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孟子的字为何会失传
孟轲,这位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他的字,后人却知之甚少,甚至没有定说。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孟子的字为何会失传,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阐述。
孟子生于战国时期,他以弘扬儒学为己任,提倡仁义、道德和人性的升华。他主张“性善论”,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不断修养才能达到更高境界。同时,他还提出了“仁政”思想,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关于孟子的字为何会失传,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在战国时期,人们并不像现在这样重视个人的名字,因此许多名人的字都没有被及早记录下来。其次,由于历经战乱,大量文献资料遗失,这也导致了许多名人的字无从考证。
古人生而命名,冠而署字。那么,亚圣孟轲,其字为何?检视之下,居然颇为歧异,没有定说。有云“子舆”者,有云“子车”者,还有云“子居”者。
孟子只留下轲之名,而字则失传。最早为《孟子》作注的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明言:“名轲,字则未闻也。”
关于孟子的字为何会失传,魏晋时人所撰之《徐干中论序》有一个有意思的解释:“荀卿子、孟轲怀亚圣之才,著一家之法,继明圣人之业,皆以姓名自书,犹至于今厥字不传。原思其故,皆由战国之世乐贤者寡,同时之人不早记录。”这段话讲述了两个原因。一是荀子和孟子都自书以名,二是当时的人没有及时记载下他们的字,所以才为后世所不详。
研究儒学,号称“亚圣”的孟子之字却无定说,既是一种尴尬,也是一种遗憾。有鉴于此,不揣谫陋,考述如下。
尽管孟子的字没有流传下来,但这并没有影响后世对他的研究和评价。在《孟子》一书中,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孟子的思想和主张。同时,后人对孟子的评价也多基于他的思想和贡献,而非他的字。
不过,孟子的字居然竟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北宋时编纂的《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王肃的《圣证论》云:
学者不知孟轲字。按,子思书及《孔丛子》有孟子居,即是轲也。轲少居坎轲,故名轲,字子居也。
同为魏晋时期的傅玄亦云: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其后邹之君子孟子舆拟其体,著七篇,谓之《孟子》。
傅玄之言见于四库馆臣辑自《永乐大典》和《文选注》的《傅子》。
孟子之字,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上述的两个版本。
降至唐代,颜师古在注《汉书》时,于《艺文志》“孟子十一篇”之下云:
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师古曰:《圣证论》云轲字子车,而此志无字,未详其所得。
加上颜师古转引《圣证论》的“子车”,魏晋以来流传的孟子之字就有了这三种。后来人莫衷一是,以致孟子之字未有定说。
“此志无字,未详其所得”,颜师古在转引《圣证论》的“子车”时,表示了疑惑。不过,颜师古在注释汉代史游的《急就篇》时,在卷二“葛轗轲”又云:
夏时诸侯有葛伯者,为汤所征,遂失其国,因称葛氏。又春秋时亦有葛,嬴姓之国也,其后亦为葛氏。轗轲言坎壈不平也,盖欲效孟子名轲,字子居耳。
作为同一个人,颜师古注释不同的书,记载孟子之字竟然不同。《汉书•艺文志》注引《圣证论》作“子车”,与后来《太平御览》所引“子居”不同。因此,后人又在《急就篇》这段注释之下加上一句校语“居一作车”,来弥合抵牾。
除了颜师古,唐人多从傅玄之说作“子舆”。如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七四于《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之下即云:“轲字子舆,为齐卿。”陆德明《经典释文》卷十五于“孟子”之下亦云:“《孟子》书名,姓孟,名轲,字子舆,鄹邑人,与齐宣王同时人,著此书。”并且在《春秋左传音义》中,陆德明也有同样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