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便利蜂首度披露鲜食工厂数字化实践:利用「指标」破解痛点

2021-09-28 09:51 作者:财经涂鸦  | 我要投稿


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驱动力是‘指标驱动’

作者:苏打

编辑:tuya

出品:财经涂鸦

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获悉,近日,便利蜂资深产品总监郭爽来在全球产品经理大会上,首度对数字化驱动在便利蜂鲜食工厂标准化方面的应用进行披露。

“这是一条信息化建设之路,我的理解是‘指标驱动’。”郭爽来表示,这一“指标”背后,是对各类情况的细分拆解,及一系列的数据支撑、数字化打磨和优秀设备的研发。最终,“在不进行大规模人员储备的基础下,实现鲜食工厂的标准化、统一化。”

便利蜂方面表示,这是继门店运营端后,鲜食工厂领域的又一数字化实践,希望能成为全行业的发展借鉴。

破解鲜食供应链「痛点」

据《财经涂鸦》了解,作为供应链建设的组成部分,目前,便利蜂在北京和上海共有3座鲜食工厂,并正在天津建造国内规模最大的鲜食供应基地

“鲜食工厂在业务层面具有天然难点和挑战。”郭爽来表示,比如,基础数据难以标准化、产品生命周期短、业务变化频繁等。此外,工厂生产现场数据采集难度也相对较高,且数据运用经验匮乏。

针对这些痛点,作为一个“味蕾与鲜食工厂高度适配”的产品经理,郭爽来在便利蜂鲜食工厂将信息化建设拆解为三部分:保证食品安全,如采用移动技术实时采集温度、重量;稳定收入,包括优化流程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包括利用数据模型优化标准工效,实现生产节拍的自动校准等

同样,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并非“自说自话”,是要适配企业的战略决策、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和智能设备,即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企业不同层级要求之间的“强耦合”。

为此,郭爽来打造出一张“信息化建设路线图”。该线路图涵盖数据标准化、数据线上化、工厂内数据采集自动化及数据的应用实践。例如,在对行业数据标准化的定义上,图纸的详实程度可精确到工艺标准、油温、烹饪时长和加工说明等。

「指标驱动」与「数字化构建」

对于传统食品制造工厂而言,核心驱动力是“人”。通常,培养一位合格的车间主任,使其具备独立判定生产节拍、领料数量、人员工作安排的周期,大约需要6-12个月。

为缩短周期制约,郭爽来认为,在“信息化建设路线图”中,需要在无大规模人才储备的基础上,同步找到适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驱动力。

“这一驱动力的核心就是指标驱动。”他认为,“指标驱动”的第一步,是明确什么是指标,以及什么指标可以真正驱动工厂的信息化建设。

按照便利蜂的理解,有明确元素定义,可计算、可衡量无主观判定的数据,便可称之为“指标”。同时,任何指标元素都可再次进行指标拆解、任务业务都可以指标化,且应遵循MECE(一种分析方法)。

换言之,指标即数据。比如,鲜食工厂的运转体系中必然会涉及库存管理这一环节,那么“库存准确率” 便可视为其中一个指标。对这一指标的数据化可确保当天生产的虾仁沙拉酱饭团、宫保鸡丁、酱肉大包等与销售端精准匹配。

同时,效率提升也可被纳入指标性操作中。例如,假设工厂生产环境中有50个品质控制和化验表单,即可对其进行全面线上化的流程化管理设置,并覆盖全部检验项,以提升工作和流程效率。

这些指标的设立,最终均指向基础数据难以标准化、生产现场数据采集难度高、匮乏数据运用等传统工厂的“痛点”,并逐一将其破除。

“低头看路——结合实际拆解各类指标,抬头看天——不断总结感悟。”郭爽来总结道,“相信这份数字化实践,可以给行业带来便利蜂的一些经验,助力行业的共同发展。”


便利蜂首度披露鲜食工厂数字化实践:利用「指标」破解痛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