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的智慧》1——解剖幸福的本质
叔本华的著作《人生的智慧》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哲学书籍,主题是如何获得幸福,这一类的题材从古到今都有数不胜数的文章,但为何这本书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传世经典?
这位卓越的天才如同一个外科医生,冷静地解剖了幸福的本质,始终以具有穿透力的目光把握现象,以揭示事物本质的基本观点揭示现象。正如叔本华所说:
“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并不是以题材取胜,而是以对题材的处理见功力。”
叔本华在第一章就对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做了划分,分别是:
(1) 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所有意义上的占有物。
(3) 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亦即他人的看法,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叔本华认为(1)比起其他两项,对人们是否信服,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而言,最重要的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人内心的快乐或痛苦本身就是人的感觉、意愿和思想的结果,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
每个人都是局限于自己的意识,正如每个人局限于自己的皮囊,并且只是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如同在舞台上,演员不管是扮演王公、参议员或仆人,他们的差别只在外在的一面,内里都是一样的可怜戏子。个人不一样的地位和财富赋予了每个人某一角色,但这一角色与这人内在幸福并不相应。
一个人精神能力的界限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如果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相当有限,那么来自外在的一切努力,都只能让他领略平庸无奇、半动物性的快乐。最高级、最丰富多彩、持续最为长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健康尤其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福。出自健康良好体魄的宁静与愉快的脾性,清晰、活跃、深刻和正确的理解力,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净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是任何地位、财富不能替代的。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完全孤身一人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呆滞、麻木的人,接连不断地变换着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地无聊。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对他来说,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只是烦恼和累赘。
在作者列出的(2)和(3)项,也即财富和名誉、地位、名声,很大程度都是听天由命的,只有自身的个性是无法被剥夺的。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是很难通过外在的手段去影响的,但是威力无比的时间可以。人的肉体和精神方面的优势会逐渐输给时间,也只有人的道德气质不受其影响。这时(2)和(3)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因为这些好处都在客体一边,其本质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它们,起码人们都有占有这些好处的可能。
相比之下,属于主体的东西,我们却是无法得到的。我们在这方面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着与我们个性相符的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做不适合自己的事便是一种不幸,如天生神力的人去做精细繁琐的或者脑力活,或者智者去做苦力活更是如此。而在这方面,我们要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在我们年少气盛的时候,这可是我们生活中的暗礁
对于财富,我们需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自身才能就比全力投入获得财富更为明智,亦即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帮助不大。所以,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快乐,因为这些人没有真正的思想修养,没有见识,也因此没有对事物的某些客观感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从事精神思想的活动。人生最高的乐趣,精神思想方面的乐趣,是他们无法领略的。
叔本华还对喜爱社交的一类人作出了辛辣的评价:他们内在空虚、感觉意识呆滞、思想贫乏,这使他们投入社交。但那些社交圈子的人也正是他们这一类,因为“物以类聚”。这样,他们就聚在一块追逐娱乐,以感官欢娱、声色享乐开始,以荒唐、无度而告终。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交际达人,特别是大学时期,他们刚刚成年,正是欲望强烈的时候,他们把经常参加聚会、频繁更换性伴侣作为勋章,以显示自己是一个“成熟的大人”。
这一点我们受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非常深, "派对"一词就是源自英文party,西方这种文化所产出的基本都是欲望的奴隶,作为中国青年,我们实在不应该去学他们的糟粕。
以上是《人生的智慧》第一章的内容,叔本华就对幸福做了冷静的解剖,最关键的无非就是健康的身体和卓越的精神思想。健康这块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异议,而追求精神思想上的乐趣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太不切实际,我这边节选北大博士的文章内容,以脑科学的方式来给大家诠释一下为什么这方面如此重要。
多巴胺与内啡肽: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它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有研究表明多巴胺奖赏通路的本质是奖赏,而不是快乐。多巴胺的效用产生于期待奖赏,而不是获得奖赏。在成瘾性行为中,我们虽然兴奋、想不断要更多的刺激,但是我们那时候并非快乐着。一遍遍地刷微博、知乎的过程中,我们真的很开心吗?显然不是。我们只是在寻求奖赏,我们只是被兴奋着的奖励系统奴役驱使而已。在上瘾行为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耐受性阈内啡肽(endorphin)亦称安多芬或脑内啡,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有止痛和欣快感。内啡肽可以对抗疼痛、振奋精神、缓解抑郁还能让我们可以抵抗哀伤,创造力勃发,提高工作效率等等;充满爱心和光明感,积极向上,愿意和周围的人交流勾通。
内啡肽的产生是很吝啬的。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寒窗12年的学子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抽取血样,内啡肽的含量一定超标。辛苦了一年的农夫,看到硕果累累的果树丰收在望的景象,历经磨难久别重逢的情侣,当见到心爱的人的那一刻,内啡肽一定汹涌澎湃。内啡肽的产生是体力和精神双重努力的结果,它带给我们的欢愉,宝贵而稀少。
我们人类在基因层面决定了就只对感受的变化敏感,对绝对水平值很容易适应。所以,要获得长期的幸福,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巨大成功,而是持续的进步。
以上内容来自知乎文章《从快感到成就感:多巴胺vs内啡肽》
对比叔本华的观点:“最高级、最丰富多彩、持续最为长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这正是内啡肽正在持续作用的结果,这绝不是能够通过财富直接买到的快乐,必须靠个人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提升获得。而叔本华口中“内在空虚、感觉意识呆滞、思想贫乏”的人,就会为了追求多巴胺产生的廉价快感,去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
因此叔本华的观点是能够得到现代科学的论证的,是他通过敏锐地观察生活得出的结论,这也是其有别于空洞、肤浅的“鸡汤文”的地方。
我们并非要接纳所有叔本华的建议,而去断绝自己的社交,追求遗世独立的生活,而是要认识到社交没有你认为的那么重要;我们不是要视钱财如粪土,而是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东西;也不是要杜绝所有娱乐方式,而是要节制有度。
我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就是一个空虚、思想贫乏的人,无节制地沉迷于游戏的快感,游戏过后内心充满空虚悔恨,大四那年我决定做点改变,我开始努力学习编程,找到了相关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毕业五年多以来,我学习了钢琴、绘画和写作等技能,看了越来越多的书,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更充实、更持久,也让我逐步摆脱沉迷游戏的困境,也算是能体会到一点叔本华所说的幸福。
我们需要多去尝试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道路,并且坚持学习,即使这些东西不能带给你经济或地位上的好处。学习是一项耗费精力的行为,但一旦坚持过了某一个点,那么后续就会变得容易许多,这一点和长跑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一旦下定决心学习某样东西,一定要咬牙坚持一段时间,不应过早地放弃。当你在学习中获得一点成就感的时候,你就会获得动力,就像骑车过了坡顶,这时学习就不再是沉重的枷锁了。
目前就先说这么多,在后续的章节我会继续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下一篇是《人生的智慧》第二章,跟随叔本华探讨人的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