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进击的巨人》最终章 — 毫无约束的自由所带来的荒谬与虚无

2023-11-05 11:01 作者:信评动画  | 我要投稿

《进击的巨人》最终章 完结撒花!

《进击的巨人》,几乎可以视作是10年代的一部经典。漫画于09年开始连载、直至前年的21年才结束,连载期间恰好就跨过了整个10年代。而它的动画,最早于距今恰好十年的13年开播,也正是这部动画,引爆了当时的动画圈子;在起起伏伏了十年之后,随着昨晚动画“最后一集”的播出,这个系列也终于正式地落下了帷幕。

对于这部作品的前三个季度,大体上的评价与观感我早在19年第三季播完的时候,就已经发过专栏讨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一看:

简单来说,当时我大体上有三个观点:第一,这个系列的核心主线、亦即它冲突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着的;第二,本作的故事框架是庞大且严密的;第三,艾伦这个角色在我这是不讨喜的。

在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恰逢漫画演到后续最终章地鸣之前,也是它正处于风评最鼎盛、也因此最容不下他者批评的时期,所以我当时那篇文章底下,部分人揪着我这三个观点中的第三点进行反驳。但借由最终章的整体来看,第一点和第三点反倒持续成立着,倒是第二点因为结局的仓促,多少受到了挑战。

话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认为我和当时看完漫画,就对最终章、乃至于整个系列都大批特批的观众或读者一样,想要在这篇专栏中去输出我对这部作品的不满情绪;但事实上,虽然我的确认为本作最终章的收尾有着一定的问题,但我更想在我的这篇专栏中,去讨论本作在结局到来以前、它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与吹捧。或者更直白一点的说,本作在最终章这个篇章本身,它其实存在着两个在我看来相当大气且大胆的主题与表达。而我相信,正是因为最终章的表达高度比起之前还要高,再加上本作之前在故事讲述上一直都是转折与严谨并存的,这就极大程度地拔高了不少人的期待;但在故事的最后,因为结局收束的草率,所造成的故事与表达层面的双双不完整,这就让这些观众的期待,狠狠地落空了,这才使得本作的风评在完结之后的一瞬之间,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只是,或许是因为我对艾伦本来就没啥好感,也或许是因为我作为动画党,在漫画结局之后就对本作的结局做好了预期调整;本作最后的这个结局给我的观感其实没那么的糟糕,也因此我自己对于这个“最终章”、乃至于对于《巨人》的这一整个系列,仍旧是处于“好评”的状态的。

为了将这个观点与观感解释清楚,我的这篇专栏,首先会着重讨论最终章我所认为的那两个核心表达,以及它俩又是为何无法达到它们本该达到的高度的。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最后才详细地展开我对《巨人》最终的风评,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的局外讨论,以及我自己对于这部作品的最终评价。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


无法释怀的仇恨螺旋


首先,相比起前三个季度,作品将它的核心故事与冲突,架构在“主角团”与巨人、与政府、再到最后的与特殊巨人之间;最后一个季度的最终章,它的冲突则是更为赤裸裸地建构在两方势力,亦即帕拉迪岛(后简称帕岛)与马莱帝国(后简称马莱)之间的。甚至,为了平衡这层冲突在视角上的对称性,最终章在最一开始,它的主视角都不架设在我们先前所熟知的主角身上,而是直接迁移到了马莱帝国中的士兵身上。

换句话说,到了最终章,至少在最一开始的这部分内容,它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正义”的主角方,去征讨、去挞伐、去击败“邪恶”的反派的冲突与设计了;它到了这里,显然就是想要借由对于两方视角的补充与诠释,去以一个相对上帝视角、相对客观的方式,让我们观众跳脱出原先那群角色之外,去审视这场战争与冲突本身。

也就是说,作品到了最终章,它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去讨论战争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去讨论那身处于战争背后的仇恨情绪与驱动。

而老实说,我认为本作在不牵涉到“解决方案”之前的,对于战争、对于仇恨、对于这些情绪的描绘,都是非常精准、非常犀利的。

我认为在这一表达上,贾碧这个角色绝对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就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的当下的直观感受,就是会对这个角色产生本能的厌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厌恶,是因为我们毕竟是陪着帕岛的主角们度过了三个季度的故事的,是更能够与这些人产生共鸣与共情的;所以当贾碧把帕岛中一个重要角色、也就是萨莎给杀死的刹那,那就好比我们的亲人被杀了一样,自然会厌恶、甚至会憎恨这个杀人凶手。更让人忍受不了的,是这个角色在杀人的当下,是自诩正义、是丝毫不觉得自己有做错什么事情的;更甚者,她还对自己能够成功击毙一名敌人、为自己对马莱做出了贡献,而感到自豪;而这,很显然与我们观众的情绪是发生了冲突与矛盾的,所以情绪上的敌视,也自然而然地浮现了出来。

但这就是这段剧情设计的精妙所在了。

对贾碧这个角色产生厌恶、敌意、与恨意的我们,哪怕有一个瞬间,觉得这个角色该死,觉得剧情就应该让帕岛的人弄死她、判处她死刑;甚至由此,上升到所有马莱人都同罪、都该死、都应该被剿灭的,这样的情绪的话,那么我们作为旁观故事的人,也因为故事本身,而陷入到这样无尽的仇恨螺旋之中了。

是的,仇恨螺旋,就是作品对于战争,尤其是本作所描绘的这个,近乎无解的战争,一笔最佳、也最真实的注解了。

当然,战争的发动理由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情绪所构成,背后大概率也牵涉到资源分配的问题、肯定也有利益层面的理性考量;但是,仇恨的情绪本身,往往就是在这层理性之上,添一把柴火的导火索,更是到了血淋淋的战场上,士兵们能下得了手的情感基础。

但是,如果说我们对于马莱、对于贾碧的敌视,是源自于他们和她杀害了与我们亲近的人,是一种本能的复仇心理的话;那么贾碧对于帕岛的敌意、亦或是一开始莱纳对于帕岛的敌意,虽然也是源自于一股仇恨,但这个仇恨其实是不具体的、是抽象的、甚至说得更直白一些,是被赋予的。

这才是最精髓的地方。

贾碧与莱纳,是被背后的体制、是被站在高位者的当权者与大人们,给教育成这个样子的。就他们生下来,就被灌输帕岛的人都是恶魔,就被教导上千年前艾尔迪亚人的恶行,就天然地认为自己一族当下的处境之所以会那么糟糕,且都是帕岛的人所造成的;而由这样的教育出发,它所产生的坚定的信念,以及对对方的异化,造就了这样一个相对空洞的、其实也算毫无来由的仇恨。

而由这样的仇恨所造成的破坏与杀戮,又会生成新的、看上去具体很多的仇恨;而为了将这个新的仇恨延续下去,空洞的仇恨就又会随着“教育”、随着“传承”,给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也因此,当艾伦用如此平静的语气,去质问坐在自己面前的莱纳之时,俩人的立场历经多年以后发生了对调;莱纳打破了帕岛的和平、造就了帕岛人们的灾难、也散播了相对应的仇恨,而此刻,承接着这份仇恨的艾伦来到了莱纳的面前,要做和莱纳一模一样的事情,并将这份仇恨给继续“传承”下去。

这,就是仇恨螺旋的产生;也是它最无解的地方。

而说到这里,如果我们去细想本作对于“巨人”的设定,其实也是相当有意思的。

就在本作中,“巨人”本来也是人的这个,“敌我同源”的设定,非常好地对应上了作品那有关于仇恨螺旋的表达、那对于异化所造成的仇恨情绪。

就贾碧和莱纳对于帕岛的恨,本质上源自于她天然地认为帕岛的人都是恶魔;那么帕岛的人对于巨人的仇恨,则是更为直接的,因为对方确实在外表上看起来就不是人,就是会蚕食我们的邪恶物种。

换句话说,作品借由“巨人”的这个设定,赤裸裸地将异化所带来的恐惧与憎恨、将排外背后所怀揣的正当情绪,给展现得淋漓尽致。

诚然,大多数巨人都失去了人的意识和情感,甚至就算有,估计他们自己也怀揣着自我厌恶,所以就这个层面来说,将本就是人的“巨人”杀死,背后确实是没有多少负罪感的;但将“巨人”杀死的这件事本身,和后来贾碧与马莱的人们将“恶魔”给杀死,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上是对称且等价的设计了。

毕竟,虽然前者是无意识的、一开始是不知道“巨人”是人的;但对于后者、对于马莱人来说,他们一开始又怎么能够知道帕岛的人们,原来不是真的恶魔呢?

也正是这样的对称性设计,我认为本作才真正地唤起了我们对此的警惕;亦即,我们或许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距离这样的仇恨与异化那么遥远;因为它往往发生在无意识的、情绪性的刹那,就如同我在前面所提到的,我们希望“杀死”贾碧的冲动之中。

实际上,贾碧那种毫无来由的恨意、这种将他人异化、将负面情绪予以宣泄的情况,别说在作品中、乃至于现实里的战争了,就即便放到我们唾手可得的网路上,其实也随处可见。

正因为网络中我们看不见一个具体的“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会忽视对方确实是一个人的事实。而一旦我们潜意识中认为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人”,这其实就已经近似于将对方给异化了;毕竟面对着一个非人的存在,我们就很容易因为自诩正义、很容易因为“我”所能够代表着的“我们”,去将对方视作为一个非人的“整体”,并向对方进行“否定”与“宣战”。

而这一切,难道和贾碧站在马莱人的立场,去看待帕岛人这群“恶魔”、和帕岛人站在“人”的立场,去看待那些本该是人的“巨人”,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好,前面我们讨论了作品对于战争背后的仇恨与异化的描绘,也赞赏了作品对此描写的精准,以及这层表达所能够带来的警惕性。

但是,到了如何“解决”这块仇恨的问题上,也就是帕岛和马莱之间如何停止仇恨的这点,本作确实处理得不是很好,甚至都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处理得很糟糕。

其中我认为也只有贾碧和莱纳两人,作品算是有予以了一定的笔触去描写。以贾碧为例,她就是被抓来帕岛、在真正地与帕岛上的平民接触之后,才惊觉原来他们和自己一样,原来也都是一般的“普通人”。而这件事对于她所带来的天翻地覆般的震撼与打击,才终于能够稍停并终结她对于帕岛的仇恨,才终于能够让她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过错,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负罪感。只是,即便这部分算是予以了还算充裕的笔触与描写,一方面,观众以及其他帕岛的主角,这些人对于贾碧的恨并不会因为她的忏悔而消停;二方面,则是在交代完贾碧的这部分内心之后,后续对她的描写就锐减了。就至少在我这里,她后续本该因为心中的负罪,造成她在后续与帕岛的人的互动、乃至于合作中的某种、非常复杂且微妙的隔阂;但关于这点,我认为并没有在后续的剧情中得到足够多的诠释与展开。

事实上,本作对于两方人之间的仇恨的解决,之所以有问题,就是因为它先前把仇恨拔得足够高、也足够让人有所共鸣,但后续要解决的时候,它别说予以更多的笔墨去进行描绘了,它甚至都没有予以同等比重的描写。而如果连花费了相对多篇幅的贾碧,都很难彻底掰动观众的情绪与看法的话;那么篇幅占比更小的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在轻描淡写间,就将那纠缠了数百年的仇恨螺旋给解开呢?

又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的仇恨螺旋,作品真的需要去予以“解决”、去让这两拨人达成和解吗?

在作品中,当艾伦发动地鸣之后,我相信肯定存在一批观众,是打从心底里认同当时的艾伦的;就是大伙会觉得,艾伦此时所发动的地鸣、那试图踏平全世界的这种复仇,才能够抵消大家心中、尤其是更亲近于帕岛的我们观众心中的仇恨。

但是,作品最终,选择了“歌颂”帕岛的其他人、其他“鸽派”;甚至为了制止艾伦,他们选择了和自己的“敌人”,也就是马莱人进行了合作,并将那些阻挡着自己的“同伴”,给杀害。

当然,我能够理解,作品因为其核心表达在于否定这样的仇恨螺旋,所以最终选择了和解与和平的道路,从表达的目的性来考虑,是合理的;当然,我也能够理解,故事最终因为剧情本身的紧迫性,所以双方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也就是借由阻止艾伦来换取整个世界的和平,他们双方必然要暂时放下对彼此的仇恨来达成合作;同时,时间的紧迫加之长久以来的隔阂,也造成了他们已然无法与其他“鹰派”的帕岛人进行谈判。也因此,就故事本身的逻辑性来说,本作最终这样的处理,也谈不上无法自圆其说。

但是,否定仇恨螺旋,其实也未必需要用具体的、像本作最终所选取的“和解”与“和平”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它同样可以借由渲染仇恨螺旋的恐怖、亦或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渲染这场战争的荒谬,来达到同等的效果。例如《来自新世界》,就是一个对此很好的例子。

其次,虽然作品的结局能用剧情的紧迫性来自圆其说,但是剧情的紧迫性本身,却是完全由作者本人决定的。就他大可以将地鸣之后所可能带来的世界毁灭,稍微拖长个2~3天,让双方人马在此时,能够得到相对充裕的时间,来达成更有说服力的共识与和解;甚至以一个不那么暴力的方式,去让帕岛的人们自相残杀。也因此,如今这样赶鸭子上架的剧情推进,于叙事来说是可以得到规避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作品最终这个“放下仇恨”、“达成和解”的表达,它自身也还是欠缺说服力。

诚然,作品对此也不是毫无补充的。例如主角核心之间在最一开始虽然的确只是“暂时”放下仇恨;但最终也在出生入死的战斗中、以及对于世界整体和平的愿景,而达到了更宽泛的和解。马莱人们则是因为人口被地鸣大幅度锐减,加之过程经历过地狱般的绝望,所以在此之后已经无力、也无心去思考所谓复仇的事情。甚至,作品也不是全然一面倒的突然往好的、和平的方向去推演;帕岛主战派仍旧强盛、最后ED的几段画面也说明了在未来战火仍旧会持续。所以由此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作品最终的这个结局与表达,并不是一拍脑门的产物。

但,即便作品有着相对应的补充,我认为它仍旧缺乏“挑战”。

就即便是出生入死、即便见识过了“地狱与绝望”,它为什么就一定能够抵消所有的仇恨?彼此之前最好的伙伴、最好的战友,都曾被对方剥夺过生命,为什么这些生命的分量到了故事的最后,就一定能被短暂的共处给抵消?

对此,我勉强能够捕捉到作品的回应,亦即:继续相互仇视与残杀,确实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这里放下仇恨,才是对于彼此来说更好的选择。

好,那么就算是这样,即便放下了仇恨、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但这为什么能够引导向一个相对“和乐融融”的终局?尤其是作品最后大家对于艾伦,这样一个造成了一切、发动了末世战争、并“成功”歼灭了80%人口的“恶魔”的态度,为什么是那么积极的?

米卡莎和阿尔敏这样,可以解释成是出自私心;帕岛的其他人这样,也还可以解释成是出自于之前的情谊;但马莱一方的人们,作品最终也要往这个方向去描绘,这对我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以接受、是比较难被说服的。

再者,作品最终所隐含着,“当下的和平,其实也只是表面的、短暂的和平”,在我这也比较微妙。

实际上,这块延展出去,本身还是对于最终章前半那,有关于“仇恨螺旋”的精准注解,亦即仇恨就是无法被轻易解决的。但是,这个注解反过来说,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作品最终章后半,大家所追寻的“和平”与“和解”的意义。

诚然,这也可以理解成是“仇恨螺旋如此地无解,和平是如此地得来不易,所以我们需要付出一切努力去达成它”;但如果已经付出了如此之多,最终也还是落得这样的结局,那它又何尝不是对于自己的这个表达,的一种悲观的否定呢?

如果作品花费了那么大的力气,选择了一条吃力不讨好的,有关乎“和平”的道路,且其中还欠缺充足的细节去支撑这个表达;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品最终还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否定,那在我看来这也是作者自己不够坚定的产物了。

而如果连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都不够坚定,那我们观众又要如何被说服呢?

所以,对于本作有关于“战争”的这一表达,大体上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总结:

作品对于仇恨的构建与描述,确实是足够精准、足够强烈、也足够让人有所共鸣。只是,作品对于这样的仇恨,予以了一个相对苍白且无力的解法;尤其,当作品对此欠缺足够有说服力的细节、甚至连作者自身对此都不够坚定的情况下,那么观众又怎么可能会对此买账呢?


毫无约束的自由所带来的荒谬与虚无


前面一大段,我们聊了本作、尤其是最终章中所拥有的一个相对表层、相对外在的表达,亦即那有关于仇恨与异化的主题;同时我们也讨论了为什么这个表达到最后无法真正地让人满意、无法真正地撼动人心。

但是,就如同我在文章最一开始所提到的,本作有两个重要的内核与表达,那么除去战争与仇恨,另一个表达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自由。

是的,实际上“自由”,才是我认为本作一个更加内在的母题,才是这个系列所想要触及的真正核心。就本作有不少桥段与设计,显然都有和“自由”这一表达挂钩的想法;例如最一开始艾伦和阿尔敏对于自由的“外面”的畅想、例如调查兵团的纹章就是自由之翼。

只是,借由这两个例子,作品看似是在歌颂自由,但至少在我这里,在我把整个系列看完之后,我认为作品真正想要表达的,恰恰是对于自由的某种否定。

如果说承载着仇恨表达的关键人物是贾碧,那么承载着自由这个表达的关键人物,绝对就是艾伦了。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简单回顾我19年那篇《巨人》的专栏中,对于艾伦这个角色的讨论(也就是我就本作前三个季度对于艾伦的塑造,来讨论为什么我当时就不喜欢这个角色):一句话总结,我认为艾伦那骄纵的个性,配不上他主角的身份、也配不上他身上所带有的“巨人之力”的能力。

就艾伦在前三个季度,我们几乎看不到他在心境上有多少成长,他始终在大喊大叫、始终在我行我素地做事、也在不少时候,无视团队的指示和命令。而到了最终章,一开始显得如此冷酷且沉默的他,让我们误以为这个角色得到了成长,对于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产生了莫大的期待;但直至结局,我们才发现他的本质原来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他还是前三个季度中的,那个幼稚的、不成熟的、我行我素的“屁孩”。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他为什么得不到成长呢?

虽然这本质上是创作者刻意限制了他的成长,来达成我所说的这个表达;但是落到实际的剧情中,我认为最大的理由,就是周遭的人因为艾伦身上所具有的“巨人之力”,所以对他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让步与放纵。

就虽然口头上有斥责、虽然做错事也会对他进行惩处;但是,因为帕岛无法承受失去艾伦、失去巨人之力的后果,所以一旦艾伦出事,其他全部人都得冲上前去,去拯救他、去帮他善后,且即便是对他的惩罚,大多也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压根无法让他借由这些惩处而得到反省。

换句话说,艾伦就是在这样一个,虽然也不能说毫无限制,但也对他的我行我素、他的肆无忌惮、他的“自由”,有着很高容忍与让步的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这一切,就在他的潜意识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原来我的能力能够让我换来这样的自由、能够换来我更加我行我素的权力、能够换来他人对此的进一步“包容”,那么我为什么,不去为了更广阔的自由,去探寻更加强大的能力呢?

也因此,艾伦最后所做的一切的源动力,当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出自于他对于马莱的仇恨;但在我这边,他潜意识中对于自由的渴求,绝对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毕竟,艾伦在小时候,当他听着阿尔敏述说着“海洋”、“沙漠”等“外面”的时候,他心中就早已按奈不住自己那想要毫无约束的探索的心情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地鸣发动,当艾伦化身成为巨大巨人的骸骨,在海面、在大陆上行径之时,他站在如此高的地方,眺望着整个世界,自己就仿佛和旁边在飞翔的鸟儿同行,在这个瞬间,他是如此的快乐与满足。

更是因为艾伦这样的坚信,在他借由始祖巨人的力量,回到过去的时候,他才会鼓吹自己的父亲去放纵自己的情绪、去拥抱他该拥有的自由;他才能够说服被“奴隶”这一身份、被那份“爱而不得”给束缚了数千年的始祖巨人,并让她愿意将始祖之力,分享给自己。

只是,跳脱出这个角色,我们很显然能够看出,艾伦所追求、并最终达到的这个“自由”,是有多么的可怕、是有多么的荒谬。

前三个季度,艾伦的“自由”,其实就已经为周遭的伙伴惹来一大堆麻烦了,这也是我在当时讨厌艾伦的理由;而到了最终章,艾伦透过更加放肆的举动、更加强大的能力,获得了这份更加没有边际的自由,而就是这份“自由”,为马莱带去了灾难与仇恨、搅乱了帕岛内部已经达至稳定的平和状态、更在最后,为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破坏。

换句话说,“自由”本身就是具有侵犯性的,毫无底线、毫无保留、毫无约束的自由,势必就会破坏与剥夺他者的自由;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律法、才需要社会共识与公约,去限制我们个体的自由,来保障整体自由、整体幸福的最大化。

简言之,自由是需要束缚的、是需要准绳的。

好,即便我们不用社会、不用整体的利益去进行判断,我们就以个体作为讨论,艾伦获取了那么强大的力量、并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自由,对他个人来说,这难道不快乐、不幸福吗?

换句话说,如果我就是一个如此自私的人,我就只考虑我个人的幸福与利益,丝毫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那我追求我个人的幸福最大化、追求我个人的自由最大化,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彻底的自由,其实到最后,换来的也不过是一片空虚。

毕竟,彻底的自由,意味着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束缚着自己;但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彻底的自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任何一个对于自己有所价值、有所意义的事物了;而在这样一个丝毫没有意义与价值存在的世界中,你的这份自由,又能够为你自己带来些什么呢?

吉克所倡导的“终止繁衍”、“放弃生命”的主张,我认为它背后的本质,就是吉克对于整个世界失望、已经失去了世上的一切眷恋,所以想要迎来某种程度上的“彻底自由”、亦即产生了他那想要死亡与消亡的念想。但只要是个明眼人就能够看得出来,这很显然是一种极为消极的虚无主义;它同时也意味着自由的某种终点。

所以,当阿尔敏告诉吉克他生命里那些闪光的回忆时,吉克才终于意识到,自己也并非对一切毫无眷恋。事实上,回忆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所产生的一个个连接;这些连接当然遏阻了我们的自由,但不正是因为这些连接,让我们产生了活在这世上的意义吗?

也因此,尤弥尔虽然的确因为过长时间的束缚,所以才被艾伦说服、选择了奔向自由;但,她心底里真正想要的,确实还是她心甘情愿付出了上千年,却始终无法得到任何回应的连接,那份早就消逝了的爱。

事实上,即便是追逐着彻底自由与放纵的艾伦,心底里也还是无法彻底割舍帕岛的伙伴的这根线的。

就艾伦最后显然没有动用一切力量,去阻止帕岛的人们来讨伐自己。而对此,我们可以有三个层次的解读:

第一层,就是最直观的,因为帕岛不是自己仇恨的对象,所以才予以了“优待”。
第二层,是毕竟他们是曾经的伙伴,所以艾伦也希望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理解那自由的快乐、以及自己对于自由的追求;所以,艾伦才会希望他们也坚持做他们自己想做的,即便这个“想做的事情”,是击败自己。而这在我看来,背后其实也怀揣着某种对于自由的鼓吹与认可。
第三层,则是艾伦自己最后也坦诚的,他其实也希望他们来阻止自己。而这个念想的背后,虽然他表面上说是想要借此去让帕岛的人成为救世主,进而得到“和谈”的资格。但,我认为这其中一定也包含着他对自己与整个世界断绝连系的害怕与恐惧。

事实上,艾伦的那句名台词:“那种事情不要啊”;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就是他害怕被米卡莎遗忘、害怕被整个世界给抛弃、害怕与世界彻底断联。

换句话说,艾伦确实就是很矛盾的。他心底里极致渴望着彻底的自由,他也的的确确往这样的自由迈进,甚至都不惜为了促成自己现在所得到的这份“自由”,将历史强行调动成能够往这个结局发展的方向;但真的到了这一步,当他真的见识到了自由的天空以后,并获得了一瞬之间的极大满足之后,他望向了在此之后的一片虚无,回望着自己为了这份私欲所造就了一切苦难,他还是害怕了。

且,也正如同他自己最后所注意到的那样,不断追逐着自由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束缚?又何尝不是一个,被“自由”所束缚住的“奴隶”?

好,话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将它对于“自由”的核心表达,大篇幅的投入到艾伦这个角色身上;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本来就不怎么喜欢艾伦、也对他没什么期待、并且还比较善于脑补的观众来说,确实是能够得到一个相对能够自圆其说、且老实说还算得上是富有深度的表达。

但是,本作为了达成这一表达,它选择了将这个算得上是系列最核心的角色,给塑造成一个“小丑”与“屁孩”。而单单只是这样的塑造方向,就已经让这个角色无法被多数观众所接受、就更不用说能够去仔细思考这个角色背后所承载的这些思考与表达了。

且,即便不谈主观层面的接受度问题,客观层面来说,本作对于艾伦的内心想法、对于他尤其在第三季结尾、在他看海之后所发生的转变,确实就是欠缺足够的描写的。

诚然,最后一集在我这,也算是补全了其中的关键动机与想法;但是,就如同我在很多专栏里有提到的,越是反常识的人物设定与塑造,往往就需要承载相对应的描写和笔触。

所以,即便我们知道了他的动机、他的一些想法、他的一些理念,但是仅凭这些就想要说服观众、想要让观众去感知、甚至是去脑补这个角色在这段时间以来的内心变化,我认为还是比较困难的。就更别提还想要就此更进一步,去让观众意识到作品自身对于这个角色就是采取某种程度的否定与讽刺,进而达到它对于“自由”的表达了;尤其是作品自身在最后,对于这个角色还予以了来自周遭角色那相对正面的笔触的情况下。

而一旦这个造就了一切灾难的角色,无法被观众所认同与理解,那么由他所造成的一系列灾难与问题、以及他身上所能够承载的,对于“自由”的讨论,自然也就随之成为了笑话。


逆反情绪的终局处理


借由前面的两大段,我相信我已经充分地阐述了本作那两个能够调度起观众期待的表达,亦即仇恨与自由;同时,我也相信我已经为各位解释清楚了为什么我们的期待最终会落空。

那么来到了最后,基于这样一个相对客观的前提,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这个最终章呢?

我先说我自己的一个简短的结论,那就是即便本作的结尾过于仓促、即便作品对于这两个核心表达上都有着比较关键的瑕疵与缺陷,凭借着作品之前就已经展现出来的故事与内容,以及对于这两个表达中还算出彩的部分论述,我对于本作就还是能够予以一个不低的评价。就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不是一个只因为结局做得不好,就彻底否定整部作品、乃至于那些本该得到称赞的亮点的观众。

只是,根据当时漫画完结后的风评,根据当时观众对于本作的挞伐声来看,认为本作完全不行的观众与读者,绝对是不在少数的。且我也一定相信,他们的这个观点与观感,不太可能被动画的改编所扭转。

那么为什么我自己的评价和这些观众的评价,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呢?

两个比较直观的理由。

一个,是审美本身的主观性。我能够将“结局”摘开,不让其过分影响我对作品整体的看法,并不代表其他观众就该如此。所以对此有所差距也很合理。

另一个,则是预期与背叛。当时骂本作骂得最凶的,其中不少都是之前吹本作吹得最凶的;而正是因为他们对本作有着过高的预期与期待,但作品最终无法满足这样的期待之时,那种被背叛了的感觉,那种期望落空所产生的极致失望,以及由激进的爱所转变成为的恨,自然是非常强烈的。但一来,我对于艾伦这个角色就相对无感、也没有什么过高的期待,所以最后作品对于这个角色那相当负面的描写,几乎对我没有影响;二来,我作为动画党,对于糟糕的结局早就做好了预期管理,所以当我随着动画真正意义上看完这部作品之后,虽然客观上觉得这个结局的确有不少问题,但我在情绪上也不会有过多的波澜。

这两个所谓的“理由”背后,其实暗戳戳隐藏着一个潜台词:我个人在观看最终章的时候,整体来说确实是相对脱离的、是能以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部作品的,所以其实“理性”确实占比较大。而我认为当时看得投入,会选择站在艾伦的视角与立场、并与他同仇敌忾的观众,估计也不在少数;而对于他们来说,“感性”与“情绪”的占比,其实是相对更高一些的。

而我认为本作的这个结局真正意义上的致命伤,就在于它错估了我们一般观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心态;它误以为我们能够达到理性,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文艺作品更多是带来情绪价值的东西,所以以感性、以投入的方式去看待,其实才是常态。

事实上,作品并不是没有付出想要让观众跳脱出感性的尝试,最为明显的,就是它在最终章的一开始,将视角切入到马莱人身上,企图以此去拉平我们观众的视角、去让我们能够以一个相对客观的上帝视角,去冷静地看待这两方人、以及承载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但是,就如同我在之前就有所提到的,帕岛的人陪伴了我们三个季度,情感上的连接与共鸣肯定就是要更加强烈的,再加上作品对于仇恨的描写是如此的精准、是如此地能够让人感到共情,这就导致了站在帕岛的立场、并因此而仇视马莱人的观众,肯定是更多的。换句话说,我认为对于多数观众来说,大家压根就做不到作品所幻想的,大家能够一碗水端平、能够以非常客观理性的心态,来观看本作。

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品误以为自己的努力,已经成功让观众回到理性,所以它进一步误判了大家对于作品的期待,误以为大家就是想要一个客观上最理想的“大团圆”结局、误以为大家能够客观地看待它对艾伦如此极端的描写与塑造。

但是这对于仍旧怀揣感性、特别是更倾向于帕岛的观众来说,这样的结局也好、艾伦如此荒谬的塑造也罢,这些无疑都是对于自己所投注的情感的一种背叛与忤逆。

换句话说,撇开终章叙事本身的仓促与不完整,情绪层面得不到满足,又或者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作品试图逆着观众的情绪去讲述故事、去输出表达,这才是本作最终招致如此不满的核心理由。

诚然,硬要逆着观众情绪去讲故事、去输出表达,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可行的做法。

但,如果真的要这么去推进故事,那么它对故事与表达本身的细致度与完成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就如果它无法动之以情的话,好歹它也要能借由足够细致的描写、足够完整的论述,来做到晓之以理。

只是,本作又那么恰好的,在细致度与完成度上,都没做足;尤其,是在地鸣之后的剧情里,系列前期的工整、严谨,以及由此所构建出来的震撼,几乎都不再存在,角色就只是被仓促地剧情赶着往前进,失去了内心所该拥有的挣扎,最终导致这个本该丰厚的故事与表达,于情于理都难以达成有效地输出与说服。

事实上,我认为作品的这两层表达,完全可以不逆着观众的情绪去设计。

就如同我在前面就已经提到的那样,想要表达对于仇恨的否定,完全不需要硬拗一个和平且完美的大结局,它大可以放纵艾伦去毁灭一切,并借此去抒发观众的情绪;只是,在情绪抒发完毕之后,面对眼前的一片狼藉,那股空虚的、荒谬的感受,不也很能够达成相同的表达吗?

同时,作品最终可以借由这样的一个展开与结局,去深入地描写艾伦面对此情此景的感受;而这,不也能够成为作品对于“毫无约束的自由扩张”,的一个不亚于现在描写与注解吗?

只是,回到我个人,如同我反复说了几次的,我自己并不会因为作品最终结局的问题,而过度否定其之前的优秀。

例如从表达层面来看,我认为作品借由贾碧所描绘的仇恨螺旋,依旧非常精准且到位;作品对于自由那相对抽象的描述与表达,我自己也还是比较能接受的;而从故事设计来看,前三个季度那层层递进的冲突设计,那不断反转的剧情转折,乃至于到了第四季中前期里,不少有意思的对称设计,这些其实都是本作难以轻易抹杀的亮点。

也因此,回到整个最终章、回到整个系列,我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最后还是感慨一句,本作无论是换一个不忤逆观众情绪的终局处理、还是在现有的结局中,予以更大量的细节填充,去让它的故事不至于以这样一个仓促的方式落幕,这样都能让本作稳住它之前的风评,并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10年代的经典与优秀代表。

但现实没有如果,本作这个带有遗憾的结局,确实硬生生地将它从一个较高的档次中给拉了下来。

只是,对于它“拉”了多少,这全凭大家主观的喜好与评价。

对我个人来说,我自己的确谈不上对于这个结局有着多么巨大的厌恶,再辅以本作前期的优秀,综合来看,我仍旧认为本作是一部值得推荐、值得被后来的新晋观众,所一看的作品。


最终章简单评分:8.7/10


ps:关于本作“自由”的描写,碍于行文的流畅度有一些例子我没有深入讨论。例如,帕岛一开始的城墙,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对于“自由”的约束;而莱纳打破了城墙,让城里的人最终得以初见“自由”的滋味,恰恰也是造成了后来马莱人的“自由”被反过来侵犯的原因;作品在此的对称性设计,以及那对于“自由的扩张”所造成的“冲突”的本质,都是很有意思的内容。又例如促使埃尔文团长行动的核心驱动力,是源自于他心底里的求知欲,而这说起来也是一种“自由”的诠释;但在第三季中,他在权衡自己的私欲与当下站场的局势之后,依旧选择了握紧手中的责任、放下自己那“自由”的私欲,这背后体现的,恰恰是和艾伦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与价值观。

ps2:巨人的主题曲其实一直都挺不错的,只是相比起前三季度的主题曲,我自己的确更喜欢最终章的几首,尤其是其中的《恶魔之子》,甚至都可以算是对于艾伦的场外注解了(笑)。这里分享巨人的主题曲们:

ps3:关于制作,MAPPA接手的最终章整体来说确实还是比不过由WIT Studio所负责的前三个季度;但撇开最终章的第一季、大概率是因为工期过于紧张所以的确比较值得吐槽之外,后面的第二季以及“完结篇”的这两集,我认为也算是做得很不错了。尤其是“完结篇”的这两集,确实把好几处精彩的打戏的质感做了出来,甚至以此去带动起观众一定的情绪,让人能够稍稍借此去忘记文本中的一些瑕疵与问题。

ps4: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支持并关注up主哦!对于动画或者专栏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 



《进击的巨人》最终章 — 毫无约束的自由所带来的荒谬与虚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