌讳。
为了拿下胡惟庸,朱元璋剑走偏锋,他明确对群臣表示,可以风闻奏事。所谓风闻奏事,即群臣可以不提供任何证据,仅凭传闻就可以状告某个人。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
皇帝想要处理胡惟庸的风声一旦传出,群臣为了在权力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自然会群起而攻之,胡惟庸树倒猢狲散。
他明白大势将去,即使自己再怎么辩解,也无济于事。
皇帝想要办他,只需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就足够了。
受到胡惟庸牵连的人数多达三万人,当这些人人头落地的时候,朱元璋没有掉一滴泪。
太子朱标看到父亲的行为后,大为震惊,他生性仁义。不愿看到父亲犯下如此过错,不惜冒死进谏。
朱元璋看着儿子,仰天长叹。他何尝愿意这样呢?可一想到自己百年之后,这帮开国元老很可能会作威作福,致使朝纲混乱,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杀心。
他必须为儿子留下一个稳定的朝堂,让儿子当上几十年的太平君主。
为了让儿子明白这个道理,他拿出一根长满倒刺的荆棘。紧接着用手一把撸下所有的倒刺,手掌上顿时血流如注。
朱标的泪水如洪水般肆虐,他明白父亲的做法,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考虑。子担父过,他觉得自己才是杀害那些人的罪魁祸首。回去没多久,他就病倒在床榻。
起初,不过是一场风寒,可朱标的心情过于忧郁,致使病情越来越重,一个月后,他永远地离开了人间,留下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嫡长子去世,太子之位,朱元璋年岁又已高,必然会出现争夺皇位的惨剧。
朱元璋没有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而是仔细考虑着大明王朝的前途。四子燕王最得己心,按理说可以继承大统,可他之上还有两位哥哥,这是一个潜藏的隐患。
是朱允炆的一声“皇爷爷”,将他从沉思中转回现实。若朱标没有去世,将来继承大统之后,太子之席必然属于这小子,索性直接立他为皇太孙。
主意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但又极合礼法。因此,并没有引起朝野的动荡。
朱允炆也不是一个具备铁血手腕的人物,而之前自己为太子朱标准备的武将蓝玉,渐渐地开始居功自傲。朱标在世时,尚且可以压制他。
如今,朱标已经去世,若自己百年之后,他难道会听从皇太孙的安排?
思及此处,朱元璋的眉头又拧起一把铁锁。破解这个难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即防患于未然。对于一个国君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比自己的江山还重要。
蓝玉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降临,依旧是飞扬跋扈。最让朱元璋忌讳的是,蓝玉手下诸将,根本不知皇帝为谁,仅仅听从蓝玉一个人的指令。
洪武二十六年,中枢传出了凉国公蓝玉谋反的消息,受到其牵连的还有开国功臣徐达,以及退休在家的李善长。
蓝玉自然是满口辩驳,可惜朱元璋不会给他机会。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真正的死因。
其实他的过错极小,不过就是嫌弃自己的官职很小,要的不过是一个太师的职衔。只是面对着猜忌心炽盛的朱元璋,除却死亡,他没有第二条出路。
后代的历史学家做过这样的评论:朱标若能顺利继承大统,则蓝玉必能寿延终老,而明朝历史上也不会出现靖难之役。
假设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洪武三十年,也就是公元的136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理镇守在大明王朝各处的藩王。
他永远忘不了当初皇爷爷留下的遗言,若那些叔叔伯伯们安分守己,则保住其性命,若他们有任何的骚动,必要时不能放弃使用铁血手腕。
朱元璋的预测丝毫不差,他们自认为功勋卓著,不肯向侄子朱允炆弯腰。
陈亨的选择
此刻,惴惴不安的除却各个藩王之外,还有一位镇守在蒙古一带的将领陈亨。
陈亨属于漏网之鱼,朱元璋在清理蓝玉一案时,几乎清理了所有的武将。彼时的陈亨因为镇守边关,所处地理位置险要,为避免北元偷袭,朝廷不敢妄动陈亨,使得他意外逃过了一劫。
但他深知自己的处境,蓝玉乃是一路追随朱元璋的人物,自己不过是前朝旧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才投奔大明。连蓝玉都遭遇了祸患,自己又怎么会幸免呢?
如今,各路藩王被处决的在少数,他们与朱允炆之间存在血亲关系,都无法逃脱命运的魔爪。自己一个外姓人物,又该如何自处呢?
此刻的他如热锅上的蚂蚁,但他到底是混迹官场多年的人物,早已想好了对策。当下最要紧的是,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靠山。
这个靠山不能是朱允炆,他不需要自己的帮助,而当下最需要帮助的就是驻守北部边疆的几位藩王。
到底那位藩王能够躲过这次惩罚呢?他派出的探子送来一个消息:燕王朱棣疯了,炎炎夏日,竟然穿着冬天的棉袄。
这个消息使得他心头一震,燕王朱棣到底是聪明,竟然使用战国时期的孙膑之计——装疯。
为了试探燕王是否具备逐鹿中原之心,他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
由于这次行动关系到陈家数十口人的性命,他不得不小心谨慎。次日,他带领几名亲随奔赴北京城,目的就是求见燕王本人。
燕王素有大志,本以为大哥朱标去世后,自己有机会摘取王冠,谁成想父亲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立侄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那时候他已然相信,这是命运的使然。
侄子登基之后,他不是没有起过反心。但侄子向来没有犯过什么大错,为了朱家王朝的稳定,他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妄动干戈,因而,他一直选择隐忍。
可侄子却步步紧逼,逼迫着自己不得不做出反击。他一边装疯,一边在暗地里招兵买马,训练部队,目的就是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与侄子抗衡。
一方诸侯,岂是朝廷的对手,他的力量始终处于弱小的地位,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陈亨带来了投降的消息。
陈亨手下有十万大军,都是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兵,而陈亨本人也是一员战将,他的到来可谓是如虎添翼。
他表现出雄主的胸怀,热情地接待了陈亨。而陈亨也从朱棣身上看到生的希望,虽然这希望极其渺茫,但最起码还有胜利的机会。
公元1399年,也就是建文帝登基后的几个月,朱棣打出了“清君侧”的口号。朱允炆匆忙派遣部队应战,因为人数和物资的优势,朱棣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但这是一场长达四年的拉锯战,朱棣一方皆是骁勇善战的将领,而朱允炆一方因为朱元璋的屠戮功臣,只能派遣出一位战斗力属于青铜级别的李景隆。
在双方的此消彼长之下,朱允炆最终败给了四叔朱棣。
失败之后的朱允炆,没有为了性命而选择投降,历史记载他自焚于宫廷之中。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他落发为僧,逃向海外。
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为帝,史称明成祖。
为了证明自己能力足以堪任一国之君,他将都城迁往北京,以天子之尊,亲自镇守国门。同时,多次御驾亲征,北征鞑靼、瓦剌等部落。
而陈亨因为长期驻守边疆,通晓北部一带的地形与民风,故而被朱棣重用,平步青云。
这个时候的陈亨,可谓是权势滔天,他的地位无异于明朝初年的蓝玉。凭借这份功劳,即使他做一些僭越之事,朱棣也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是这种做法无异于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就会遇到灭顶之灾。

陈亨亲眼看着胡惟庸、蓝玉等人被处以极刑,历历殷鉴在前,他又怎么该重蹈覆辙。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天下无事之秋,朱棣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必然会对地下的功臣下手。
他必须步步小心,处处谨慎。为消除朱棣的戒心,他多次向朱棣请求告老还乡,同时,又不断地向他索要一些肥沃的土地。
这些事情都是在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表明自己战场杀敌也好,弃暗投明也罢,目的就是为了求得富贵功名。

可是朱棣偏偏不答应。
朱棣清楚地知道,北部边疆始终局势不稳,如今不是武将退去的时刻。当年若不是自父皇大肆屠杀功臣,侄儿也不会遭遇败绩。
于是,他更加地厚待陈亨。却不知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陈亨的幼子陈琳仗着家中权势,误伤了一位平民之子。
按照朝廷的律法,陈琳必须以命偿命。陈亨在听到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即刻将儿子绑到刑部,请求以律处分。
刑部侍郎岂敢对陈亨的公子下手,事情闹到了朱棣面前。

朱棣相当睿智,派人询问被杀之人的父母,询问他们是要以钱了事?还是以命偿命。
老百姓卑贱如草芥,面对咄咄逼人的询问,最终选择了以钱了事。
陈亨却以为不妥,亲自押着儿子到了被杀之人的家门前,让其在门前一直跪着,直到求得老夫妇的原谅。
如此做法,自然引起了朱棣的目光,朱棣甚为满意他的谦虚谨慎,终其一生与之亲密无间。
他的长子陈楙与幼子不同,颇有父风,在父亲去世后,秉承着父亲的遗愿主持家族。

战场上他从来都是身先士卒,战后也不争功劳,当明宣宗赏赐他之时,他总是以陈家世受皇恩,爵禄非常为理由拒绝。
因而,明宣宗也极其喜爱这位将门之后,带兵打仗必然要其作陪。
因为父子两代的辛苦经营,陈家在明朝一代兴盛了百年。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在历史不甚出名,恰恰跟他们的为人处世有关,不显山,不露水。
这也是他们能够在一次次惊涛骇浪中生存下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