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新冠病毒两大特征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近日正式刊印了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
来源:健康报、新华网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近日正式刊印了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是在前期总结武汉市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疫情流行趋势关联性的论文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学模型评估了防控效果,揭示了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
新的模型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具有两大特征: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也解释了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的原因。研究还进一步通过模型预测,评估了在不同条件下解除防控措施导致疫情反弹的可能性。
通过模型比较,研究估计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采取的所有干预措施有效地将截至3月8日的总感染人数降低了96.0%;2月2日后进一步采取的集中隔离“四类人”等系列干预措施则降低了69.6%的感染。这些结果体现了联防联控效果显著,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最近欧美国家发表的多项血清学调查研究也发现,当地人群中新冠病毒抗体阳性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已确诊的新冠病人比例,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均体现了新冠病毒传染的高度隐蔽性。另外,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院士团队6月5日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面的血清学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医护人员及家属和所住酒店的员工中的抗体阳性率约为3.2-3.8%,但在普通人群中的实际感染率还需要更广泛的血清学研究来确认。
“如果有87%的感染者未被发现,并在连续14天零确诊病例之后解除所有防控措施,出现第二波疫情的概率为32%。如果只有53%的感染者未被发现,相应的疫情反弹概率则降至6%。过早地解除防控措施将大大增加疫情二次暴发的可能性。”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该课题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面对狡猾隐蔽的新冠病毒,人们应该在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秩序的同时保持疫情监控,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的该研究成果有利于世界各国更有效地制定预防政策和方案,对我国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和应对将来潜在的新发传染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自7月16日在线发表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