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热衷于集五福却,褔福不分?还在扫褔吗?

2021-02-05 18:31 作者:ABAEX  | 我要投稿


福,汉语常用字,读fú,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神祖)保佑,即《说文解字》中的“祐也。”后引申为富贵寿考等齐备、福气等。


字源演变:

福,会意兼形声字。从河南殷圩出土的甲骨文(图A)来看,“福”是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示)的形象,是用“手”、“酒”、“示”三个部分组合成的会意字,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备(万事顺遂)的意思。从上列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左半部的上面是个“酉”字,是个盛酒的容器,实际上就是个“酒”字的初文。左下半部分是两只“手”(又),表示双手捧着一个酒樽;它的右半部分是个“示”字,代表祖先的神主;整个字的意思是会意双手捧着一樽酒在祖先的神主前祭献,求得神主保佑。《说文解字》在解释“福”字的意义时说“祐也”,“祐”就是赐福、保佑的意思。这个字发展到金文阶段,有种种不同的形式,首先是该字的左右结构换了个位置,“示”由右移到左,而“畐”由左移到右,同时金文比甲骨文还省去了捧酒的两只“手”。如图(B)的“福”,捧酒坛的双手已简省掉了,酒坛样子也变了;图(C)的酒坛子大大讹变,并且已放到“示”的右旁来了;图(D)在“酉”、“示”的上头还加上房顶屋盖,表示在家里敬神析福;图(E)的讹变最大,“示”放到酒坛下面,两边平添了两个背对背的人(这背对背的人就是“北”字),作为“福”字表音的声符。到了秦代的小篆(图F)阶段,背对背的二人省去了,酒坛子竟讹变为“畐”(fù,读副),于是“福”便成为以“示”表意以“畐”表音的形声字了。以后便以这一小篆的构形作为基文,发展成为图(G)的汉隶和图(H)的楷书,而“畐”也作为“富、副、幅、辐……”等形声字的声旁,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代祭祀是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如《左传·庄公十年》里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说:小的诚心没有达到诚信动人的地步,那么神是不会保佑他的。祭祀后要把祭品(酒、肉)分别送人叫“致福”、“归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义,用作名词,这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义。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子认为“全寿富贵谓之福”,古书中常说人的“五福”是:一是长寿,二是富裕,三是康宁,四是修好品德,五是考终命。人们常说的“五福齐备”就是指这些内容。

褔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fù,解释为充满、副贰、相称,符合、量词。


字义:

  1. 充满。 

  2. 符合:“宜蒙纳许,以~海内欣戴之望。”

动词:充满。

例: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盈也。」

名词:量词。用于计算衣物的单位词。今文作副。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副》:「今俗呼一袭为一衣,盖取其充备之意,非以覆蔽形体为名也。」


其它字义:

同“福”。太平天国自造避讳字。

引申阅读:

通篇看完,是否觉得不认识褔和福这俩字了呢,这是因为“完形崩溃”,这一心理/神经现象。

长时间看一个词或短语会导致临时性的认为词或短语无意义。脑内类似面部神经元的汉字神经元,长时间看一个汉字,汉字神经元就会产生疲劳,便会影响感官机能,这时熟悉的字,人也会对其形态产生怀疑而觉得不像甚至变得不认识了,这就是完形崩溃。(柯南里也有讲过 TV 707 FILE 786)

学术性词语叫做“Jamais vu(法语,旧事如新)”或者“Semantic satiation”(语义饱和)

脑内的神经元将长时间看过的东西默认看成为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将云或者墙上的污渍看成人脸就是脑内的“面部”神经元产生了反应,不自觉地将其认成了人脸。另外,脑内也有类似面部神经元的汉字神经元,长时间看一个汉字,汉字神经元就会产生疲劳,便会影响感官机能,这时熟悉的字,人也会对其形态产生怀疑而觉得不像甚至变得不认识了,对于现象的解释是,在大脑皮层,言语的重复,重复地引发一种特定的神经模式,对应于这个词的意思。快速重复使外周感觉运动和中枢神经激活反复。这是已知的导致反应性的抑制,从而减少在每个重复的活动的强度,这就是完形崩溃。




热衷于集五福却,褔福不分?还在扫褔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