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初东胜卫探析

2020-01-30 02:21 作者:日月新天official  | 我要投稿

最近跟朋友聊了一点相关的东西,知乎写了一遍,誊抄过来。

关于明代的河套问题基本上都围绕东胜卫而展开,谈明代的河套基本绕不开东胜,但是围绕着东胜建置沿革和辖区出现了多次变动,所以这个回答主要是理清楚东胜的大致情况不至于理解出现偏差。

先简单的说一下东胜卫本身的兴废吧,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明史卷41记载:

“東勝衛元東勝,屬大同路。洪武四年正月,州廢,置衛。二十五年八月分置東勝左、右、中、前、後五衛屬行都司。二十六年二月罷中、前、衛三衛。永樂元年二月徙左衛於兆直盧龍縣右衛於北直遵化縣直隸後軍都督府

大概就是洪武四年设卫,二十五年东胜洲分置了五卫,二十六年废了三卫,剩下的左右二卫最后于永乐元年迁到河北。

先说洪武四年初设的问题,达力扎布所著《明代漠南历史研究》对此表示质疑,他认为东胜洲很可能没有设过'卫',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说法认为洪武四年正月只设立了失宝赤五花城等了5个千户所,但仔细看同月的记载实录里又出现了“升东胜卫指挥佥事程暹为巩昌卫指挥使”的描述,再比如故元进士范济曾说“太祖皇帝命将出师肃清沙漠以粮饷不继旋师即撤东胜卫于大同”。所以虽然实录中没有明确说明东胜置卫,但是在明人的描述中东胜置卫一说还是属实的。

东胜洲当时应有一卫五所。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东胜卫属于山西行都司,而不是陕西,明中后期的说法如“陕西自撤东胜以来”[1]明显是不对的。

然后是关于东胜卫在哪儿的问题

前文已述,至少在洪武四年至洪武五年的时候东胜卫应在东胜洲,东胜洲所领五千户所的位置目前难以确指。日本学者和田清考证认为明实录中记载的失宝赤就是锡包沁[2], 后为鄂尔多斯右翼诸部之一。瓮吉剌、幹鲁忽奴、失宝赤、燕只都是蒙古部落名, 五花城为地名, 其均在今套中东北部分布。[3]有争议的地方在于燕只千户所的位置,燕只即燕只斤, 燕山只斤为其衍误。和田清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 推测燕只斤千户在河套以内, 毗邻陕北。曹永年先生根据陈得芝先生有关元代驿站的考证, 认为燕只是燕只哥赤斤的省称, 地当在河套以外的大黑河流域。[4]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

除此之外,根据洪武四年三月的实录记载:“命中书省臣曰山北口外东胜蔚朔武丰云应等州皆极边沙漠宜各设千百户统率士卒收抚边民无事则耕种有事则出战所储粮草就给本管不必再设有司重扰于民”,朱元璋还在漠南的丰州云州设置了不少据点。

时间来到洪武五年,众所周知,这一年明朝北伐遭遇了失败,北元在明朝战败后大举入侵边境,明朝在漠南地区的卫所大概也在岭北战败后被迫内迁,还有一些蒙古降人干脆叛逃到了北元。根据达力扎布的的考证,那时候北元军队就已经不断越过东胜洲来攻击明朝,可知东胜以及丰州等地肯定不在明朝的手中了。明军在岭北战败后缩边固守伺机反击。随着王保保病死,闭门生娃的明军慢慢取得了优势,后面更是迫降纳哈出以及取得了捕鱼儿海大捷。

之后明军的势力又一次的推进到了东胜。时间来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下旨 “往太原等府阅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一为军,蠲其徭役,分隶各卫,赴大同等处开耕屯田。东胜立五卫,大同在城立五卫,大同迤东立六卫”并且“诏致仕武官自指挥而下俱往东胜大同等处置卫”[5]再一次加强了大同以北地区的军力。洪武二十六年正月还发配了一批蛮人俘虏去往东胜洲 :“上曰蛮人为乱何代无之但诛其首乱者足矣其馀悉发戍东胜州”。但到了同年二月份情况却出了差错,“辛巳置大同后卫及东胜左右阳和天城怀安万全左右宣府左右十卫于大同之东高山镇朔定边玉林云川镇虏宣德七卫于大同之西皆筑城置兵屯守”[6] ,明朝方面不仅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设立五卫,甚至连设东胜卫的地点都改到大同以东。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复设山西孤店儿关盖其地山西行都司城北十八里旧尝设关以防虏后设东胜等卫而关在其内遂废至是东胜等卫俱调北京故复之”[7],可以跟明太祖实录记载的大同以东相互应证。

这里要强调一点,许多学者忽略了一个地方,这个时候东胜卫只有左右两卫了。因为此前东胜因为粮饷问题遭到了裁撤。《读史方舆纪要》与《明史》中的记录可相互应证。

《读史方舆纪要》载:“明初改建东胜左右二卫,兵民皆耕牧河套中,寇益稀少.....正统三年,边将周谅言:东胜州废城西滨黄河,东接大同,南抵偏关,北连大山、榆杨等口,中有赤儿山,东西坦平,二百余里。其外连亘官山,实贼寇出没必经之地,若屯军此城,则大同右卫、净水坪、偏头关、水泉堡四处营堡,皆在其内,可以不劳戍守”
《明史》载:“二十五年八月分置東勝左、右、中、前、後五衛屬行都司。”

并且《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孤店关在府东北"与《明太宗实录》的”复设山西孤店儿关“记载也相吻合。

所以其实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东胜左右卫与大同之西实际上已经是将东胜卫迁到了大同以东。

有些学者根据洪武三十年的记载,认为东胜卫在大同以东是写错了,以下是原文:

月以宁辽诸王各据沿边草场牧放孳畜乃图西北沿边地里示之敕之曰自东胜以西至宁夏河西察罕脑儿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又东至鸭绿江又北去不止几千里而南至各卫分守地又自雁门关外西抵黄河渡河至察罕脑儿又东至紫荆关又东至居庸关及古北口北又东至山海卫外凡军民屯种田地不许牧放孽畜。

但是写错了这种看法可信度并不高,此处东胜应该是指东胜州而不是东胜卫,这其中提到的察汗脑儿也并不是察汗脑儿卫,据《明初察汗脑儿卫置废考》一文考证,察汗脑儿卫早就在洪武初期已被废置,怎么可能到了洪武末还存在。所以可以确定洪武时期东胜卫就已经被迁到了大同

东胜诸卫的地理位置连接了洪武朝北边防线的东西两段。依前文所述,在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的规划中, 原本指望在大同、东胜两个区域分别驻扎五卫防军。由于军粮运输条件的限制,更多地考虑到对东北方向开平卫突出部的策应, 明朝在此年对军卫分布格局做了较大的调整, 于是就有后面的将东胜移到大同以东。而后朱棣称帝后将原属山西行都司的大批军卫内迁至自己经营多年的大本营行在(就是北京) 周边。但是此时的东胜卫早已不在山西行都司了。

东胜地区属于山西行都司的外围防区, 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后勤供应补给线过长, 军粮转输艰难, 损耗巨大, 即便采用开中筹措也难以有效解决问题,于是进一步内迁于卢龙、遵化。虽然洪武朝大力推行军屯, 企图以军养军, 但军屯成效不大则是不争的事实。加之从明代开始, 中国进入又一个气候趋于干冷的历史时期[8],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胜等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东胜卫的内迁也是主观客观作用下的无奈之举。(我知道我知道,睿智明黑认为这都是借口,你们开心就好)

总结一下

第一点:东胜卫最初于洪武四年设立在东胜州,经过岭北战败后内迁,东胜州丰州等地在明军和北元反复拉锯过后变成了无人区。第二点:明太祖或许真的是想在东胜州重新建立东胜卫(比如把罪犯发配到东胜州),但最后迫于现实,东胜卫大同改到了大同以东。 第三点:明初不止一次迁徙东胜等卫,但名字一直没变(比如沈阳中屯卫还迁到了河北但名字没变[9]),到了明中后期的时候产生了种种误解,于是把黑锅扣到了永乐头上......

  1. ^《皇明经世文编》卷五十四

  2. ^《明太祖实录·卷六》故元枢密都连帖木儿等自东胜州来降。 诏置失宝赤千户所一, 百户所十一; 五花城千户 所一, 百户所五; 幹鲁忽奴千户所一, 百户所十; 燕只千户所一, 百户所十; 瓮吉剌千户所一, 领百 户所六。以都连帖木儿、刘朵儿只、丑的为千户, 给三所印....复遣侍仪司通事舍人马哈麻赍燕 只、瓮吉剌千户所印二, 往东胜州命伯颜帖木儿、 答海马里卜兰歹、也里沙朵列图、阔阔歹为千户

  3. ^和田清. 明代蒙古史研究

  4. ^曹永年. 从白塔题记看明初丰州地区的行政建制——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明代题记探讨之三

  5. ^《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八月

  6. ^《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二月

  7. ^《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年四月

  8. ^邹逸麟.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9. ^《明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

明初东胜卫探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