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打不过就加入,精英歌手的漫长消亡史

2021-11-15 13:43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最近一档音乐综艺《时光音乐会》,让刀郎这个名字重新回归了大众视野。在节目第二期的谭咏麟专场,凤凰传奇翻唱了一首由刀郎创作、谭咏麟演唱的《披着羊皮的狼》,网友纷纷感慨太好听了,太经典了。

而这次的翻唱,也将不少人的记忆拉回了2000年初,那个刀郎横空出世的传奇时代。

刀郎本名罗林,长相普通,高中肄业,来自四川内江一个叫资中的小县城,平凡到在人群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出身或许也为他日后备受争议的从业之路埋下了伏笔。

17岁,刀郎从县城去到内江的歌厅学键盘,开始接触音乐,之后他跑去海南组乐队,又随妻子到新疆成立了西北音乐工作室,与音乐结下了奇妙的缘分。

在新疆生活了将近十年后,刀郎的曲风逐渐被西北、大漠的豪迈民风影响。2004年,那首带有节奏突出,风格粗犷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经问世,如同一声惊雷,响彻了大江南北。

未经任何宣传,这首歌在全国范围内爆红。在周杰伦“霸占”青年少耳朵的另一个平行时空,刀郎豪放而略带沙哑的嗓音,从菜市场唱到商场,从荒野唱到了都市。歌曲的歌词甚至被赵本山写进了春晚的小品。

还被第一位签约中国唱片公司的西方歌手Sofia Kallgren进行了英文翻唱。

那时刚刚出道的凤凰传奇主唱玲花,也“蹭”上了刀郎的热度。因为同样豪迈的音色,被称为“女版刀郎”。

这一年,刀郎的这张专辑销量达到了270万张,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周杰伦。同一张专辑里的《情人》《冲动的惩罚》,至今为止依然是ktv的热门曲目。

而被谭咏麟收录在专辑《天地》中的《披着羊皮的狼》,更是谭校长亲自打电话给刀郎,向他邀歌的结果。

谭咏麟在《时光音乐会》回顾,当时他打电话给刀郎时,对方第一反应以为他是骗子而直接挂掉了电话,第二次打过去,刀郎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是真的火了,开心地在电话里喊了出来。


然而,彼时沉浸于一夜爆红快乐中的刀郎,或许从未想到自己的成名会遭到整个华语乐坛的质疑与围攻。

因为旋律和歌词的简单直白,刀郎的作品一方面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易于传播,另一方面,音乐性遭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质疑。当时乐坛上大大小小的歌手纷纷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杨坤曾非常直接地向记者发问:他那是音乐吗?

而汪峰则对媒体表示:刀郎的爆红,是流行文化或者流行音乐悲哀的表现。并非常认真地分析他的歌词与音乐性都非常一般。

针对当时谭咏麟与刀郎的合作,知名电视评论人梁宏达也多次直言不讳:谭咏麟怎么能跟这样一个昙花一现的歌手合作出这样的口水歌呢?歌词简直不值一提,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谭咏麟过去那个腕儿。

以及当年同样从新疆走出来的音乐人、阿凡提乐队的主唱哈孜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非常直接明了地表示:一说他我就气,所以我不想说他。

而最终,将这场“围攻”推进到高潮的,是2010年音乐风云榜十年庆典中的“十年影响力歌手”评选。主评委那英对于刀郎的入选产生了质疑,她认为,刀郎的音乐不具备音乐该有的审美。

并认为不能单以唱片销量来作为衡量影响力的标准。

那英的这次发言,将她自己与刀郎都推上了风口浪尖。一部分人支持那英,认为她说得很对,音乐就应该保持一定的专业性;而更多支持刀郎的网友则被激怒,纷纷在那英的社交账号下“讨伐”她。

网络上的纷纷扰扰,让一向低调的刀郎也受尽了困扰。出道仅仅一年,他就基本不再上网。更有很多时候,他想要“逃跑”,远离媒体,远离各种质疑。

2012年,刀郎在完成自己的《谢谢你·巡回演唱会》之后,悄然告别了乐坛。

▲谭咏麟出席刀郎香港红磡演唱会

从一夜爆红到退出歌坛,刀郎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八年。短暂的八年,真的是应了梁宏达所说的昙花一现吗?在没有了刀郎之后的华语乐坛,再也没有口水歌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事实上,刀郎在主流乐坛掀起的风波,正是大众音乐审美与专业审美之间一次激烈的碰撞。这看起来是刀郎这样的草根歌手在从业生涯中所要经历的痛苦,实则也是华语流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

2000年后,伴随着互联网普及后的技术迭代,传统的唱片行业土崩瓦解。中国流行音乐的市场不再仅仅属于有机会发歌的专业歌手,更多的草根歌手通过网络以及手机彩铃的传播火速走红,收割了大量的关注度。

刀郎的作品能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播,也是得益于当时的网络传播以及如日中天的彩铃业务的加持。

当然,刀郎并不是唯一一个传统规则的颠覆者。唱着《老鼠爱大米》走红的杨臣刚、靠《猪之歌》声名鹊起的香香、以及唱着《香水有毒》同样在争议中成名的胡杨林等等。那些被定义为新世纪第一批神曲创造者的歌手们,都是这场唱片行业变革中的亲历者。

而同样加入这场变革,加速了唱片行业倒台的,还有新世纪之初,内地风风火火的选秀的兴起。

从00年代备受欢迎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再到10年代创造收视神话的《中国好声音》,大批量的素人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竞争与比赛后,摇身一变步入乐坛,成为歌手。这一方面为华语乐坛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瓦解了精英标准的音乐产品占据主流市场的局面。

而随着草根力量的崛起,提供音乐的主体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发现,我们可以选择的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而音乐内容的参差不齐,如何在铺天盖地的作品中挑选出好音乐,也成为了我们必然要面对的场面。

或许,刀郎、香香、杨臣刚确实成为了乐坛的昙花一现,但类似的歌手与音乐却在乐坛层出不穷。如今,网络神曲与选秀歌手依然同在,并且几乎已然成为了华语乐坛的主流。那英、杨坤、汪峰等歌手早已接纳了这样的现实,并且也纷纷成为选秀节目的评委,加入了这场音乐大众化的潮流。

如今,随着自媒体、短视频行业的全面爆发,音乐人的门槛自然变得越来越低。当每个人都拥有了表达权,音乐的大众化更加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华语乐坛已死”的论调应运而生。

那么,华语音乐真的在大众化的审美中被拉垮和消解了吗?音乐行业真的没有未来了吗?

本周更新的《华语音乐养成史:多维解析流行乐》课程,也是本套课程的最后一期。我们将走进20年前那个“周王陶林”之外的平行音乐世界——草根素人进入流行乐坛带来的大变革。这场由刀郎等带头掀起的音乐大众化风潮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华语乐坛究竟该去向何处?一起来扫码解锁课程寻找答案吧。


打不过就加入,精英歌手的漫长消亡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