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口谈谈创作者和观众的关系

2021-12-17 12:22 作者:RODILOCK_藤伊村樱  | 我要投稿

宫崎骏觉得鲁邦在卡城前就应该结束,手冢治虫认为阿童木是他最失败的作品。
其实我感觉,像宫崎和手冢这种境界的人,其实总是执着于一定要完结什么,或者对大众热爱的形象有些不满。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果然还是喜欢自由的鲁邦,喜欢在正邪两道徘徊的阿童木,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可能如今是疲软的,可能是单纯为了制作为了人气才创造的形象,但我们还是很喜欢。

他们的存在影响了数不胜数的人,我觉得他们的延续是有必要的,也是历史在召唤他们一次又一次回归。在日本动画业界疲软的如今,确实需要以往的经典IP浴火重生,为这个新时代做出新的指引,制作未达到预期那只能说是如今制作人员的功底不敌原班人马,但是他们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地位还是巨大的,不容小觑。
天才艺术家的心态都相当自我,哪怕手冢和宫崎穷尽一生都希望跟上或者引领新的时代命脉,都不希望自己成为艺术家,但都不免最后变成人们心中的艺术家,变成人们心中的神。手冢还是这里面相对而言最好理解的,因为他每天都写日记,你起码可以从他的日记里看到神最真实的一面。

如果都能被大家理解,或者和大家在作品上有所共鸣的话,也就说不上是神了。相比较后起之秀的宫崎,还有点燃火种的手冢,二人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艺术神性。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常盘庄十二雄的其余十一人,尤其是保持着“哆啦A梦永远不会完结”的藤本弘,以及“无论做出怎样的改编,总是支持新时代的变动以及从中学习”的石森章太郎,毋庸置疑是支持作品不断经由他人之手流传后世的。

更别说对动画组异常宽容,总是默默注视着动画的鲁邦三世原作者:加藤一彦了。

我们一般观众和研究者的心态以及解读,不一定就能够代表人家本来的想法。

譬如观众觉得手冢治虫就应该做的是圆润的儿童漫画或者剧画,但是手冢的梦想就是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制作出与真人世界无差的动画(可惜他没赶上,但是宫崎骏赶上了)。

譬如大部分研究者和画师把宫崎骏推崇为手绘2D动画的代言人,但是宫崎骏一直醉心于研究CG动画。譬如对于特摄之神圆谷英二,现如今的特摄只不过是他的过渡形,如果他如今还在世,估计会和宫崎骏一样挑战纯CG大片。

譬如宫崎骏觉得鲁邦动画早就不应该再拍了,可是大家还是更喜欢看到新作能不断拍下去。譬如加藤一彦觉得鲁邦就是彻底的杀人不眨眼的恶徒,但是观众很明显更中意“super hero”里那个放荡不羁的反英雄。

手冢真说过,一部作品在现代复苏,究竟是完全尊重原著原封不动的好,还是跟随时代做出一定改动的好,两派都有大量的读者和观众支持,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定论。

但我觉得除了手冢治虫和宫崎骏以及常盘12雄他们那个时代创作的一部分独立于现实社会的空想作品,绝大多数昭和产物是很难彻底还原原作的,因为毕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更换背景时代,更新科技链,修改当时流行现在已经不流行的梗和流行语,把画风修改为更符合现代的设计,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愿意相信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所以理所应当的觉得,啊,原作者就是这样想的,祖师爷就是这样想的,但实际上人家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但是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是观众想什么,最后作品也会更像什么,最后完全成为了“观众想要什么,就做成什么的作品”。那自然还是因为观众才是文化作品的第一生产力。

一个意大利厨子做菜自己觉得香极了,声称自己的饮食文化是世界第一,但是在中国人眼里就不买账。经过中美日饮食文化改良的西欧餐品才逐渐真的被中国人接受。

观众也是如此,所以说为什么常盘十二雄厉害,厉害就在于他们不仅引领潮流还可以在以读者为本的基础上尽量保持自己的本心和创作理念。这就必须要拥有绝大的观众群体还有自己本来具有的构架水平。这也是如今大部分创作者做不到的。

大部分就是,人喜欢什么我写什么。反而像承宫崎骏那一脉的押井守和庵野秀明那种相对自我的创作者越来越少了。而除此之外,就是彻底游离于观众的这种创作者,譬如谏山创,也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观众才是文化作品的第一生产力,观众需要什么,原作者也最后只能说尽量往观众身上靠,毕竟人都是要吃饭的嘛。

就用手冢治虫晚年最常劝导后辈的话,那就是:不要做艺术家,要做艺匠。

创作者和观众的关系,说到底不就是这么回事儿么?


随口谈谈创作者和观众的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